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籍开国将领群体性崛起的原因考量

2012-08-15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湖南人开国将领

张 旺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4)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湘籍人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帅授衔典礼开始,一直到1965年6月军衔制取消,这期间共有1609名战功卓著的革命军人,分别获得不同级别的高级军衔,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开国将领。[1]P81翻开这些开国将领的履历,从籍贯来看,湖湘籍将领仅次于江西(共计325名,占总数的20.1%)、湖北(共计234名,占总数的14.5%),以199名的数量雄具全国第三(12.3%)。[2]P105-106具体来说,在1955~1965年授衔的1614名开国将领中,其中10名元帅湖南籍的有3名,占30%;10名大将湖南籍的有6名,占60%;57名上将湖南籍的有19名,占33.33%;177名中将湖南籍的有45名,占25.42%。[3]P5-6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湖湘这片沃土孕育了众多的开国将领,湖南是我军开国将领成长的摇篮。湖南籍将领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诸多因素的推动。

一、文化主导——湖湘文化的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品质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缘文化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自古便深深地影响着这片沃土上的优秀儿女,形成特有的民风和鲜明的个性。正如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把“湖湘文化的特质,用一个‘蛮’字来概括。”[4]一个“蛮”字,霸道中又透着些许的可爱,正是这种所谓的“蛮”的民风,成就了湖南人敢于革命的冒险精神。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人们自古便对湖南人性格有着清晰认识,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对湖南人革命到底精神的充分肯定;“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描述了湖南人才辈出的文化盛况;“无湘不成军”凸显了湖南人剽悍尚武的民风;辛亥武昌起义,湖南为全国“首应之省”的称号,更使其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闻名于世。这些响彻云霄、掷地有声的解读,是对湖南人精神最好的诠释,而湖南人能够赢得如此美誉,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千百年来湖湘文化的持续影响。

“湖南之盛,始于湘军”,近代湘军的崛起对湖湘军事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湖南学子和志士中形成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敢行天下先的文化心理和以湘军为自豪、以湖南为骄傲的湖湘情结,培养了湖南人奋发向上、不甘服输的精神。”[5]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从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新中国开国将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湖南的军事人才呈现出群体性涌现的特性。他们总能够在敏感、危难的关头审时度势、匡时济世,正是受到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他们走出的革命道路,迸发的革命思想又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正是如此,在湖湘文化的深深感染下,湖南人有着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辛亥革命中,参与同盟会筹备的,湖南人占了1/4;同盟会章程起草的,湖南人占3/8;武昌首义时,组织领导者是湖南人;武昌首义后,各省光复,率先响应的8省都督和负责人都是湖南人。同样,在1955年首次授衔时,共有14位残疾将军,其中上将彭绍辉,中将晏福生、钟赤兵,少将苏鲁、龙书金5位将军是湖湘籍人士。[6]他们在战场上经历血雨腥风而毫无惧色,从另一方面彰显了湖湘文化对湖湘将领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二、教育驱动——军事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众多的骨干力量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于挽救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所谓“御侮强兵”的军事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正是在这场改革中开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期间,湘军的崛起对湖南的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湘军以后,湖南的财富有所累积和增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始加深,与外界先进思想的交流程度也日益增加,客观上开阔了湖南人的见识,推动了湖南军事教育的发展,使得湖南成为了军事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辛亥革命后,湖南越发重视军事教育,“民国时期湖南军事教育的发展,加强了湖南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湖南近现代高级军事将领特别多,湖南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7]P116-117在此期间,湖南创办了多所军事院校,如1917年5月在原湖南陆军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的湖南陆军讲武堂,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彭德怀就在此学习过。

