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2012-08-15戴萍萍

关键词:服务公司能源管理能源

李 英,戴萍萍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李 英,戴萍萍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将节能投资及服务融为一体的新机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利用市场机制降低能耗,引入这一新机制显得由为必要。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舶来品,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可行性建议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act,简称EMC)是发达国家推广适用的、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服务新机制。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或者EMCO)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节能效率高、客户零投资、节能有保证、投资回收期短的特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项目一般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或者是更新设备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有相应的改造经验和独特的节能手段,负责节能项目全部的设计、审计、融资、采购、施工监测。根据统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进行的节能项目改造的节能效率一般都比较高,节能率一般在10%至40%,也有高达50%以上的,能够大幅降低能源浪费,提升经济效益。节能服务公司在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的时候,一般都可以向用户承诺节能量①节能量保证型合同即属此种情况。,保证客户通过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改造可以马上实现能源成本下降。这比用户自己直接投资购进设备进行改造更有保障,并且能够规避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成本。

(二)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70年代末,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主要依靠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失衡,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四大高能耗产业以及支持这些产业的电力投资过热,无序过度开发;工业生产大部分为粗放式,而不是集约式,靠的是较落后的设备、工艺、技术,能源利用效率低。高能耗产业的过度扩张,再加上这些产业的单位产出能耗过高,更加剧了中国单位GDP能耗的升高。以高能耗换取高GDP增长率,从短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是快,但是,能源的过度消耗却使得这种增长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中国地大物博,但中国同样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能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且是又好又快的增长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1992-1994年,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中国完成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及战略研究》,该项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全社会存在着大量的节能项目,而且其中好多项目技术很成熟、经济和环境效益都很好。但是由于各种市场机制的制约,这些项目并没有得到推广使用。为此,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多次探讨如何促进节能项目普遍实施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一致认为: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节能管理体制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体制的滞后将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迟缓。因此,节能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也应随之改变。在建立和完善节能标准、激励政策和法规的同时,有必要引进和推广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投资服务管理的新机制,即合同能源管理;与此同时,以盈利为目的的节能服务公司,应当发展成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大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就是在这一大前提之下开始引入的,利用市场机制降低能耗,显然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在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启动项目的推动和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有效的技术支持下,我国的节能服务行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首先,节能服务公司队伍壮大,大型节能服务集团出现端倪,像北京神雾、北京奥天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且增速平稳,投资愈显理性,企业把控投资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示范性节能服务企业发展迅猛,大型国有企业小试身手,如辽宁能发伟业集团、山东融世华、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节能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产业向正规化、专业化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大大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后劲,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节能服务整体水平。其次,股权融资渐入佳境,几年前节能服务公司还从单一依靠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担保基金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众多风险投资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并且海内外资本市场也有了节能服务公司的足迹,完全可以预见,随着节能服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展现,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为新的热点,每一年度的“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发布的“最具成长潜力企业”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投资的风向标;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壮大,节能服务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多极的群体,不断在数量上有所增多,而且在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形成了细分的差异和天然的互补性,形成了业内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合同能源管理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在中国落户短短的十来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合同能源管理毕竟是“舶来品”,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是必然的,并且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问题就算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一)缺乏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节能服务主体在我国的节能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予以规定,若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考虑到节能服务公司的特殊性,显然不足以起到调整规范节能服务主体的作用。此外,合同能源管理中的合同称为能源管理合同,在现行的《合同法》中不能找到任何与之完全相同的有名合同,而《规定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也没有规定能源审计单位,层次较低、效力不高、缺乏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降低了能源审计的权威性。[1]

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资质认证、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能源管理合同的谈判与签署、节能效益监测和保证等具体工作的标准,由于缺乏明确、系统、标准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很难操作。现行的法律法规针对性差,缺乏有效的实施性强的法规体系,再加上与节能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又不及时,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在现实操作中难以把握,出现纠纷,影响了节能工作的开展和节能服务公司的信誉。

