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形象新探
2012-08-15王晓青
王晓青
(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河南 商丘 476000)
哈姆莱特形象新探
王晓青
(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河南 商丘 476000)
《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研究价值最高的就是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每个人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摒弃以往的传统说法,把哈姆莱特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来解读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真正原因。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封建主义;时代转型;探索
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现在有人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十五天,就有一项关于“哈姆莱特”的研究成果问世。对于“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种种说法都有。这里介绍几个主要的观点。
一、“王子复仇”说
这个在十八世纪以前这种理解是没有任何的争议的,首先是他的身份就是一个王子,从剧情来看是复仇,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复仇王子这个说法,在十八世纪前基本上是这样认定的,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内也有学者是这样认为的,像谢柏樑在他的《世界悲剧文学史》当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讲的非常清楚,说:“这位丹麦王子难于承担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典型人物的重任,更难成为时代的缩影和人伦的明镜,他只不过是宫廷斗争中一个不太精明的王子,仅此而已。”[1]在这里谢柏樑认为他只是宫廷斗争中一个不太精明的王子。这是一个观点。
二、“人文主义典型形象”说
这是现时期,现阶段国内的主流观点。有大量的教材和文章都是这样的说法,他们具体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证他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第一,是它具有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材料来证明,他从小生活在宫廷,父王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了一种他对人生是美好的看法。他又是在德国的威登堡上大学,而威登堡在莎士比亚创作这部剧本时,威登堡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所以就认为他在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还有从他的言谈举止都能感受到他思想当中的平等意识。这些都表现出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是他推崇理性,材具全面,具有“巨人”的特点。这里的“巨人”出自恩格斯在描绘文艺复兴时的一段评述,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长生了巨人的年代”。[2]那这里的巨人主要是指在知识的全面,学识的渊博和热情方面,这个“巨人”不是像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卡刚都亚”那样一个形体上的巨人,而是指精神上的巨人。那么从剧本当中的哈姆莱特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是盲目的,他尊崇理性,当亡魂告诉他老国王突然死亡的原因的时候,他并不是盲目冲动的把克劳迪斯杀了了事,而是有进一步证实了这件事。从材智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他能文能武,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文中奥菲利亚有一段台词说他是“军人手中的利剑,是学者的辩舌,是举世瞩目的中心,是人人的养份”。[3]通过这些材料的组织这是一个才艺非常全面的,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特点的人。
第三,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将复仇与重振乾坤结合起来,体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这我们以哈姆莱特的为父报仇和雷欧提斯的为父报仇进行比较就非常清楚了。哈姆莱特的为父报仇不仅仅是把仇人杀死就完事了,而是与重振乾坤联系在了一起。文中写道“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而雷欧提斯他的报仇不是出于对父亲深切的爱,更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理想,唯一考虑的就是“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所以他的为父报仇是处在父仇子报的封建义务关系之上的,所以他不顾事情的真相,不问事情的原因,就是要置哈姆莱特以死地。相比之下阿姆莱特的为父报仇可以理解为是出于一种正义的感召,不仅仅是杀死一个仇人,而是要把这个颠倒的时代在颠倒过来。这里头这里将两条线索进行比较我们就清楚的看到阿姆莱特是以父死母嫁为契机,对这个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认识,然后就产生了改变这个社会的愿望,甚至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事业。
第四,他的忧郁性格是他独特的身份和人文主义者的时代局限,综合的结果。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个性最突出的就是忧郁。无论在剧本中,还是电影中,我们都看到穿着一身黑色衣服,总是在思考着,总是在沉思着,非常忧郁。那么这种忧郁个性,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一个身份独特的人文主义者。他是一位王子他对人世的美好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的理解上。从小他在宫中听到的都是软语轻声,看到的都是笑脸相迎,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他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但生活真的是这样吗?他并没有真正认识生活。正因为他是一个王子,这样的身份,他对人生最美好的看法都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而一旦他真正的面对现实,真正的面对生活的时候,看到生活真相的时候,才感到生活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这让他需要时间来转过这个弯来,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在这种前提之下,在他性格中表现出的就是忧郁,这是他作为一个独特身份的人文主义者来看的。
三、“封建王子”说
“封建王子”说,当然就是说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人文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针锋相对的两种价值体系。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就有不少学者,同样从作品中找出一些材料,也颇有说服力的证明,与其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封建主义者。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与人文主义典型针锋相对,一一地加以辩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是山东师范大学的高万隆,他在1986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上面的一篇文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4]在这篇文章里头他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比方说哈姆莱特“重整乾坤”的内容是什么?他分析,他的所谓“重整乾坤”并不是别的,而是要夺回他失去的一切。在他看来哈姆莱特思想中充满了封建主义的帝王观念。父亲的王位应该由儿子继承,现在那个本该是他的王位却被他的叔父夺取了,所以他的所谓“重整乾坤”就是要夺回本该是属于他的这个王位,这是其一。
其二,作品中认为它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那段对人的赞美引证的那段话“多么文雅的举动,多么优美的仪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说这段话只是一种转述,接下来那段“可是在我看来这个用泥土塑造的人,算得了什么?”才是作者的本意。他认为把哈姆莱特看做是人文主义是是对这段话的断章取义,后面的那句代表的才是哈姆莱特的观点。“这个用泥土塑造的人算得了什么?”不就是对人的一种否定了吗?
