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曹寅和曹雪芹祖孙二人的爱竹情结

2012-08-15

关键词:曹寅潇湘曹雪芹

张 志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1130)

论曹寅和曹雪芹祖孙二人的爱竹情结

张 志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1130)

曹寅、曹雪芹祖孙二人都有爱竹情结,这种爱竹情结似一脉相承。竹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都有着突出的表现。曹寅的咏竹诗词似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爱竹情结;曹寅;楝亭集;曹雪芹;潇湘馆;林黛玉;影响

曹寅和曹雪芹祖孙二人都有爱石情结,这已为人们所熟知。刘上生先生在《〈楝亭集〉与〈红楼梦〉》一文中就说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祖孙二人一脉相承的爱石情结和石头意象在其著作中的突出地位。”[1]除此之外,刘先生还分析了曹寅诗文中表现出的自由心性、不材之愤和反奴意识对曹雪芹的影响。笔者也有《“宝玉乞花”探源——兼论曹寅、曹雪芹祖孙二人的爱梅情结》一文,分析了他们相同的对梅花的喜爱之情。[2]看来,曹寅以及他的《楝亭集》对曹雪芹产生过影响应当没有疑义,曹雪芹在思想、个性、情感、创作等方面都与其祖父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正如胡文彬先生所说:“他虽然没有机会得到祖父的亲自教诲,但祖父留下的一大批藏书和《楝亭集》,他是有时间、有条件读过的。雪芹‘杂学旁搜’,学识渊博,无所不通,就是他祖父给留下的。……特别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到的一些戏曲名句,就是《楝亭集》中所独有的。这个小例子恰恰说明曹雪芹读过《楝亭集》,而且对其祖父的诗词思想、风格,乃至一词一句,都是非常熟悉的,并恰到好处地写进自己的《红楼梦》中。”[3]那么,曹寅及其诗文对曹雪芹还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窃以为,曹雪芹爱竹,并使竹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表现似即为一例。如今,我们试作如下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曹雪芹的爱竹情结

众所周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了竹,潇湘馆就是一处修竹茂密的所在,竹成了书中主要场景之一的潇湘馆的标志。并且,潇湘馆的主人又是他饱含心血塑造的主要形象林黛玉,他的这份爱竹情怀也就表露无疑了。曹雪芹有爱竹情结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书中多次写到竹。只要一提潇湘馆,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它翠竹成林的特点。书中第十七至十八回第一次介绍潇湘馆时,作者写道:“……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4]228竹多是潇湘馆的特点和标志。不久,宝玉作《有凤来仪》一诗,题写潇湘馆: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逬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诗中重点描写的仍然是那“千百竿翠竹”,竹成了潇湘馆的标志和象征。此外,小说在其他章回里也多次写到竹,如第二十三回众姐妹选择大观园中的住处时,黛玉选了潇湘馆,理由是“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些”。作者从黛玉的话中即侧面写到了竹。又如第二十六回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第四十回的“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第四十五回的“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等等。“书中对潇湘馆之竹的描写不下十次”。[5]竹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地位和表现应是客观的事实,毋庸置疑。此外,小说还多次写到与竹有关的器物,如第四十一回写到的凤姐打算请刘姥姥喝酒用的“竹根套杯”,妙玉请宝玉喝茶的“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杯。其他如第四十一回写到的“竹椅小敞轿”;第四十五回写到的斗笠上的“竹信子”;第四十九回写到的“竹牖”、“竹桥”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作者将多竹的潇湘馆派给了书中主要人物形象林黛玉居住,也是曹雪芹爱竹的明证。小说中有十二金钗,形象众多,作者没有把潇湘馆派给别人,比如也非常重要的形象宝钗、探春等,而是偏偏把它派给了林黛玉居住,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多竹的潇湘馆的特别喜爱。作者的这种安排,其目的似有三点:一是紧扣黛玉爱哭的性格特点。在传统文化中,眼泪与竹有密切的联系。正如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开诗社探春为黛玉取别号时说的那样:“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这段话已把林黛玉住潇湘馆、而潇湘馆又多竹、林黛玉又爱哭等几大要素联系起来了,雅致别趣,充分显示出探春的智慧来,也点出了黛玉爱哭的特点。二是为了赋予林黛玉“竹”一般的品质。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是君子的象征。《诗经·卫风·淇奥》中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已将竹与君子联系了起来。竹与梅又被誉为“双清”,竹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竹历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经冬不凋,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卑不亢,宁折不弯,处世潇洒,常常被人们视为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正如元代韦居安在《梅磵诗话》中所说:“植物中惟竹挺高洁,抱贞心,故君子比德于竹焉,古今赋咏者不一。”[5]林黛玉在书中正是一位不卑不亢、宁折不弯、潇洒处世、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作者以竹喻人,比德于竹,是在“以竹比黛玉清雅脱俗之性”。[5]三是可能隐喻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因为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的传说即是隐喻爱情悲剧的。

