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的切入点:意境*

2012-08-15马丽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喜雨春雨杜甫

马丽珍

(咸宁市艺术学校,湖北 咸宁 437100)

诗歌是文学样式中最早产生的一种,它是用富有音乐性的精致语言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虽然诗歌所占的比重不大,但诗歌教学却不容忽视。因为诗歌中所饱含的强烈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是别的文学样式无法比拟的。《尚书》载:“诗言志”,陆机在《文赋》中称“诗缘情而绮靡”,郭沫若强调“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由此可以看出,感情是诗歌的直接表现对象,即使是叙事诗,也是诗人以诗的形式满怀激情地歌唱一个故事。同时,想象又是诗歌创作的涓涓之源。诗歌创作中,诗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果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诗歌教学是最直接、最恰当的手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伟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精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怨,无不震撼着读者的情怀。还有那精美的文笔,摇曳多姿的技巧,每一点每一滴都会让学生受用不尽。

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情呢?我以为应把意境当作诗歌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意境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情,在此我以杜甫《春夜喜雨》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春夜喜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春雨润物的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教学时仅停留在这一景物的表层,则与我们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并无多大差别,有何“佳”处可言?我认为要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这首诗,就应从意境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对诗歌本身的“情”与“景”的分析

首先,从标题的分析中让学生对这首诗所定的景、所抒的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写的是春天的雨景,融进的是诗人的“喜”。然后从整首诗的分析中让学生领会这首诗中情和景是如何交融的。春雨之所以可喜,在于一个“好”字,好在哪里?第一,好在“知时节”。雨好象人一样,通情达理,懂得人的需要。春天万物复苏,正需雨水滋润,及时普降甘霖,滋润大地万物,怎么不好?天遂人愿,诗人怎么不喜?第二,好在“润物细无声”。绵绵细雨像个娇羞的少女,无意向人们宣布自己的到来,它伴随着和风在夜间飘然而至。轻轻的,似乎担心毁坏作物;悄悄的,似乎怕惊醒了人们的酣梦,“好”得具体。春雨润物,却无意向人夸耀,不是更令人欣喜么?第三,好在雨量足,雨意浓。细雨朦胧,乌云笼罩,田野、小路、江面一片黑沉沉,只有那江中渔船上的灯火是明亮的。诗人希望这雨一直下到天亮。想到天明拂晓,雨止云开,经雨滋润的百花,定会朵朵绽开,红艳欲滴,花枝低垂,整个锦官城会变成花的海洋;那田里的禾苗,一切都会得到滋润。诗人的喜悦心情达到了极点。正如李文炜《杜律通解》说:“不见其飘残,此雨之所以好,此雨之所以可喜也。”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学生可以完全地理解题目中的那个“喜”字了。尽管全诗“喜”字始终没有露面,但诗人从雨的适时、润物、雨意、雨量等方面写足了一个“好”字,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喜”。学生只要感受到了诗人的“喜”,也就意味着已从诗的表层进入了诗的深层,融入了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

二、对诗歌意境的“境生象外”的解析

学生理解了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诗歌的意境特征并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达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考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及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意境中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是诗歌意境的境生象外。因此在学生理解了《春夜喜雨》的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杜甫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大多数都是颂雨的,于是我选取其中的几首,让学生进行比较,挖掘诗人的真“喜”所在。杜甫在《大雨》中写道“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雨将他的茅屋淋透了,他还是喜,“喜”从何来?“喜”的是“禾黍高”,看来只要对庄稼有利,他便喜,别的一切都可置之度外。如果久雨成灾,对庄稼不利时,他又遏止不住他的愤怒,他在《九日寄岑参》中就愤怒地呼吁:“吁嗟乎苍生,稼墙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对《春夜喜雨》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字面上是“喜”春雨润物,实际上是喜百姓将会有个好收成。这就反映了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空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杜甫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这就是《春夜喜雨》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诗歌的意境达到了最高境界。学生理解到了这一层,才能说是完整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从诗歌意境中把握诗人的气质和个性

意境不仅浸润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张志和的《渔歌子》也写春,写春雨。西塞山前,青翠幽美;洁白的水鸟,凌空飞翔;碧透的溪水,青波荡漾;粉红的桃花,落英缤纷;肥美的鳜鱼,嬉戏游弋。这一幅春景图的美并不逊于《春夜喜雨》。学生如何感受其意境的不同呢?我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切入。杜甫面对春雨润物的美景,“喜”不自禁,而张志和面对同样的美景,虽然也可能喜,但“喜”的背后更多的是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他将整个身心沉浸在斜风细雨的垂钓中,不为外界所扰。于是杜甫的细腻、深沉,张志和的超脱、隐逸在这样的感受中伸手可及。于是两个不同的形象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一个是“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的形象;一个是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山水、甘于贫穷的“烟波钓徒”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对《春夜喜雨》的理解就较深刻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表现出的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是张志和无法企及的,也是其他作家作品所难以达到的。这就是《春夜喜雨》的高度所在,也是杜甫思想的闪光点。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意境在诗歌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牢牢地把握诗歌的意境,把它作为诗歌教学的切入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诗歌的深层,与作者同喜同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时,不能仅局限于诗歌的本身,而要将视野扩大,思维放开。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在评价闻一多的《死水》时所说:“一首诗,告诉我们的不是一个故事,一点感想,应当是一片霞,一园花,有各种的颜色和姿态,具各种香味,作各种变化,是那么细碎又是那么整个的美。”

猜你喜欢

喜雨春雨杜甫
春夜喜雨(外二首)
春雨
杜甫改诗
春夜喜雨
春雨
杜甫与五柳鱼
春夜喜雨
喜雨怕雨分两下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