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08-15张伟
张 伟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张 伟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换,我国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由原来的单一发展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文化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共同发展。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十六大至今,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的迫切性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是“保护、耕种、栽培”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广义文化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文化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最早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的能力,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至此,人们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便不断增强,而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的硬道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1、文化事业的内涵及发展
1984年,中国编制工作会议印发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编制管理的例行办法》把“事业单位”定义为“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事业就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而提供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经济功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将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化事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发展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至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业并举的基础性战略已经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传统的文化事业中被剥离出来。[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传统的单一发展文化事业到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要让人人都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就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农村。随着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全面铺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逐步进入我国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群众存在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等突出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文化设施建设极为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问题,但由于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不足,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以及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有限,广大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只有继续加大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发展
“文化产业”一词产生于二十世纪初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价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批判,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中性概念,尽管国际社会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越来越重视,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定义和行业划分标准,各国之间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行业范围、统计口径等均存在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3]我国自十六大以后,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提并论,重点阐述,克服了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正是在这一政策引导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我国文化产业在相关政策扶持下开始迅速发展,近十年来,成果显著。我国电影产量从2003年到2010年增长5倍;影视动漫产量从2005年到2010年增长4倍多;“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等等。[4]
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还有诸多弊端,至今仍未建立起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中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 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5]。因此,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新形势下,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要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鼓舞人民前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尽快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解放思想,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文化竞争力,切实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文化体制弊端束缚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文化体制改革便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突破口。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兼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陈立旭.从传统“文化事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6):7.
[2]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3.
[4]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起草时贯彻民众路线[N].人民日报,人民网,2011-10-27.
[5]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G124
A
1006-5342(2012)04-0130-02
2012-12-16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专题研究”(SZ20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