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云南丽江纳西族打跳的实证调查研究

2012-08-15康厚良曾维义和旭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纳西族丽江云南

康厚良,曾维义,和旭辉

(1.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2.四川泸州江阳区江北学校,四川 泸州 646007;3.云南丽江东巴传承协会,云南 丽江 674100)

对云南丽江纳西族打跳的实证调查研究

1康厚良,2曾维义,3和旭辉

(1.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2.四川泸州江阳区江北学校,四川 泸州 646007;3.云南丽江东巴传承协会,云南 丽江 674100)

居住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民众中,广泛开展着打跳活动,渗透到他们的婚丧嫁娶、时令活动中,随着“大众健身”的开展,打跳活动也成为了中老年妇女的日常健身项目。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跳也与旅游业结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打跳活动在发展、推广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丽江;纳西族;打跳调查研究

1.引言

相传纳酉族(纳西族的老式称呼)的“打跳是由他们的先民祭女神始祖的仪式演变而来的[1]。他们的女神始祖到天宫中为摩梭人(纳西族的纳西话发音就叫“摩梭”)去盗火神,后来自己变成韧沪火,故当地人们“打跳”多环火而跳来纪念女神。

“打跳”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活动之一。早在元代,李京在其《云南志略》中就对“打跳”活动有所记载:“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吐蕃接界,临金沙江……不事神佛,唯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因旋歌舞以为乐”。在明代木公的诗中,也曾提及打跳,如诗所说“官家春会与民同,土酿鹅竿节节通。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明月中。”很多研究者从“打跳”称谓、形式以及流传地域等多方面的比较,已经肯定了打跳广泛存在于丽江地区。尽管“打跳”在丽江地区历史悠久,开展广泛,但在不同的地域在称谓上还是有所差别。“打跳”在丽江东西部均指用笛子或葫芦笙伴奏的乐舞,但在西部传统纳西语称为“革案磋”,用汉语则有“笛子跳”、“葫芦笙跳”或“打跳”等多种称谓;而东部的摩梭人则把“打跳”称为“甲磋”或“跳锅庄”。从形式上看,东西两部形式是一致的,基本形式为乐器演奏者领头,参与打跳者相互牵手(或左手叉腰,右手搭在前者右肩)、围成圆圈跟随前面的人围绕篝火随着伴奏音乐做统一舞蹈动作,并沿逆时针方向做环形移动。纳西打跳中的动作多为手部相牵,因而上身肢体动作变化较少,其动作主要强调下肢动作变化。需要说明的是,领头与其它参与者的舞蹈动作基本相同(除手部动作),不同的是领头在圆内的行进方向相对具有随意性[2]。

2.打跳活动的状况

据记载纳西族的“打跳”原有70多种,至今仍保留的有20多种;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摇晃等;常用的“打跳”曲有《纺麻线》《赶街调》《洗麻调》《三打脚》《三步三摆晃》《大家跳》《永宁调》《合脚跳》《甩手跳》《蛮调》《单打脚》等[3]。“打跳”是在纳西族地区具有集群性和普及性等特点的一种民间文体活动。该项目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其动作简单易学,节奏舒缓、幅度适中,有一定的步伐和节律性。它对场地的要求不高,根据参与者多少而定,在较为平坦的地方均可开展。每逢婚丧嫁娶、时令节日、起房盖屋等都可开展,“打跳”活动已经成为纳西族社会当中休闲娱乐、大众健身不可缺少的项目[4]。

3.打跳实证调查分析

3.1 打跳开展的规模

打跳在丽江的普及程度较高,在平地、社区、景点、院落以及房前屋后都能看到打跳者的身影,打跳不仅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天天开展,而且每逢节令、婚丧嫁娶等都要进行打跳,甚至有的地点白天打跳,而且晚上也打跳。社区打跳一般从几人到六七十人不等,人数的多少与社区的居住人口和打跳场地大小有密切关系,打跳时间一般在傍晚进行,打跳徐缓,持续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人员主要由中老年妇女构成;景区打跳主要是在古城的玉河广场和四方街,以及束河古镇的四方听音广场进行,这里人数众多,白天晚上都有人打跳,晚上人数较多、规模较大,以游客和当地年轻人为主,打跳节奏明快,一般从晚上19点左右持续到22点左右。节令时打跳活动更加隆重热闹,如“火把节”,地点在黑龙谭正门广场,人们从傍晚开始打跳一直打跳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人数上千,打跳成员主要以年轻人为主。除此之外,在三朵节、东巴会等当地传统节日中,人们也会自发组织打跳,聚集的人数可达数百人。

3.2 打跳的组织化程度

打跳开展的比较丰富,组织化程度较高,在中老年妇女中打跳已成为每天健身必不可少的项目,每个街道办事处都有各自打跳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有自己的民族服装,逢年过节都会开展打跳活动来丰富居民生活,每年妇女节由政府牵头开展的全市妇女打跳比赛,以及由企业赞助的现已举办了两届的“丽江老年农民运动会”中,打跳也是参赛人数最多和比赛最激烈的项目。打跳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家里有婚丧嫁娶等喜事时,他们的亲朋好友就会自发的在其家里打跳;每逢时令节日,人们也会自发的去仪式点打跳——祭祀、祈福、欢庆、朝圣等寓意都包含其间。在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镇则是由企业安排领跳人员,每天在固体场地带领参与打跳的游客或者青年男女体验丽江当地风情。体育部门也对打跳进行了创编,并在个别中小学校的课间操中试行推广,收到了良好效果。经过体育部门和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打跳在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成为表演项目供大家欣赏,并受到一致好评,这也为打跳的开展和推广寻求了方向。

