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34例临床分析
2012-08-15彭宏
彭 宏
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卫生院 信阳 464100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单纯的缝合修补法复发率高。2005-06—2010-06,我院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42~78岁,平均64岁。中线切口疝14例,侧腹壁切口疝20例。上腹部切口15例,下腹部切口19例。疝环直径6~16 cm,平均10.2 cm。发病时间为术后2~14个月。修补材料为单丝聚丙烯补片。
1.2 治疗方法 34例病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使腹壁肌肉充分松驰。沿原切口梭形切除原手术瘢痕及多余皮肤,仔细切开皮下组织,找到疝囊,沿疝囊外松解、游离疝囊外周与皮下组织之粘连直到疝环处。提起疝环,于腹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向周围分离(正中切口疝在腹直肌后鞘前方分离至腹直肌外缘),建立肌筋膜后方间隙,游离范围超过疝环边缘3~5 cm。游离完毕后回纳疝囊,仔细电凝止血。将适当大小补片平铺在腹横筋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将补片边缘间断缝合固定于前方的肌筋膜层,如果张力大,尽量聚拢两侧缺损,将其边缘与下方补片缝合。皮下与补片间放置闭式负压引流管,切口旁戳孔引出。术后常规腹带加压包扎,卧床休息5~7 d,常规使用抗生素5~7 d,适当营养支持治疗,术后5~7 d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34例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腹壁切口疝是开腹手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是腹内组织或器官经由手术切口的潜在间隙或薄弱区域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壁包块。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为2%~11%,其中中线切口疝的发生率可能达到11%~20%,而感染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约为23%[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切口疝分类法(2003年草案)中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2]。腹壁切口疝一旦发生,不但不能自愈,而且会不断扩大并造成心肺功能紊乱。及时手术修补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手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疝囊内突出切口脏器组织和修补腹壁缺损。
发生腹壁切口疝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性疾病,故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查找引起切口疝的可能原因(如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肥胖、糖尿病、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梗阻、便秘、腹水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术前改善全身状况,消除疝促发因素。
对于巨大腹壁切口疝,由于腹内脏器脱出腹腔,使腹腔内压下降,膈肌下移,病人发生切口疝后已适应此变化,若手术后还纳腹腔脏器,则会使腹压增加,膈肌上移,影响病人的呼吸及循环,使肺活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肾血流下降,心肺功能负担加重,产生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而危及生命[3],故对于巨大的腹壁切口疝,除术前充分评估,改善其心肺功能外,要使其逐渐有一适应过程,我们对于34例中的15例巨大切口疝,术前1~2周采用腹带加压包扎,使病人逐渐适应膈肌上移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再实施手术治疗,15例术后均生命体征平稳,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
在人工合成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腹壁切口疝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缝合修补术,其有较高复发率。随着人工合成生物材料技术的成熟及临床的广泛应用,补片修补切口疝已是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并取得满意疗效。补片修补切口疝方法包括内置技术(即网片缝合于腹膜内)、上置技术(即网片放置于腹直肌前鞘前方)和下置技术(即网片放置于腹膜外腹直肌后鞘后方)。本组手术方法全部采用下置技术,效果满意,有以下几点体会:(1)关于手术时间选择,原则上在切口愈合6个月以后进行(嵌顿疝除外),因此时局部瘢痕已软化,利于组织生长,若为感染切口,则1年(或更长)以后再手术修补,主要是避免有残余感染存在时引起再次感染,因疝补片毕竟是异物,组织相容性再好,感染机会也会大大增加。(2)术中操作一定要严格无菌,严密止血,尽量清除上次手术残留线结,缝合采用聚丙烯缝线,减少存留异物,尽量减少可能引起感染的机会。(3)若疝囊不完整,可用大网膜覆盖,避免补片接触肠管引起肠粘连,肠穿孔等并发症,若有复合补片则无此担忧,但其价格昂贵。(4)因切口疝长时间膨出,回纳后腹壁皮肤松驰,手术缝合时要切除原手术瘢痕,裁剪多余皮肤,尽量减少腔隙,疝环与补片要牢固缝合,起到减张与消灭腔隙双重功效。(5)补片要裁剪大小适中,力争使缝合后补片平整,无卷曲,而且补片边缘要超出疝环3~5 cm。(6)保持负压引流密闭、通畅,避免污染及切口积液,保证切口Ⅰ期愈合。(7)术后严密监测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8)负压引流拔除时间应据引流量决定,不可过早拔除而引起切口积液。(9)术后卧床5~7 d,腹带包扎,避免使腹内压增加诸因素,如咳嗽、便秘等,腹带包扎时间应延长手术后1~3个月。
综上所述,针对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在消除全身因素的基础上,加强局部因素的控制,选择可靠材料,正确选择修补方法,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效果满意。
[1]王新波,朱维铭.腹壁切口疝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877 -880.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125.
[3]陈双,杨斌.腹壁巨大切口疝术前评估及准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2):1 017 -1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