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大学人文学院的创新思路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湖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2012-08-15陈国和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传汉语言学院

陈国和(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地方综合大学人文学院的创新思路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湖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陈国和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地方综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后在新时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惑,高等教育的改革也给地方人文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本文是从地方综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困惑出发,结合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的发展思路以及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举措,解决这一困惑。

地方综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我国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除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高校以及行业特殊性强的高校继续由国务院委托教育部、工信部和其他少数部门管理外,多数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也就是说我国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所属高校。所谓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省属高校)即地方院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别行政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省属高校占了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载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类院校。这些院校主要面向所属省区招生。考虑到区域特点和办学定位,地方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相比,在校园、实验室建设等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财政拨款、项目申报、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债务沉重,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这种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很多地方院校为弥补这种差距,积极向部属院校看齐,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自身办学层次,积极申报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培养精英人才或者研究型人才。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部分地方院校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院校都适合这种发展模式。或者说这种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为部属院校量身定做的。绝大多数地方院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区域特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一些地方院校在自身生存和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完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努力,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不妨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从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成立的“中国文学门”时算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高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同时该专业也是我国最普遍的一个传统的基础性文科专业,几乎每所综合性地方大学以及师范学院都设有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各类院校都把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全面的人文素质,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将以提高增长质量为核心,经济增速将相对回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有待提升,就业途径需要拓宽。传统专业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生源将面临进一步萎缩的难题,新兴专业还需进一步和谐有序科学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院系面临着规模、质量、结构如何协调的重大课题,都在积极进行传统专业的应用性改造工程,积极开拓一些新的专业。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在专业外延扩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应用改革,如申报了对外汉语以及新媒体与网络传播专业。在专业内涵潜力挖掘方面则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工作,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或者说复合型人才。

笔者所在的湖北科技学院由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2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具有72年建校历史和32年本科教育、14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办学经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以医学、教师教育为立足点,以“核”学科为凸显点,文、理、工、管、史、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这种地方综合院校的大而全特点很容易走上重点研究型院校的发展模式。毕竟从办学实力上来说,合并之前在湖北医学院校中原咸宁医学院就有前三甲的地位,老咸宁师专的综合实力也位居全省师专前列。经过充分调研,审慎研究,学校党委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彰显特色、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增强实力”的发展主题,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体制改革创新为先导,以学科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优化办学条件为保障,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融入地方与面向国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彰显“医、师、核”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文传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如传统专业向新兴专业转型,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为此文传学院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加快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学科互融,优化师资结构;重视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做精做实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弘扬大学精神,扩大社会影响;珍惜发展态势,正视薄弱环节;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属高校中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人文与传媒学院。

首先在学科建设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好省人文社科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将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打造为我省特色鲜明、社会效益明显的科研平台。争取三年内公开出版鄂南文化研究书系一套五部。积极包装、打造、推介领军人物。确保我校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话语权,提高社会认可度。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此项工作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并已经与签订合同。近三年主要在向阳湖文化心态研究、赤壁诗词研究、鄂南茶文化研究、鄂南方言研究以及鄂南历史名人研究上做出成绩。同时,要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积极申报省级创新团队——鄂南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抓住校级项目审批权力下放、省人文社科基地开放基金项目建设的契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推进这项工作。做好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及奖励工作。平均每年争取两项省部级项目。三年内确保有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成功。保持优势、探索有人文特色的项目建设措施。争取部门支持、领导关心确保文传学院省部级奖项有质的突破。积极配合学校申硕工作,力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成为学校第二批硕士点。争取科研处、研究处支持文传学院早日招收专业硕士。

其次在专业建设上——抓住契机构建规范专业体系。第一,传统专业办出特色。紧紧抓住省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契机,积极打造传统专业即中文、历史的地方特色,整合两个专业力量,有序推进打造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并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堂建设等环节。本年度已经完成的工作有中文、历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及研究报告、研讨性特色教材建设两部;推行了学生阅读、背诵书目检查制度等。做好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工作。抓好全校人文素质教学工程,完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史纲要》、《文史哲通论》课程教材建设。第二、新兴专业做规范。也就是规范对外汉语专业、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高标准、高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完成的课程建设、课堂建设的标准工作。着重做好全程实践教学工作,积极联系,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第三、专业转型见效益。适应社会需求、整合校内资源,开设经济效益好的专业。与艺术学院合作积极准备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的申报工作,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彻底解决传统专业应用转型问题。

再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凝聚力量打造专业研究团队。第一,继续做好教师转型培训工作按照专业建设需要、教师个人意愿,动员相关教师积极转型。培训期间,二次分配岗位津贴与在校教师相同。同时采取制度管理,培训期间不得随意变更培训内容,且要求公开发表相关内容论文一篇,确保转型工作出成效。第二,重点打造领军人物未来三年文传学院按正常情况将有多人晋升教授。如何打造领军人物以便在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优势将是文传学院内涵提升的主要工作。因此包装、推介领军人物将是文传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具体措施:积极配合省人文社会基地做好地方文化书系建设工作,公开出版、集体推出领军人物的研究成果,以便取得团体效应。第三,凝练队伍、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提高内涵建设,提升文传学院在省内的影响力主要通过研究团队的建设来完成。文传学院主要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积极推进,按照项目指南的方式凝练方向、建设团队。

客观地说,我校与“985”、“211”等高校没有可比性,甚至我们学校也无法和省内的一些重点院校相比。正是因为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对形势理性的分析,我们多次组织专家确定培养方案,最后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表达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及建设和谐社会之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育工作,也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文宣、策划、管理等工作。显然这一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比较客观,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个人品质; 2.系统学习并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独立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初步的科研能力;3.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能讲流利的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外文基础,并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4.了解历史、新闻、哲学、艺术等专业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国学基础;5.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敬业爱岗、协调合作、开拓进取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了以下举措:

第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优化。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文传学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首先拓宽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如适应时代需要开设语文CAI教学这一基础课程。其次优化专业课程。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支撑性课程进行内容压缩,课时精简,既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的传授,又为新型应用课程的开设腾出空间。如增加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筹码。再次整合专业选修课,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毕业分流对接。这样就探索出一条区别于传统研究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在传授系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促使汉语言文学向应用性、复合型方向转化。

第二、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估体系。在教学手段上,文传学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每一位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对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中心”为“以学生为主导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将学生划分小组的方式,老师布置作业,让小组完成,并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教学方法的改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也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都学有所获。在考核方式上,除了运用传统的考试和考察两种方式外,对一些应用性要求较高的课程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允许开卷和闭卷、笔试和口试、理论阐释和实践操作、学生成绩评估和素质评估并存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评估体系上,发挥督导专家、学生信息员以及学生干部的作用。同时,将院内教学委员听课制度与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结合起来,有效提高课堂建设的质量。

第三、建立全程实践体系。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通过建立全程实践体系,让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技能。学院通过建立不同的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重点,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三种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实习平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就业创造条件。

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考虑到社会、高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因素,又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依,因而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当然,我们全体同仁会更加努力,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这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G647

A

1006-5342(2012)04-0023-02

2012-01-08

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地方高校人文学院的创新思路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汉语言文学学科为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传汉语言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赤子心相报滴水恩
学院掠影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西行学院
新方志所载沈光文传纠误——以《宁波市志》、《鄞县志》中《沈光文传》为考察对象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