(二)在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制度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税务部门把节能服务费视为一般节能设备销售商的加价,纳入增值税的规范,导致节能服务企业纳税负担过重。在国外,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专款,而在我国,无论是银行商业贷款还是政府财政补贴,仍未能对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2]在许多国家,政府是节能服务的主要客户,但我国政府机构却没有大规模推广。[3]

其次,中国的节能服务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新兴行业,行业规则相对不够完善。直到2004年4月3日,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才在北京成立。节能服务行业成立以后,并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自律公约,也很少制定自律规则,使得整个行业一直没有自律的发展着,长久下去对整个行业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4]而且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可供借鉴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效益分配原则和方法,也没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和节能工作的开展。

(三)节能服务产业面临资金投资和融资障碍

资金问题是节能服务公司是否顺利成长壮大的生命线。就我国目前状况看来,虽然投资不断增加,但满足节能服务产业成长速度的融资却非常困难。[5]

节能企业在节能服务公司的帮助下,实施节能项目时,面临着宏观政策、融资环境和项目运营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种种不确定性使得节能服务公司不可避免地承担各种风险,如政策、金融、营运等风险,而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致使投资积极性欠缺。如果不从根本上寻求稳定的资金来源,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将面临能否继续生存的风险,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也将难以继续顺利推行。[6]我国和外国相比,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补贴、银行信贷和企业的自有资金。从目前来看,政府提供给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数额有限,商业银行也不愿为节能服务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而节能服务公司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有限,资金成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支撑非国有经济外源融资机制的是一种横向信用体系,而现行的融资体制与民营经济不相兼容,因为纵向信用并不构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然而民营企业通过回避正规的会计体系或者同时做几本账,银行无法对这些企业的资料进行监督和审计,也不愿意接受其不可置信的经营状况的证明。所以,信用关系的排斥性是信息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金融机构和非国有企业间的经济往来表面上是受信息问题的困扰,实质上是受信用关系的排斥。[5]

三、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成长道路是漫长的,要使其顺利发展并且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与可持续增长,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法律机制和行政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法律机制

首先,《能源法》的制定实施,将解决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费、以及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等制约能源发展的三大矛盾,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建议由国务院制定《合同能源管理条例》,按照《合同法》、《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即将出台的《能源法》的规定,梳理好合同能源管理涉及到的复杂的法律关系,系统的、全面的规定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再次,还应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特殊性,出台更多的配套法律规定,相关的配套规定直接关系到合同配套能源管理相关法律的实际实施,必须出台更多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配套规定来解决现实问题。

2.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的行政监管机制

首先,从我国目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项目行政监管体制的现状可以看出,还大量存在“龙多不治水”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很多部分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因而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管理。

因此,要解决目前合同能源管理行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单独成立一个合同能源管理的监管部门,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鉴于我国目前的行政机构设置的现状,要单独授予该单独成立的监管部门相关监管权会有很大的难度,也会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因此,可以由各个有行政监管权的行政机关,委托单独成立的部门,行使其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项目的监管权。实际上是各个有监管权的行政机关形成监管合力,避免机关之间互踢皮球,出现“龙多不治水”的情况。

(二)整合科研力量,发展尖端技术

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利用,但是,中国的低碳科技,尤其是核心的低碳技术一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在国外,许多节能服务公司在一开始就会针对自己的主要服务领域潜心研究一个整套系统的技术体系,虽然这些公司一般都不具备独立研发系统化的节能技术的能力,但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寻求高校实验室或者国家实验室的帮助,通过合作实现自己的目的。

事实上,我国有许多科研能力很强的高校实验室,并且高校的技术开发费用和其他独立的实验室或者研究院相比要低很多,没有委托开发技术的法律问题也没有技术转让的法律问题复杂,可以减少很多纠纷,对成长中的中国节能服务行业而言,选择相关高校的实验室作为合作对象无疑是相当明智的。

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科技部历时两年半修订完成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修订后的《大纲》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城市与民用节能、农业及农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保障措施。