再次,林黛玉之名与竹也有关联之处。潇湘馆多竹,竹又称“绿玉”。《正字通》云:“寒玉,竹别名,亦曰绿玉。”[6]而黛玉之名,其字面意义就是绿玉,因为“古文中‘黛绿’连用表‘墨绿’之意,是常见的一种用法。”[7]所以,孙逊先生就认为:“黛玉实即绿玉的意思。”[8]早期红学家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也说“黛玉二字”“或云即碧玉之别”[9]。碧玉也就是绿玉的意思。曹寅在组诗《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的第二首中,有“碧玉根芽深不见,黄云捧戴望难开”的诗句,“碧玉”二字所喻便是竹。这样,黛玉也就成了“绿玉”或“碧玉”,而“绿玉”又是竹之别名,竹也就成了黛玉之别名。黛玉与绿玉(碧玉)与竹三者之间便有了紧密的联系。看来,林黛玉之名除了隐喻她是一块玉之外,[7]57还隐喻她是“寒玉”——竹。作者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极为深厚的“玉”和“竹”这两个意象同时用来隐喻林黛玉形象,可见作者对其人是多么的喜爱。总之,林黛玉之名与竹也有关联。

所以,说曹雪芹爱竹应该不是过誉不实之词。

二、曹寅的爱竹情结

曹雪芹爱竹似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来自家族传统的影响应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即是一位爱竹之人,祖孙二人似有一脉相承的爱竹情结。

爱竹是我国文人的传统习俗。《世说新语》中《任诞》篇曾提到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爱竹的雅事: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尓?”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说自己一天也离不开竹,并“令种竹”,是极言其爱竹。苏轼在《于濳僧绿筠轩》一诗中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也是在极言他的爱竹雅兴。曹寅也是一位有极强的爱竹情结的人。其表现是:

首先,他亲自种竹、栽竹。在北京的住所南轩内,他种竹,他在《移竹东轩和高竹窗学士来韵》一诗中“予种竹南轩”的自注可证,并有《南轩种竹》一诗记其事。[10]61诗中有“袅袅亭亭三十竿”之句,表明竹种得不少。后来,曹寅又“移竹”到北京住所的东轩,有上述《移竹东轩和高竹窗学士来韵》一诗记其事。[10]65在扬州分理巡盐、住在扬州盐院衙门时,他也种竹,有《使院种竹》一诗记之。[10]270从“攒笴或三五,筑柢必千百”的诗句看,种竹也不少。他另有《题西轩竹》一诗,也是在咏扬州盐院署中之竹。[10]223在署理苏州织造时,他在其东院也种竹,这有作于康熙二十九年的《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组诗中的第二首“吴竹冬郎手自栽,繚垣周胠网莓苔”的诗句可为佐证,说明苏州织造署东院有曹寅“自栽”之竹。而且,从第八首最后一句“眼底烟波三万顷,何时长簟展琅玕”的诗句来看,苏州织造署的竹林也颇为壮观。又,他的《题堂前竹》一诗也可为证,诗中有“此地还为几姓留,悬知种竹不须求”的诗句,可知此地堂前竹也是曹寅自种。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一年九月,而此时曹寅已署理苏州织造,他正在苏州,此堂前竹即是苏州织造署内之竹。再联系到此诗前面的也作于康熙三十一年秋且有“十竹秋来好,连宵咏式微”之句的《胡静夫先归白门,即席同用依字》诗以及《东署饮竹下,喜上若自维扬来》诗等诗来看,苏州织造署内有曹寅“自栽”之竹当无疑义。

