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管理中的技术预见探析
——以河南省为例
2012-08-15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 祝 洁
区域科技管理中的技术预见探析
——以河南省为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 祝 洁
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各国各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经济一体化程度。为更好、更有效地发挥科技的社会作用,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的共同趋势是加强科技决策与管理研究,注重技术预见和超前规划,强化政府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引导与调控能力。技术预见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在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景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利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最大化。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增加、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多技术路线的可选性及技术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技术预见已广泛应用于战略规划与科技管理、高新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选择等方面。随着区域特色和差异性出现,产业集群形成,技术预见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相比于国家层面技术预见,中观层面的技术预见更侧重于应用
一、国内区域技术预见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技术预见越来越得到以省市为单位的区域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视。法国、英国、日本等地,都有先行实践。在我国,区域技术预见是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的。
上海市是我国区域科技管理中展开技术预见的先驱,2001年1月,上海市科委启动“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材料、制造与自动化、环境保护、现代农业、能源、交通等八大领域开展工作,目的是认识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孕育的重大技术机遇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带来的国际压力和动力,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远的将来对上海科技进行战略部署,推动上海尽快成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实现上海科技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2005年6月出版了《上海技术预见报告》,该报告包括一个总体报告、四个专题报告和一份项目建议清单。2009年10月出版了《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该报告在传统技术预见模式基础上运用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技术预见新模式,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社会发展技术四个领域研究报告。
2001年7月,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主要是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在对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进行预见调查的基础上,探讨未来20年内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中国应该优先发展的战略技术课题和相关政策措施,并结合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提出北京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技术课题以及相应政策措施。同时,我国云南、广州、武汉、新疆、陕西、天津等城市近几年也开展了技术预见研究与实践,部分省市也已发布了自己的技术预见报告,此外,台湾省也自2000年开展了技术预见研究并2002年开展德尔菲调查。
二、技术预见对于区域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
技术预见通过特殊的技术支持、产业发展导航和技术选择来推动区域创新。而区域创新又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竞争优势为重点,通过提升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1.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技术预见对制定区域政策具有前瞻性,能充分结合本地区的竞争优势,优先选择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区域“技术预见”研究的宗旨,是通过技术预见研究工作,确定区域优先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为制定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确定重点领域和产业关键技术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提升区域科技管理水平。在区域内开展技术预见,可有效提升区域科技管理水平。一方面由于区域内经济、文化和人文的相似性,预见结果往往更具针对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发展政策,更能符合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利于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广泛参与,促进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为管理政策的实施减少障碍。
3.提升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技术预见通过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导,采用系统全面的技术预见手段和方法,加强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动引导,依据市场需求,参照预期实现时间及收益等一系列标准,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关键性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投资,将有限的科技资源获得最大的边际产出,能够有效地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有效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促进与其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衔接协作。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区域产业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趋同性,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而区域技术预见的开展,可以充分考虑各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与其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衔接协作。一方面,可以突出区域特色,从而避免产业发展的趋同性与科技规划的同构化现象,以取得区域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可促进有较强内在经济和科技联系的区域实现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预见,充分发挥区域之间的互补优势,在竞争性领域取得新的分工合作,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实现互动共赢。
三、河南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可行性分析
1.河南省具备开展技术预见的经济基础。近几年,由于中原经济区的创建和逐步发展,河南省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河南省开始注重对高成长性产业的关注和推动,投资继续向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倾斜。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5.3%。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7%。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增长14.5%。在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中,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78.1%,电子信息业投资增长147.3%,装备制造业增长32.4%,均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5.4%。其中,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21.8%,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4%。
2.河南省具备开展技术预见的科技实力。南省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为构建技术预见系统,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截止到2008年,全省共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 45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重点实验室40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5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4 916件,专利授权量达到6 998件。河南省应利用良好的科技实力基础,推动协同创新和开放,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实施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创新有效支持科技人才成长的措施。
3.河南省具备开展技术预见的政策基础。国务院2011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科技创新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河南实现科学发展中承担着新的更大责任,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之“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科技战线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性力量,必须切实承担起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从国家到地方的大力支持,打破了部门、区域界限,利于构建“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聚合各方面科技创新力量,为实施河南技术预见计划提供了优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基础。
四、区域科技管理中开展技术预见的对策
1.提高技术预见的影响力,组建技术预见的专家队伍。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还缺乏技术预见的经验,民众甚至是不少专家对技术预见可能还不甚了解。因此,首先,应立足于理论引进和宣传,通过专题培训、研究学会、研讨会等方式,加强技术预见的宣传、培训和交流,将技术预见理念深入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同时,寻求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和参与,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科技预见合作。注重培养和提高政府、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参与的技术预见专家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资源支持我省。推动协同创新和开放,加强与省外、国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合作。要实施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创新有效支持科技预见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
2.加强技术预见的方法研究,形成适合自身的操作流程。近年来,随着技术预见实践活动在全球的开展,其方法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技术预见必须因地制宜,在广泛开展各种技术预见研究与合作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技术预见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操作流程。目前,各国研究技术预见活动广泛使用的是德尔菲法和技术路线图方法。
德尔菲调查法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它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交流意见,经过两轮的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将会逐步趋于收敛,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该方法具有匿名性和反馈性的特点。德尔菲法是技术预见常用的方法,是专家意见调查法的发展,是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让专家在掌握一定客观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
技术路线图强调用图示的形式表达出技术和时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和研发项目、产品、市场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技术路线图是一种需求驱动的技术规划程序。把一组专家集中在一起,提出关键的技术规划信息,制定一个预见框架,确定、选择并且提出替代性技术。借此进行理性投资决策,促进这些决策的实施。把技术路线图作为技术预见的方法进行研究,简而言之,就是把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基本假设和原理应用到技术路线图中来,融合专利、产业经济和相关政策信息,使预见的趋势、需求和聚焦的重点可以用图示来表示,使技术预见更加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3.着力于开展高成长性产业领域的技术预见活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开展技术预见不同于全国性的技术预见,只能在有一定优势的重点和特色领域中集中必要和可能的资源,以提高若干重点关键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力。
2011年河南省高成长性产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投资、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为了充分发挥技术预见的作用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强对高成长性产业领域的技术预见工作,投资继续向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倾斜,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4.区域技术预见自身应注重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技术预见是一项庞大的基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合理的制度系统来保障,要遵循沟通、理解、协作和承诺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精心组织实施,构建适合本区域实际的技术预见系统。技术预见的系统化、制度化过程既要不断探求技术预见原则、标准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也要在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尤其是科技决策体制建设中不断引入技术预见的理念、机制和方法。科技政策应有连续性、继承性,区域技术预见必须同本地区以往的科技政策的特色相结合。简单否定以往的科技管理决策,将导致科技资源更大的浪费。同时,技术预见的过程收益是长期的,应通过设置适合区域实际的原则和标准,培育、构建关注未来选择未来的区域预见文化,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预见社会运行机制,使技术预见活动得以可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