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转化——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2012-08-15邓辉煌
邓辉煌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以及凝结在其中以物质和精神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它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湖北民族地区包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利川、巴东、建始、来凤、宣恩、咸丰、鹤峰8个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2个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全国三大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孕育地,是湘鄂西主力红军和少数民族群众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主要战场。抗战时期,恩施是湖北省政府所在地,第六战区司令部设立在此。这里又是爱国军民抗击日寇、保卫大西南的前哨,鄂西会战的主战场就在这里。我党地下组织在这里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动领导广大爱国青年积极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支队又转战在这块老革命根据地,策应着全国战场的解放大军推翻蒋家王朝。
任弼时、董必武、刘伯承、贺龙、叶挺、关向应、周逸群、王震、肖克、廖汉生、段德昌、邓中夏、柳直荀、夏曦、余秋里、孙德清、李达、甘泗淇、顿星云、贺炳炎、张平化、贺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新中国140多位开国将军在此浴血奋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大量的革命旧址、遗址、各种实物和文物,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和各族革命群众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革命先辈和先烈的精神一直在这里传承。
湖北民族地区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湖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战争时期战斗在红色根据地的革命前辈、各族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凝结铸就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研究、开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教育、鼓舞湖北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意义重大。
一、湖北民族地区主要红色文化资源
湖北民族地区这块红色土地上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鹤峰五里坪革命旧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湘鄂边联县政府”、“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等机构办公地。
在鹤峰县和长阳县有贺龙元帅的旧居,贺龙在这里领导湘鄂边军政大事,指挥军民“反围剿”战斗,为创建、保卫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咸丰县有忠堡大捷战场遗址,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师师部、特务营及第一二一旅,重创敌军中右路支队6个团,俘敌纵队司令、中将师长张振汉,张也是惟一一名参加过工农红军长征的国民党被俘将领。
在宣恩县有板栗园大捷战场遗址,板栗园大捷是红军第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对国民党军“围剿”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红军全歼第八十五师师部另2个团又1个营,击毙其师长谢彬。
恩施市城区有中共鄂西特委旧址。抗战时期中共鄂西特委在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和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恩施,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恩施城郊有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非法扣押了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并将其秘密押到恩施关押。叶挺将军在恩施时,拒绝蒋介石、陈诚的劝降,寻找机会接触群众,宣传抗日;他拒绝国民党的“薪俸”,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
恩施市郊还有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妇女部长刘惠馨的陵园,二位英烈在抗战时期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光辉岁月里,革命先辈在湖北民族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据统计,党政军主要机关、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大战斗旧址,重要人物驻地,著名英烈殉难地或墓地、红色标语墙等共400多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载体,是湖北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永远的光荣和骄傲,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湖北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应该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使之成为永久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资源。
二、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特点
1.红色精神独具魅力。湖北民族地区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群众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他们勤劳俭朴、忠厚善良、重情尚义、自强不息,同时他们藐视强权、反抗压迫、英勇不屈、敢于斗争。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实践的孕育下,又融合了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甘于奉献、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红色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据初步调查统计,湖北民族地区在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政军主要机关旧址、重要会议地址、重大战斗遗址、重要人物住地、著名英烈牺牲或墓地等共有400多处,遍布恩施州8个县市和宜昌市2个自治县。
3.红色文化资源种类多。湖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物质性的,如大量的革命遗址、旧址、文物等,也有许多非物质的,如革命先辈的事迹、故事,保留下来的革命标语、传单,有许多红色歌谣、革命先辈的书信、创作的诗文,还有我党地下工作者组织进步爱国青年学生、文艺工作者表演过的红色剧目、进步歌舞、油印的红色读物和出版的进步刊物。
4.现存红色旧址保护等级高。在湖北民族地区,经国务院、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00多处。仅鹤峰县就有5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鹤峰县也是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5.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交融并存,别具魅力。湖北民族地区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巴渝文化和荆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还形成了鄂西南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使湖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更加深厚,内容更加丰富,魅力更加独特。
三、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为缅怀先烈,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湖北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许多县市已经编制完成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如长阳县、鹤峰县、咸丰县等,确定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还有一些县市和乡镇也正在制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
2.各县市对一批革命旧遗址进行了修缮,兴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恩施何功伟、刘惠馨烈士就义旧址、恩施叶挺将军纪念馆、中共鄂西特委旧址、来凤百福司红军标语墙、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旧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碑、鹤峰满山红烈士纪念园、巴东段德昌烈士墓地、长阳麻池古寨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相继建成,在湖北民族地区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红色旅游景点和景区。
3.各地加强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许多县市对重点革命纪念物、革命旧(遗)址,采取措施,加强保护,避免遭到大面积损坏。很多党史研究工作者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为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保存了资源。
4.随着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湖北民族地区各县市都在抢抓机遇,加大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申报工作力度,为推进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北民族地区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1.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湖北民族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凝炼其时代精神,教育和武装湖北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2.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反映、再现湖北民族地区红色革命史实、继承与发扬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60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和王英先的《枫香树》,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几乎没有。而比邻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影响巨大。反观经济条件较好的湖北民族地区却在这方面无法与之比肩。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3.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有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4.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湖北民族地区研究人员数量偏少、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原来的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更没有形成合力,使得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整理、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5.红色品牌知名度不高。湖北民族地区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遵义、延安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影响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思想观念上看,红色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为推动作用还不能够被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缺少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大多数人对湖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还不是很清楚,直接导致红色文化建设步伐缓慢。二是从建设资金投入上看,中央、省政府与市县政府的投入比例悬殊。如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中央投入一定的经费,要求地方对等投入,但地方政府没有实力投入保护与开发。
五、湖北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积极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深入研究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用。加大投入,保护、修建和完善革命遗址和旧址,将其打造成为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组织专班继续搜集革命文物、整理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充实、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和保存。还应该适时建立各县市红色文化资源馆、县党史馆。
2.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资助各部门和研究机构要深度挖掘湖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加强媒体宣传推介,加强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全方位推介宣传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读党史、唱红歌、赏习红色文学作品、观看红色影视剧,学习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组织研究人员和文艺队伍编纂、出版革命英烈传和革命故事,创造各种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策划、制作影视作品和动漫作品,争取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前夕,湖北民族地区能够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作品,用优秀的作品教育、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
3.科学处理发展红色旅游与开发绿色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关系。湖北民族地区有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如清江画廊、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鹤峰屏山、咸丰坪坝营、五峰柴埠溪、来凤酉水河等自然旅游景点,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湖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要坚持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的开发思路,实现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联动。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在革命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基础上,增强民族性、原生态性。坚持以绿带红、以红衬绿、红绿结合、红俗结合的建设发展思路,形成湖北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 刘云山.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注重发挥红色旅游教育人民引导社会功能[N].人民日报,2011-06-16(04).
[3] 谢远学,郭山文.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 中共恩施州史志办.中国共产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5] 胡济民,胡源.土家族革命斗争史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 符太浩.湖南红色旅游形象定位与红色名人资源的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 王伟年,宋宇新,白竹岚.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07(5).
[8] 王树增.长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