其次,曹寅的工作和居住之地无不有竹。上文已述,曹寅的北京寓所有竹,扬州使院有竹,苏州织造署有竹。他的其他的几个工作和生活过的地点也有竹。如在真州掣盐时,使院中有竹,[10]369《西轩》(卷八)一诗中有“新竹有凉色,入秋多北风”的诗句,说明曹寅在真州的寓居西轩之中也有竹。当然,在南京任江宁织造时,署内也有竹,这有《和安节咏轩前竹》一诗可为佐证。[10]249从“移根欣得所,护楯有同心”的诗句来看,也许江宁织造署内也有曹寅自种之竹,亦未可知。如此看来,曹寅是真正实现了苏轼所希望过的那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脱俗的生活目标。他对竹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再次,曹寅的诗词中写到了竹。仅是专题“咏竹”或题中涉“竹”的诗词就有如下篇目:《南轩种竹》、《移竹东轩和高竹窗学士来韵》、《东署饮竹下,喜上若自维扬来》、《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仲中丞韵》、《咏轩前秋竹》、《题西轩竹》、《诗局竹下小酌,题卓鹿墟出师小照》、《和安节咏轩前竹》、《方屋前竹》、《使院种竹》、《扫竹上雪望诸同人不至》、《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共十二首诗;词有《下水船·雨中忆巴园竹》一阕。在其他诗词中写到竹的就更是不计其数。曹寅如此多地咏竹、写竹,只能说明曹寅对竹情有独钟。

第四,曹寅收藏有名人画竹的画作。曹寅在《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组诗中的第五首有“吴庠墨宝吾真供,一篑承瓷势已峨”的诗句,在前句之后作者有自注曰:“苏州府学存东坡墨竹。”可知曹寅藏有“东坡墨竹”画作。爱竹及“画”,这也充分说明曹寅爱竹。

第五,曹寅还喜吃竹笋。他有《纳凉过杏园食笋》一诗,专事题写过扬州杏园时吃竹笋的事,诗中有“齑盐了不异酸咸,风味聊萧賸解馋。笑语诸方参玉版,使君端为脱春衫”的诗句,表达他吃到竹笋的喜悦心情。“玉版”即竹笋,“参玉版”即指食笋。另外,在《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四首》一诗中有“阁外苍山排玉笋,盘中珍果荐窠绫”的诗句,“玉笋”即竹笋,用竹笋来代表美味佳肴,这也表示出了曹寅对竹笋的特别喜爱。兴许在这次畅春苑赐宴中曹寅还真的吃到了竹笋,也未可知。

因此,说曹寅爱竹应是符合实际的客观事实。

三、曹寅《楝亭集》对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曹寅爱竹的心性似影响了曹雪芹以及他的《红楼梦》创作。周汝昌先生曾有一段颇为中肯的论述,他说:“曹雪芹受祖父楝亭先生之影响甚深,我已举过多例,如蜗炼遗石,如开辟鸿濛,这样的大节目也是来自楝亭诗的。又如‘瑛盘托出绛宫珠’(咏樱桃),又是‘神瑛’、‘绛珠’的艺术联想之源。”[11]已为我们指出了祖孙二人创作中的一种承继关系。曹寅的爱竹情结对曹雪芹的影响,其主要表现还是在《红楼梦》的创作之中。爱竹应是其曹氏家族的特有的文化因子,一脉相承地保存在了祖孙二人的创作之中。