湖南人不光在本省内部培养军事人才,而且推选了大批优秀的湖湘籍军事人才投身黄埔军校学习。“在黄埔军校中,就以湖南的同学数量最多。仅以军校第1至第5期为例,毕业学生总人数为7383人,而湘籍学生达到2189人,占近30%,居全国各省之首。”[8]P1881924年 ~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其中两党共同承办的黄埔军校为我军培养了一批军政素质极佳的军事将领,后来大部分成为了我军的军事骨干。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共计36位,其中湖湘籍的便有9位,占了四分之一席。如大将中有3人为黄埔出身,湖湘籍占2人,即陈赓和许光达;上将中有8人为黄埔出身,湖湘籍占3人,即萧克、宋时轮和陈明仁;中将9人,湖湘籍占3人,即唐天际、谭希林和彭明治,少将11人,湖湘籍占3人,即袁也烈、方之中和白天。[8]P297-299这些黄埔出身的湖湘籍著名开国将领们,在战火硝烟的战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功伟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军事学校实行的卓有成效的军政运动教育和技能传授。

三、组织建设——党领导下的工农队伍奠定了革命的重要基石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长沙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并创办了《湘江评论》来传播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久,在新民学会先进分子中秘密诞生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出席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到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积极开展革命运动,湖南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积极在工农群众中发展党员,领导工农运动的开展,并组织创办了《战士》等地方刊物,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在群众中的传播范围,使得民众的思想逐步革命化,同时也为军事人才的涌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湖南走在了各省的前列。“1922年5月成立了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并建立了安源煤矿支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支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支部、湖南自修大学支部等基层组织。到党的二大召开前夕,党员已发展到195人,其中长沙发展党员30人,仅次于上海的50人和广东32人。”[9]P101湖南党组织的高效运转,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认为:“湘区党的组织为各地之冠,在这样大的环境变动中,能把一切民众运动均集中在我党指导之下,能使党的组织在突飞的发展中不落于空浮,对付各种问题的策略,亦稳当周到。”[10]P85

湖南党组织积极在工农群众中发展党员,领导工农运动的开展,并组织创办了《战士》等地方刊物,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在群众中的传播范围,使得民众的思想逐步革命化,同时也为军事人才的涌现创造了一定的政治氛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湖南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工农武装力量,1927年便已有枪支超过3000支。湖南浏阳平江两县,则组织了实力相当于一个团的工农义勇队。秋收起义,主要成员便是武装起来的工农,如著名的平浏工农义勇队;湘南起义,武装的农民参加者近万人;还有桑植起义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工作很成功的一点就是领导和重视了工农武装的建设和发展。[11]P11-12湖南党组织积极发展工农武装力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工农革命队伍,这些宝贵的工农武装力量逐渐成为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石。

四、群众基础——工农运动的有效开展营造了良好的革命氛围

大革命爆发后,北伐军进入湖南后,湖南的工农运动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蓬勃开展,营造了良好的阶级斗争氛围,激励了众多优秀青年投身革命。在湖南党组织的积极领导和策划下,当时的湖南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引领和支持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开展,为军事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从1926年下半年起,一个以湖南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中国农村大革命风暴迅猛兴起。到1927年1月,湖南全省有57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农会会员从40万人激增到200万人,到4月,全省农会会员猛增到518万人。在湘潭、湘乡、浏阳、长沙、平江、衡阳等县,几乎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民协会的组织下。”[12]P87-88

在此期间,不仅是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也在湖南全省有秩序的进行。“1926年12月1日,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按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改组为湖南全省总工会。到1927年春,全省共计成立工会约500个,会员达四五十万人。1926年11月底,湖南有54个县已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 200万人。”[9]P179在湖南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湖南的工农运动热潮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斗志,为日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在斗争实践中培养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所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敌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13]P13

五、地域特色——武装起义的不断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实践经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开始意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逐步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道路,湖南则通过农村武装起义的方式,为我军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这是湖南地区爆发的第一场农村武装革命,由此拉开了湖湘地区农村武装革命浪潮的序幕。继秋收起义后,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同年4月贺龙等领导了桑植起义,7月,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很多湖湘籍开国将领就是在此时加入了工农武装起义的队伍,走上了艰苦卓绝的戎马生涯。当年参加暴动的萧克上将后来回忆道:“湘南暴动历时3个多月,遍及二十几个县,100多万人参加了起义。可以说,我党所发动的一系列农村武装起义,规模如此之大,参加人数如此之多,坚持时间如此之长,实属罕见。”[12]P122

