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

2012-08-15陈天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印堂风池颈性

陈天芳

河南息县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 息县 466300

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全部为2008-01—2011-08我院针灸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6~68岁。病程最短3~10 d。临床表现:既往颈部损伤或疾病的病史;眩晕,视物旋转,模糊,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诱发;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呜及枕颈部疼痛和上肢麻木等症状;颈部扭曲试验阳性;X线示:颈椎曲度改变或者不稳表现。

1.2 治疗方法 取穴:风池、安眠、百合、四神聪、太阳、印堂、合谷。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直径0.25 mm,长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安眠、合谷与皮肤垂直进针,针刺深度20~30 mm;风池穴针尖向鼻尖斜刺20~30 mm,以局部重胀得气为度;太阳、印堂、百会、四神聪,针柄与皮肤呈15°角向后进针,患者针下有沉紧感,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1次/d,30 min/次,7次/周。休息5 d,共治疗2周。其中每次选用:风池与安眠、双侧太阳、印堂与百会四组穴位接G6805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5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 结果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计30例,占50%;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计28例,占46.7%;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计2例,占3.3%。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2010-10-15,因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入院。经检查确诊为颈性眩晕,并排除其他疾病,经内科治疗1周后,眩晕仍发作不减,请我科会诊。会诊:血压正常,病人双眼不敢睁开,平卧时不能移动,稍有移动则眩晕不止,伴恶心、呕吐、头痛、耳呜。遂取上述穴位:百合与印堂,双侧风池与安眠,双侧太阳四组穴位,接G6805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5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1次即感眩晕减轻,自己能坐起,能下床,但需家人帮扶行走,3次后可自己行走,5次后眩晕消失,起坐、行走都已正常。为巩固疗效又治疗2次,随访3年眩晕未发作。

4 体会

颈性眩晕是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的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椎基底动脉解剖关系复杂,椎动脉起自锁下动脉,分为四段,紧邻脊神经,交感神经,颈下交感神经节,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到枕骨大孔处弯曲较多。由于解剖关系复杂,所以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也复杂多样,一般认为颈椎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劳损、外伤或先天发育异常,致使颈椎和软组织受到损害,对通过颈椎处的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纤维构成机械性刺激,使椎动脉变窄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软组织缺血供氧,表现为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眩晕一症,中医辨证有虚有实,虚者“上气不足”,“髓海不足”。实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则不作眩”。中医多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立论,治则祛风活血、益气通窍。风池、合谷祛风通络,太阳、印堂、百会,四神聪,活血通窍提升气血,辅以安眠穴安神定志,以上穴配伍使用,则颈性眩晕症状得到控制缓解。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6.

猜你喜欢

印堂风池颈性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墨风池诗词选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
球迷·缪印堂荐评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