第一,曹雪芹也像祖父曹寅一样地爱竹。他在《红楼梦》中描写了竹,并把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林黛玉安排在“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居住,这就充分表现了曹雪芹的爱竹心性。上文已述,不赘。

第二,这种影响还体现在祖孙二人作品里用词用语方面的关联性上。其一,以“玉”字喻竹。宝玉有《有凤来仪》一诗写潇湘馆,句中有“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之句,句中“玉”字即喻竹。巧的是曹寅《楝亭集》中即有许多用“玉”字喻竹的例子。如《南轩种竹》诗中的“论迟胜求寒水玉”,“寒水玉”即“寒玉”,注者说“此句喻竹”[10]62,那么,句中的“玉”字亦即指竹;又如《使院种竹》中的“园丁劚玉来”,句中的“玉”“指竹苗”[10]270;又如《娑罗树歌》中的“茅斋万玉罗萧森”,句中的“万玉”也“指竹”在《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组诗中,曹寅也数次用“玉”喻竹。如“碧玉根芽深不见”句中的“玉”字,又如“玉削参差玉戛寒”中的“玉”字,都喻竹。在《雪霁》一诗中,有“玉笋排来山自知”的诗句,“玉笋”也是指竹。在《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四首》一诗中还有“阁外苍山排玉笋”的诗句,“玉”字同样也是喻竹,“竹笋”在诗中或喻指美味佳肴。用“玉”字喻竹应是祖孙二人共同的书写爱好。其二,用“个”字喻竹。宝玉在《有凤来仪》中形容潇湘馆之竹是“个个绿生凉”,以“个”字像形竹叶来喻竹。曹寅在《使院种竹》中有“个中廊宇深,水暖两幽映”之句,也以“个”喻竹,“个中廊宇深”似即为“竹中廊宇深”。在另一首《尚中索书真州东园,予有愧焉,作诗留别,情见乎辞》的诗中,有“瓦亭荫炎曜,万个涵清涟”一句,也是以“个”喻竹。以“个”喻竹,这也应是祖孙二人的同好。其三,用“凤”“尾”喻竹。曹雪芹用“凤尾森森”喻竹。曹寅有《和吴雪蓬塞上四无诗》组诗,第二首之后题有“竹”字,诗中有“饥须问凤凰”一句,胡绍棠先生有注曰:“《韩诗外传》八:‘凤乃之止帝东国,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此句化用之。竹实,竹子所结实,状如小麦。又名竹米。”[10]450看来“凤”与竹有关联。在《题堂前竹》一诗中,又有“遥看墙阴接尾青”之句,“尾”似即“凤”之尾,即竹之尾。“凤”“尾”可喻竹。竹品之中即有“凤尾竹”一种,以绿叶细密婆娑,风韵潇洒,好似凤尾而得名。这样,“凤”“尾”喻竹,似也为祖孙二人的偏好。其四,以“潇湘”代竹。曹雪芹将黛玉居所命名为潇湘馆,是因为此处有“有千百竿翠竹”,这样,潇湘馆也就可以视之为“竹”之馆。黛玉又号“潇湘妃子”,其名也与“湘妃竹”有关,上文已述,不赘。巧的是,曹寅在《题堂前竹》一诗中有“晚风洒洒长檐下,九月潇湘可卧游”的诗句,“潇湘”指湖南地区,此地产湘妃竹,亦即斑竹。“九月潇湘可卧游”即是说九月时可躺卧着欣赏湘妃竹,“潇湘”游也就是“竹”之赏。祖孙二人都是用“潇湘”代指竹,表现手法似也一脉相承。

