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管理方法 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
2012-08-15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张 华
创新科技管理方法 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张 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区域化程度的加快,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已不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和区域间竞争越来越趋于科学技术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产业技术路线作为当前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能够加速现代产业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快速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体系呼唤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需要构建“以我为主、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自主创新体系,需要将传统的“科技研发”转变为“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也必须从传统的研发项目管理转变为创新科技管理。
创新科技管理重在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创新科技管理必须符合技术演变和市场价值规律,实现创新要素价值最大化,促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科技管理,实质上就是有机整合参与创新系统行为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从而形成机制性的分工与合作、社会化的创新氛围和全民集成创新局面。创新科技管理需要创新的全要素衔接和多元化集成。
创新效率不仅取决于单一要素绩效,更取决于要素间的合理衔接。创新科技管理就是要在创新链上实现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强化无形资本要素与有形资本要素的联结。多元化集成是指创新科技管理应打破条块分割限制,将分散管理的创新单元、子系统加以整合,实现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融会贯通。要强化研发、产业、市场等各环节间的联系和调控力度,推动公共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自主创新体系的基本核心内容是技术的创造、扩散、转移与价值应用的实现过程。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新时期的自主创新体系需要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做指导。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科技创新管理方法不断发生变革,由直觉式、系统式发展到经济全球化下的战略管理模式。自主创新的重点就是整合创新链条上的各项技术,寻找市场需求的创新点,发现技术创新方向和实现路径。技术路线图作为当今战略集成规划管理工具,正是实施上述过程的先进科技管理方法论。该方法论应用的每次提升都给科技创新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并不断扩展其应用领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产业和企业广泛采用的科技创新管理工具。
二、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促进河南省“两大体系”有效融合
目前,虽然河南省已具备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技术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矛盾,突出表现为科技实力还不够强,科技人才还不够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还不够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的整体技术实力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之路依然艰难,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体系地有效融合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由此,当前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作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协同创新的强力支撑。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通过对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和技术壁垒的分析,结合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对研发项目进行规划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管理工具,其主要作用为技术开发战略研讨和政策优先顺序研讨提供知识、信息基础和对话框架,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决策效率。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先进的科技创新管理工具,能够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有效融合,对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科技管理工作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挖掘需求能力、渠道、网络和理论方法,无法准确地把握社会科技需求、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有效组织科技攻关,河南省的科技创新活动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管理风险。因此,促进自主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地有效融合,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从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出发,切实推进产业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工业集聚区为载体和反应装置,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为抓手和催化剂,实现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有效融合。
三、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全面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
1.做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
(1)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重点突破行动计划。结合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依托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集中力量对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重点突破,争取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竞争力。
(2)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资源转化能力。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组建10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组织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大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资助计划力度,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省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联合研发基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地内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3)完善集聚创新资源的机制,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省部合作会商制度,争取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全面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吸引全国优秀科学家参与河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组织编制河南省技术引进指南,建立技术引进分类目录管理制度,支持企业加大二次开发投入,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强化自主创新载体建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能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加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推动其他省级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和农业科技园实施“二次创业”,提高科技园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立产业转移园区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支持中心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1)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依赖,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郑州、洛阳等城市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高地作用;突出科技成果应用和集成的核心作用,激发全社会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科技研发绩效的自觉性;扩大科技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利用科技削减资源与环境压力,全面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以科技推动都市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
(2)破解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束缚,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形成市场机制带动下全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和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新局面;加强中原崛起和振兴河南科技需求的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对关键、重大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和对发展趋势、规律的把握能力,力求科技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河南发展的实际需要;继续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明确各公益领域工作任务和目标,促进公益类院所更好地承担公益服务职能。
(3)以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抓手,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在政策上由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化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条件,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聚集水平。
(4)营造鼓励创新文化,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支持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中小企业结成紧密的行业联盟,锻造和完善创新链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作为科技活动的投资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推出一系列促进产学、产研结合的政策与措施;通过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委托大学或公共研究机构进行创新项目研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和带动,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依托科研机构、大学,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3.积极开展创新型试点单位建设,提高基层单位创新能力。
(1)积极创建创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培育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要打破大学与企业的院墙藩篱,为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较为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加速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内涵和层次。
(2)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大范围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在骨干企业、转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比例高、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对行业或地区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进行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3)实施科技人才开发计划,为创新型单位建设提供人力支撑。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步伐,尤其是要加快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造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河南省创新创业;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book=4,ebook=141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22400450130)、(0924004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