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例医源性胆漏的治疗体会

2012-08-15王小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胆漏吻合术探查

王小龙

(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

我院1999年11月至2011年3月开展肝胆囊手术1736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1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893例,肝叶切除13例,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317例,统计术后发现胆道损伤有6例,胆道误伤比例0.35%,术后合并有胆漏16例,占手术总数的0.92%。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73岁,平均43岁。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手术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例,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4例,左肝叶切除1例。术中麻醉效果不佳,腹肌松弛度不够致使术野暴露不理想7例,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5例。术后发生胆漏16例,其中10例漏出胆汁完全自引流管引流出;6例流入腹腔内造成胆汁性腹膜炎,胆总管横断伤3例,胆总管部分损伤1例,1例无法找到漏点。胆总管误行结扎致阻塞性黄胆1例,右肝管误扎致阻塞性黄胆1例。

2 结 果

16例胆漏病人中10例患者无自觉症状,无黄疸腹膜刺激症,每日引流胆汁20~1500ml,持续时间最短2d,最长86d,持续3周以上3例,平均13d,胆漏自动消失,或经间断性夹闭引流管后引流管无引流液,拔管痊愈;6例合并胆汁性腹膜炎,均再次开腹探查,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R-Y胆床吻合术,1例为胆总管部分受伤,1例为胆总管部分损伤,行修补加T 管引流术,1例术中无法找到漏点,探查胆总管及肝管,无明显损伤,于小网膜囊孔及陶氏腔各置引流管1 根,术后引流14d后痊愈。胆总管误扎患者1例,再次行R-Y 胆肠吻合术后痊愈。右肝管误扎患者1例,术后再次行胆肠吻合术后痊愈。

3 讨论

3.1 误伤原因

①胆石症炎性刺激胆囊胆道感染,致使组织致密粘连、水肿,局部解剖不清,手术时易致误伤。②胆道先天性畸形或解剖变异,术中判断不清,易致损伤。③手术中术野动脉损伤时出血不易控制,术中盲目钳夹止血或缝扎结扎时易致损伤。④手术中结扎胆囊颈管时,过度牵拉易致胆总管成角,此时钳夹切断,容易将成角的胆总管和肝总管切下部分胆壁,造成损伤。⑤胆囊颈或壶腹部结石嵌顿与胆总管粘连致密,切除时误伤胆总管。⑥LC 术时钛夹安放过多可以致胆总管狭窄或梗阻。

3.2 术中处理

肝胆手术中要高度重视胆道损伤及胆漏的处理,一旦怀疑有损伤或有胆漏可能,必须仔细检查,完全解剖暴露胆总管及肝总管,以湿纱块擦拭手术创面,检查有无胆汁性液体。对于横断性肝胆总管损伤,主张行R-Y 性吻合术,对于小的管壁损伤可局部修补加T 管引流术,对于发现的小漏,应尽量予以修补,外覆大网膜组织。高度怀疑胆囊床漏者,常规缝合胆囊床创面浆膜,以大网膜上端覆盖,妥善放置引流管,可降低胆漏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3.3 术后处理

手术后发现胆管损伤有黄疸、腹膜刺激征者均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对症手术处理。对于一般无临床症状之胆漏病人,我们主张只要未出现黄疸及腹膜刺激征,还是以观察治疗为佳,术后1周嘱患者卧床,对症,支持治疗,胆汁引流量一般可望在2~3周内逐渐减少。本组3例患者持续3周以上,采取抬高引流管及定时逐步夹闭引流管等方法,已加大瘘道腔内的阻力,达到减少引流的目的,均获好转,最长1例引流持续86d 后好转。

猜你喜欢

胆漏吻合术探查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肝胆手术术后胆漏的相关原因分析
橡胶树miRNA 探查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应用胃肠减压46例临床分析
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