在武装起义的带动下,湖湘地区开创了多个革命根据地,如以平江为中心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以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湘赣根据地等。在众多革命根据地开创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下,湖湘本土人掀起了参军浪潮,逐渐形成了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军事将领群体。例如,参加过平江农民暴动的上将苏振华、傅秋涛等,都是平江籍人士;参加秋收起义的上将宋任穷、中将郭鹏等都是湖南东部靠湘赣边界的浏阳、醴陵、茶陵一带人士;参加湘南起义的上将邓华、朱良才等都出生在湖南南部地区。通过参加区域性的农村武装起义,以及革命根据地不断吸收、培养军事人才,逐渐形成了军事将领群体分布的地域特征。1955年9月授衔时,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湖南平江排名第四,共产生上将4名,中将10名,少将38名;湖南浏阳排名第十,其中上将5名,中将和少将共25人;另外茶陵籍有29名将军,醴陵籍则达到10人以上,从统计数字上更加凸显了湖湘籍开国将领按籍贯分布的鲜明地域特色。

六、战斗情谊——亲朋好友的引导举荐壮大了革命的声势规模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4]P1005从毛泽东、杨开慧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到蔡和森、向警予联袂献身光辉伟业,无不诠释了共产主义者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共同奋斗牺牲的高尚情操。同样,这一可贵的精神品质在湖湘籍军事群体也有充分体现。在湖南开国将领群体中涌现出了很多亲戚、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例如,谭政与陈赓等既是革命战友,又是郎舅关系。“谭政幼时曾寄宿陈赓家,读乡间私塾三年,日后与陈赓四妹结为夫妻。谭政在东山高小读书期间,陈赓已经投身军营了。陈赓多次写信给谭政,鼓励他要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15]P187正是在陈赓的极力劝说下,谭政才投笔从戎,离家参军。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关系,湖湘籍军事将领之间常常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英雄相惜,团结一心,彼此相互扶持,在我军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如“大将肖劲光与任弼时便是同窗好友。而后来,肖劲光与爱人朱慕慈结合的红娘便是湖南人蔡畅。”[16]P6-11另外,开国将领中的唯一女性李贞少将,与甘泗淇上将是一对将军夫妻,巧合的是他们都为湖湘籍人士。同时,湖南党组织对湖湘籍人士的举荐作用也发挥得十分明显,大革命时期,中共湖南省委选送了多批湖湘籍人士前往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其中有日后的大将许光达等多人;黄克诚等人则受湖南共产党组织的派遣,考入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广州合办的政治讲习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名湖湘人的参军入党往往在其家庭、甚至家乡带来巨大的影响,经常能够涌现全家入伍、全乡参军的壮观场景。从彼此的举荐往来中,湖湘籍将领的数量和规模也慢慢扩大起来,逐渐成长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湖南党组织卓有成效的人才举荐模式,为湘籍将领日后的成长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人员上的基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 7月—2011年 6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徐平.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纪实[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3]湖南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军事志(1991~2005)[M].2009.

[4]罗敏中.论湖湘文化之源及其“蛮”的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5]熊英.湘军对近代湖湘文化的贡献及历史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6]颜梅生.从战火中走来的14位残疾开国将军[J].军事史林,2011,(2).

[7]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宇.中国黄埔军校[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11]肖裕声.中国共产党军事史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邵维正.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1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A].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何明.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共和国人物档案》丛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16]李庆山.青少年军事博览·新中国大将卷之六:开国大将萧劲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湖南人开国将领
开国将军李俭珠离休务农
开国中将彭明治的多彩人生
我是湖南人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湖南人精神的深度开掘——读《湖南人的精神》有感
刘先胜: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湖南人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国民党将领观摩八路军打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