3.3 打跳群众参与情况

打跳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不同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主体不相同。在社区坚持打跳健身的人群中90%以上的是中老年妇女,在景区打跳的人群中70%都是游客,在节令时打跳的人群中70%是年轻人,如“火把节”时参与的主体就是当地的年轻人,其次是游客和中老年女性;在丧事时主要是老年女性打跳,婚事或者添丁之喜时打跳的人群是除了绝大多数中老年男性和儿童外的其他所有人。打跳的参与度高,除了它简单易学、节奏明快外,还有打跳方式固定。另外,打跳时,人群一般为同心圆分布,最里圈是领舞和伴奏,参与者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中心放置篝火,特别是在节令的时候,在同一地点可能有多组打跳圈子,一般年轻人和游客在一边,老年人和小孩在另一边,大家共享同一伴奏音乐,同一舞步跳出不一样的激情。

4.打跳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4.1 打跳宣传不到位

来丽江旅游过的人大部分都观看过或参与过打跳,其欢快的节奏、简单而易学的舞步、宏大的场面及鲜明的民族特色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很多参与打跳的游客都不知道他们所参加的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什么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体验过打跳的游客中有占20%左右的人误认为这是藏族的歌装或者彝族的三跺脚,这也凸显了丽江对打跳活动宣传的缺失。

4.2 打跳的商业演出有待规范

在中老年妇女把打跳当成健身项目的同时,很多景区景点也把打跳作为宣传景点、吸引游客融入互动的方式,因此每天都开展打跳活动,并聘请一些本地居民领跳。但是,在部分景点附近有些村民组织打跳,却在旁边放上捐募箱,游客如果要参加打跳就得捐钱给他们;更有一些餐饮店,将晚上打跳的项目设置为收费项目,硬性加在就餐者的餐饮费用中,对丽江这一国际旅游城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提升丽江的打跳品牌,应成立并组建专业的运营公司,对打跳的演出市场进行有序的人员输出及规范化管理,并杜绝无序化的商业演出,提高出演人员的报酬,使景区民俗文化与景区配套,这也有利于它的发展。

4.3 打跳的参与群体还比较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在丽江的社区、街道办事处,以及部分离居民区较近的景区都有固定的打跳场所,为打跳参与者提供了场地保障,但是打跳却仍然只是丽江中老年妇女的健身项目,而其它的群体却没有打跳的习惯。因此,将其他群体动员参与打跳,达到天天都有不同群体人员自发打跳健身并形成一定规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全民参与。

5.对策

5.1 建立健全打跳行业规范,对商业打跳进行有序输出

针对当前丽江打跳的无序和缺乏监管,可以通过社区牵头成立协会,对景点和商业打跳人员的需求,通过协会来进行有序输出,确保了从业人员的待遇,同时也避免了打跳商业运营的无序竞争。规范了打跳行业秩序的同时,也杜绝了景区、景点的无序化的商业打跳,还景区一片净土,提高了景点的品质。

5.2 加大对打跳的宣传

在景区固定打跳的场所旁树立规范的打跳宣传栏,在导游词中加入民俗部分介绍,宣传丽江的同时也宣传丽江民俗文化,包括打跳等民俗活动。从而做到让游客明明白白参与体验,真真切切了解活动,形成良好的口碑。

在信息化和大众传播媒体日趋发达、民族旅游悄然兴起的今天,如何将传统体育资源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其潜能,不仅取决于如何开发,而且宣传也至关重要。丽江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拥有三大世界遗产,拥有丰富资源和庞大的旅游市场,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丽江纳西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节日却并没有得到相关媒体的宣传,并且也没有专门以民俗为主体的旅游团队来丽江参加民俗活动。但是,在其他很多地区,例如楚雄西昌就将火把节打造成为享誉全球的盛世,每年不计其数的游客蜂拥而至,为当地的经济收入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在加大丽江旅游宣传的同时,应加入对丽江民俗和传统体育的宣传,让世人了解具有丽江特色的民俗活动,使人们对丽江的民俗和传统体育活动有所向往,从而最终参与到丽江纳西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

5.3 建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推广打跳活动

打跳已经成为丽江当地人民大众健身的首选项目,开展规模大,参与的人口多。但是,对打跳活动继续进行发掘、整理、创编和后续开发推广的专业人才较少。所以,培养一支专业过硬,致力于研究发掘丽江传统体育活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前丽江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与开发最为或缺的。再将打跳开发出来,形成丽江所独有的旅游资源项目,在节令中加大开展规模,并确立自己的独特打跳节日,形成新的旅游观光体验项目,丰富旅游市场增加游客在丽江的旅游时间。

5.4 在学校教育中引入打跳内容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基地,更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5]。将一些简单易学又具有特点的打跳创编到中小学的课间操的中,或者创编一套符合孩子们的活动特点有符合学校教学宗旨的打跳作为孩子们的课间操,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本民族的东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兴趣并掌握动作。争取在省、市少数民族节、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加入打跳表演,逐渐将打跳设为比赛项目进行比赛,从而让打跳活动走出丽江。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地推广打跳活动,丰富群众的健身需求。

[1]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曲文化意义的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 海江.通过舞蹈动作的“音乐符号化过程”——浅谈丽江纳西族打跳中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1).

[3] 郭大烈.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4] 杨杰宏.纳西族民族通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5] 温和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

G812.47

A

1008-7427(2012)10-0150-02

2012-08-14

猜你喜欢

纳西族丽江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丽江三朵节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丽江的荒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