还有,讲到他的爱情观和人文主义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还讲到他那种悲剧性的抨击和自我的否定性格。也是可以从剧本中找到大量的材料来证明,哈姆莱特与其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封建王子。
以上这些观点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们所运用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却是一样的。
首先,他们受到了“庸俗社会学批评”[5]的影响,什么都是用阶级观念来分析,分析一个人物,首先是看他的经济地位,他的出身怎么样,然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必定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性格。是人文主义者,他就必定是怎样的。是封建王子,他又必定是怎么样的。然后都从剧本中去找材料,先有观点,再去找材料,利于我的材料拉来,不利于我的材料放弃,断章取义,这样的分析方式是有问题的。
其次,在综合以上的这些观点后,我发现他们对于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而不是把人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一个人作为时代的产物,它既体现着文化,又创造着文化,他既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当然也承载着某种文化的精神。因此,只有把批评建立在视野开阔的文化批评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才更全面更深刻。
其三,以往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总喜欢把人物放在故事情节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我们要强调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既要抓住情节,又要超越情节。“人做了什么”,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对于一个人物的理解,他“做了什么”只是理解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表面情节的背后抓住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所以这也是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特征的原因。
综合以上观点的认识及不足,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艰苦探索者形象”。所谓“文化转型”既是由一种文化形态,其主题的价值观被打破进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阶段,及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代替旧的价值体系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稳定期,文化转型期通常表现为,文化多元化、文化共存、文化竞争等现象。
这部作品创作于1601年,我们都知道17世纪中期,1640年就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莎士比亚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当时的英国,正值英国人民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坠入“黑铁时代”。农奴的解放;主权的建立;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的英国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教育迅速提高,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尚未激化。一时间全国上下充满了爱国热情,到处弥漫着乐观信念与自豪感。就在同时,“黑特时代”也跨步推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英国采取了最为血腥的行为——“圈地运动”。伊丽莎白在位末年,王朝的封建反动本质更加暴露;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各阶级,各派系之间的斗争极烈;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害关系猖獗,个人主义盛行,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文化转型,它使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体现出来,作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新的旧的种种矛盾都体现在具体的人物身上。特别是在神经最为敏锐和向往过人文主义理想的文化艺术圈子里,普遍的幻灭情绪加更激起强烈的愤懑和忧郁。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敏锐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当中的种种矛盾都感受到了,所以从1600年左右,莎士比亚的创作从早期那种欢乐的喜剧转向了悲剧和问题剧,他的心情所经历的变化就同社会、政治气候的恶化,文化的转型有着直接的关系。《哈姆莱特》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在作品中他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他笔下的哈姆莱特,形成了这样一个非常矛盾复杂的人物。以下我们把他性格当中的各种矛盾的要素大致列出。
忧郁——快乐;踌躇——行动;孤独——随和;
谨慎——鲁莽;怯懦——勇敢;善良——刻薄;
敏锐——迟钝;疯癫——清醒;忠诚爱——怀疑爱;
新思想——旧观念。
而所有这些矛盾的性格要素,能统和起来的他的核心性格就是“探索”,所有这些矛盾都是探索中的矛盾所以真正能把这矛盾的几个方面的性格整合在一块的就是“探索”。
我们从剧本当中就可以看到,他以父死母嫁为契机,对人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加以他的“探索”。可以看到他探索了自我与社会;习惯与天性,责任与义务;友谊与背叛;贞洁与淫荡;理智与冲动;生与死;幸福与灾难;坚毅与怯懦;命运与抗争等等。可以说人生要经历的种种哈姆莱特都以父亲的死去,母亲的再嫁,为一个机遇由此展开了他的艰苦探索,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探索当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撕扯着他的灵魂,一个在矛盾当中痛苦当中的一颗撕裂的灵魂。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探索是没有任何结论的,他不像歌德的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虽然死去,但却在劳动中找到了他的理想。哈姆莱特的探索没有结论的原因应归归属于它的作者莎士比亚,也就是说莎士比亚他敏锐的感受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究竟该怎么办,莎士比亚他自己也不知道。而正是由于这种没有结论的探索,却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由于他的探索是没有结论的所以有人比喻哈姆莱特就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我们只看到他在思考,但他思考的内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恋爱的人说:“他正在为失恋而伤感”。找工作的人说:“他正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买不起房子的人说:“他该到哪里去筹钱呢”。面对命运选择的人说:“他在想我该怎么选择呢”?
哈姆莱特形象的探索面就是这么广。所以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就会以哈姆莱特这个形象为媒介,若你想要给他探索的某一方面下一个结论的话,从而不同时代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哈姆莱特,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道理。
[1] 谢柏樑.世界悲剧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4] 高万隆.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4).
[5] 郑惠生.警惕文学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6).
I13
A
1008-7427(2012)02-0060-02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