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社区社会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2-08-15张枝梅史国轻
张枝梅,史国轻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河南省城市社区社会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张枝梅,史国轻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河南省城市社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前景良好,但因相关政策等原因,社区很少有接收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既懂体育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的商业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短缺;运动技能指导类人才缺口较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仍然以学校为首选,其次为健身俱乐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学生比例较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背离、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不规范、学生就业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背离等是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寻求社会体育的专业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城市社区;社会体育需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使得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二级学科体育学的5个基本专业之一[1]。而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全国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河南省目前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包括公办和民办)将近 20 所。河南省普通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如何?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状况怎样?如何解决供需问题?这些才是河南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院系的领导、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满足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服务。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城市社区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知网和Internet有关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需求等方面的论文;查阅了本文涉及领域的有关论著,其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统计学等相关专著;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调查法
1.2.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邮寄、现场发放等形式,发放给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教师调查
问卷共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8%。在2010年12月笔者逆排了调查问卷的所有项目,对原参加过问卷调查的受试对象重新进行了50人的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将统计结果与正式调查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比较,结果测得肯德尔系数R为0.861,具有较高的相关水平。因而该问卷具有较高信度,符合研究条件。
1.2.2.2 访谈法
分别对河南省体育局群体处领导、河南省社会体育中心干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负责人、健身俱乐部经理、街道办事处、社区、企事业单位工会负责人等20余人就研究问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生动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城市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2.1.1 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展社区体育,很多社区还成立了各自的文体中心或文娱活动中心,此外还有坐落于社区的各种体育组织和协会等,这些体育事项都需要管理和技术指导。根据目前社区的体制以及开展社区体育的各种要素,通过访谈和调查得知,社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有:专职社区工作者;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社区还是有很大需求的,但是,有需求并不等于能够接收,对于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的队伍管理还很不完善,比如人事管理,工资发放,福利待遇等,都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2]。到目前为止,社区接收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尚属“新鲜事物”。总的来说,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还是好的,随着城市社区以及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完善,社区在吸纳就业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就会加强,街道和社区对体育人才需求也会逐渐增加[3]。将来伴随着相关就业政策的出台,未来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逐渐壮大和提高是必然的,这就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4]。
2.1.2 健身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健身俱乐部等商业体育行业发展非常快,这种以商业性为主的体育组织,已经成为体育产业组织形式中最大的经济带动部分。课题组对河南省城市社区发展较好俱乐部深入调查,结果显示,58.4%的健身俱乐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供不应求;基本满足占 30.5%;供大于求占11.1%。需要管理类占 73.4%,需要运动技能指导类(私人教练或一般教练)、经营类(营销、策划、推广)、综合类(复合型岗位)的比例分别为52.3%、37.4%和9.3%。健身俱乐部商业体育运作管理人员短缺,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主要指既懂体育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的商业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其次是需要运动技能指导类人才,特别是私人教练,其不仅要具备私人教练证书(上岗证),同时专项技能水平要过关。因此,既懂体育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的商业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首要问题。
2.2 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及基本去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学生知识体系的合理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与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衡量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由于受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仍然以学校为首选,其次为健身俱乐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学生比例较少,不到1/3,而社会急需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3 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2.3.1 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2.3.1.1 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无岗无酬、就业艰难或兼职不能发挥实效
社区体育指导员都是公益性的,总体年龄偏大,非体育专业居多,指导能力与水平偏低,均属无偿服务,即使有偿也属于群众自愿缴纳的少量资金。国家没有给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专职的岗位,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更是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和规定,有意于从事社区健身指导工作的毕业生也因无岗无酬只能另谋出路。另外大多数是兼职且指导能力与水平相对较低,少数专职人员也是从事管理岗位的有酬工作,不能发挥实效作用[5]。
2.3.1.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区社会需求相背离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大多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体育教学和科研人员,存在着培养类型、服务领域基本相似,没有突出自身优势,体现出院校特色。其次,把服务领域定在学校,出现了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领域雷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寻求社会体育的专业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应在分析本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院校特色的基础上,考虑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定位进一步完善,在专业定位上体现出一定的院校特色。并结合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社会体育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开辟新的服务领域。目前社会体育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虽然办学理念和社会需求一致,但在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标准相差较远。
2.3.1.3 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据调查不同院校之间,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结构及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课程设置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有不同之处,如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已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但是还普遍缺乏一些与社会体育紧密联系的课程,如职工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紧急救护方法、体育英语等课程。在选修课方面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这种情况难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另外,有部分学校公共课学时偏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主要专业实习)环节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以及办学水平,一支整体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专业成功的关键。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据调查发现一半的教师主要担任的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即从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公共体育部改行过来的,他们缺乏系统社会体育理论教育和工作实践,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上与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势必影响到此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体育专业要求教师不仅精通体育学,而且要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6]。另外,部分教师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又缺少相关的社会实践的经历和职业培训,没有完成学科特长向社会体育专业特长的转变。例如:教师没有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经营管理、体育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可以鼓励一些中青年教师到体育产业部门、企业及国外的友好合作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以尽快提高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
2.3.1.4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背离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怯于面对无保障的单位,选择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学校,其次是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再次是健身俱乐部,虽然市场需要体育产业开发与管理人才、全民健身需要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该专业转行的人数很多,导致与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方向相近。这既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初衷,也给自身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加剧了就业难度。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对于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社区还是有很大需求的,但是因为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很少接受。
3.1.2 健身俱乐部商业体育运作管理人员短缺,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主要指既懂体育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的商业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其次是需要运动技能指导类人才,特别是私人教练,其不仅要具备私人教练证书(上岗证),同时专项技能水平要过关。
3.1.3 学生的就业去向仍然以学校为首选,其次为健身俱乐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学生比例较少,而社会急需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1.4 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3.1.5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区社会需求相背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习)环节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既有深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偏少。
3.1.6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背离
3.2 建议
3.2.1 建立和完善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法规制度,将部分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事业编制、提供就业岗位。
3.2.2 校企联合,实行点对点模式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3.2.3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社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3.2.4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1998,07.
[2] 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02,(3).
[3] 汤静. 郑州市街道、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 刘平江,赵立,吴爱华,等. 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 车志宏,李月华. 内蒙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对策[J]. 体育科学研究,2011,(1).
[6] 王燕. 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河南大学,2007.
G807
A
1008-7427(2012)06-0148-02
2012-04-19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GGJS-185。作者张枝梅系中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