新《大纲》的出台对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节能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节能改造的要求,参考《大纲》列举的节能技术,促进新技术在节能改造中的运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能增加节能服务企业的收益。

(三)立足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

1.利用节能行业委员会的各种资源

我国的节能服务行业协会是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英文简称EMCA)是经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承担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EMCO服务子项目的任务。通过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为新兴和潜在的EMCO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建立和提高各方面的运营能力。

(1)依托大型综合能源巨头。这种模式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好处在于资金雄厚,对于小项目,公司自有资金即可完全应付,大型项目可以通过母公司的投资来解决融资问题;技术积累深厚,能源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有关自己行业的节能技术;项目来源广,大型能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一般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大客户,它们可以通过母公司获取这些客户的资料和相关的能耗数据,交易机会比其他节能服务公司要多。

(2)细化分工。细化分工的好处在于,可以将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提高专业化程度。节能服务行业在国外兴起的时间虽然比国内要早,但较一些传统行业还是显得过于年轻,如果效仿一些传统行业片面追求“大而全”,最终可能哪一方面也做不好。国内的节能服务企业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抓住自己较为擅长的领域,然后再寻求其他方面的发展。

(3)与政府密切合作。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地通过市场节能减排的手段,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各国政府的视线。我国大致也是这样的情况,节能减排在目前还是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因此节能服务公司有必要和政府保持合作,争取在各个方面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促进自身发展。

2.改善企业资信状况

(1)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主要有诚信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信用平台建设、信用评价标准、信用促成维护机制的建立以及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的培养,还有企业信用环境的打造。

(2)借助第三方的担保。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障碍和各种不足,最有效和快捷的增信途径是利用第三方信用担保—银行、担保公司、节能服务公司“三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就是指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障碍,节能服务公司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提升自身信用等级,从而获得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升信用、获得应得利益的同时也为银行保驾护航,转移银行资金风险。

(3)要诚信经营。诚信经营,加强自律是节能服务公司作为中小企业经营者重要的增信途径。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加强内部财务制度管理,增强信用意识,以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取情于民众,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银行,通过努力提高企业自身信用级别从银行融资。

3.大力发展公共机构节能业务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出台,尤其是条例第26条规定“公共机构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都应该大力争取公共机构的节能服务项目,一方面,能够通过项目获得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节能服务公司起步晚,如果能够争取到公共机构的节能服务项目,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

首先从农村建筑能源消费现状看出,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占到总能源消耗的6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的比例巨大,而造成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大的原因是居民房屋建筑没有节能措施,可以说,解决农村能源耗损量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农村冬季采暖问题,而房屋建筑的节能是解决农村冬季采暖问题的关键。

其实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门槛和资金要求都不高,一般的节能服务企业都有这个能力,因此很多新成立的节能服务企业可以考虑先从农村市场做起。由于农村建筑节能改造成本较低,节能服务企业可以考虑和当地政府合作,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其余由节能服务企业负担的方式改造一批样板项目。每个农户改造的收益本可能与大型项目相比,但这种改造付出的成本较低,资金回收周期短,资金回报率并不低于大型项目,再加上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如果能够在一个区域取得成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莫大的好处。

[1]韩兴旺,阎飞飞.节能服务法律制度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2-75.

[2]张春雷.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1):114.

[3]王昕.推进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9.

[4]沈龙海.节能服务持续发展[J].中国能源,2004(5):16-18.

[5]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课题组.中国节能服务项目间接融资障碍与对策[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8):38-39.

[6]张春雷.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1):113.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in China

LI Ying,DAI Pi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is a new market-based mechanism which is integrated by energy-saving investments and services.it is essential for China who is in a new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o maintain economic rapid and sustainable growth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new mechanism.However,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in China,after all,is an “import”,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MCO;feasible proposal

F206

A

1008-2603(2012)02-0017-05

2012-02-21

李英,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戴萍萍,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潇雨)

猜你喜欢

服务公司能源管理能源
高速公路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论油田服务公司的经营之道及启示
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分配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