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皮瓣逆行转移的临床应用
2012-08-15李帅辉王少营刘红伟
李帅辉 王少营 刘红伟
河南襄城县人民医院骨科 襄城 461700
发生小腿下段、足踝部、足背皮肤缺损或皮肤剥脱伤情况较多,经常导致局部骨质及肌腱裸露,以往处理的方法是,剥脱皮肤回植,局部皮肤大部分坏死,等待肉芽生长好再植皮,需要21~28 d,这样病程长,病人消耗大,花费较多。我院自2003-08—2011-08采用腓肠神经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足背皮肤缺损[1]或皮肤剥脱伤48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足部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8例,男37例,女11例;左侧18例,右侧30例;小腿下段8例,足踝部22例,足背18例。年龄在10~60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意外16例,交通事故32例;因剥脱皮肤挫伤严重,且常常部分皮肤缺损,局部骨质及肌腱裸露,皮肤缺损面积4 cm×6 cm~14 cm×24 cm。手术时间为伤后3~5 h,平均 4.5 h。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急诊在腰硬麻醉下进行手术。先行彻底清创,测量皮肤缺损面积,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稀释碘伏浸泡约5 min。后以腘窝横线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间连线为轴,外踝上5 cm为旋转点,旋转点至伤口连线为蒂,根据测量面积设计皮瓣,比测量稍大1~2 cm。先作皮瓣蒂部切口,解剖分离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将其纳入皮瓣蒂内;再切开皮瓣近端,显露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予以切断并结扎小隐静脉,后切开皮瓣周缘皮肤,由深筋膜下掀起皮瓣,边切开边把深筋膜缝于皮肤,防止分离,至蒂部,保留蒂部深筋膜宽3~4 cm,可通过明道或暗道(适用于小腿下段)转移至皮肤缺损处,手术过程40~60 min。供区行中厚皮片移植,加压包扎。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药物治疗及观察皮瓣血运,2周拆线,3周去石膏,功能锻炼。注意事项:(1)皮瓣深筋膜应大于皮肤约1 cm,完全由深筋膜下掀起。(2)清创必须彻底,皮瓣下必须放置引流,尤其是二期手术的病人。(3)皮瓣蒂部皮肤宽约1 cm,应设计为三角形,易于旋转修复。
1.3 疗效标准 采用美国2006年足踝矫形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标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足踝关节功能、状态越好。术后6周进行AOFAS评分,优90~100分,良75~89分,一般50~74分,差50分以下。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7 a。术后足踝部功能良好,无跛行,植皮成活好。按美国足踝矫形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标准,结果:优:40例,占83.3%,良:7例,占14.6%,一般:1例,占2.1%。优良率97.9%。
3 讨论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及外侧神经组成,在小腿后侧及足部与小隐静脉伴行,解剖位置恒定,变异很少,其与胫后动脉、腓动脉通过肌皮支、皮支吻合成网,营养局部皮肤[2],常用于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足背皮肤缺损。此皮瓣优点:(1)皮瓣厚薄适中,与受区色泽相近;(2)手术时无需修复血管,手术简便;(3)皮瓣的血管神经粗大,位置恒定,易于解剖;(4)可以形成带腓肠肌的肌皮瓣、带腓骨的骨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足背组织缺损;(5)供区为非负重区,植皮易于成活;(6)动脉供血可靠,静脉回流充分,不损伤主干血管;(7)操作过程简单,容易掌握,易在基层推广。本方法采用腓肠神经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足背创面,最大限度保留了局部骨、关节及肌腱,使病人伤残降低到最低。
[1]梁进,张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3,11(6):392 -394.
[2]钟世镇,徐永清.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37 -39.
[3]张发惠,林松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12):998-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