第三,林黛玉形象的设计似也受到了曹寅诗词的影响。其一,林黛玉爱哭,爱流眼泪,探春为她取名号潇湘妃子,就已经暗喻了她的这种个性习惯。曹寅《题堂前竹》“九月潇湘可卧游”的诗句已扣其意,上文已述,不赘。其二,林黛玉喜欢幽静,竹的形象本身就有一种幽静脱俗的内涵。黛玉不是说过“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些”的话吗?所以,她才选择了潇湘馆居住。曹寅在《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的诗中也有“廨宇东头修竹枝,抽空绿影自幽奇”的诗句,写出了修竹“自幽”的特点。曹寅在《题西轩竹》一诗中还有“自是西轩主,幽人岂厌幽”的诗句,表达自己喜爱幽静的情怀。这种爱竹喜幽的情感似也对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形象产生了影响。其三,林黛玉本性率真、脱俗。曹寅在《使院种竹》一诗中有“艺植非耑师,爱好率天性”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竹的那种出自率性、天真的爱好。此诗还有“所赖素心侣,洗伐脱泥垢”的诗句,以竹喻人,也表达他“惟有君子贞”的高洁脱俗的情感。这些附丽在竹上的情感、品性,似也影响了曹雪芹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林黛玉形象正是一位脱俗、率真、“惟有君子贞”的艺术形象。曹寅在另一组《和些山冬至前三日咏东轩竹见寄八首》的诗中,也在咏竹中寄寓了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感,诗中有“旧阴独许藜床设,新径那移锻灶来”的诗句,即用管宁、嵇康的典故,[10]460来赞扬友人杜岕的高尚气节。这也令人联想到林黛玉形象,她不也是一位品性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物吗?曹寅的这些咏竹诗文影响了曹雪芹的情感及创作,应该说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四,曹寅咏竹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似也启发了曹雪芹在小说中的情节设计。曹寅有《下水船·雨中忆巴园竹》一词,词中所叙写的“愁何许,飘闪一园冷翠,梦醒又闻幽雨”的意境,似乎也影响了曹雪芹设计出第四十五回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情节。也是有雨,雨滴竹梢,林黛玉便愁闷顿生。书中写道:“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饭,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于是提笔写下了《秋窗风雨夕》一词,词中有“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及“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等诗句。这段情节里,有幽雨、有疏竹、更有“愁何许”。而且,在潇湘馆这个“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特定的环境里,也更容易引发诗情。曹寅即有“小窗苔竹繄诗媒”的诗句,翠竹遮映的环境更能引发诗兴。林黛玉作《秋窗风雨夕》一词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综上所述,曹寅、曹雪芹祖孙二人都有爱竹情结,这种爱竹情结似为一脉相承。竹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曹寅的咏竹诗词似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影响。早在本世纪初胡文彬先生就曾注意到了曹寅诗文对曹雪芹的影响,他说得好:“在曹雪芹的内心中装着爷爷的诗文,不自觉地流露在他所编造的故事情节中,这是顺乎成理的。”[12]窃以为,胡先生所言极是,至为中肯,不是过誉之词。

[1]刘上生.《楝亭集》与《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1998(3).

[2]张志.“宝玉乞花”探源——兼论曹寅、曹雪芹祖孙二人的爱梅情结[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11.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段江丽.《红楼梦》中的“比德”:从“林黛玉与花”说起[J].红楼梦学刊,2006(3).

[6]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29.

[7]张志.红楼别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7.

[8]孙逊.红楼梦脂评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32.

[9]周春.阅红楼梦随笔[A].红楼梦卷[C].北京:中华书局,1963:67.

[10]胡绍棠.楝亭集笺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1]周汝昌.红楼别样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76.

[12]胡文彬.魂牵梦萦红楼情[M].北京:中国书店,2000:328.

I207.411

A

1008-2603(2012)02-0093-04

2011-12-13

张志,男,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教授。

王 荻)

猜你喜欢

曹寅潇湘曹雪芹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欢乐潇湘
一水成潇湘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曹寅爱读书
潇湘花月谣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