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延祖对元结的影响
2012-08-15罗浩刚
罗浩刚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元延祖对元结的影响
罗浩刚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元结之父元延祖生于681-682年之间,卒于756-757年之间,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武则天的恐怖政治中度过,形成了全身远害和躬耕自足的道家思想及生活方式。这些对元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凸显在元结以后的为官生涯及人生中,是元结优秀的为官品质的源头。
元延祖;元结;全身远害;躬耕;影响
元结在唐代有着显赫的位置,官至道州刺史、容州经略使,为一方大员,且政声极好;在文学上为元白新乐府和韩柳古文运动之先驱;受到同时之颜真卿、杜甫及稍后的韩愈的的极力称赞。元结是后人眼中积极进取的成功者,但其实元结有着强烈的道家隐退思想。研究者在探讨对元结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时,常常集中于其师元德秀,而忽略了其父元延祖。元结“十七岁始知书”的独特经历,[1]166使其父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的隐退思想与元延祖关系密切。
一
那么元延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祖亨,字利贞,美姿仪。尝曰:‘我承王公馀烈,鹰犬声乐是习,吾当以儒学易之。’霍王元轨闻其名,辟参军事。父延祖,三岁而孤,仁基敕其母曰:‘此儿且祀我。’因名而字之。”[2]4681元结的祖父元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尚武的家风,并且在死时留下遗嘱要求儿子继承、光大自己的儒学遗志。但是“(元延祖)逮长,不仕,年过四十,亲娅强劝之,再调舂陵丞,辄弃官去,曰:‘人生衣食,可适饥饱,不宜复有所须。’每灌畦掇薪,以为‘有生之役,过此吾不思也’。”[2]4682元延祖不乐仕进,清心寡欲,依靠耕作,自食其力,这种思想更多是道家的,而非儒家的。他又“以鲁县南商余山多灵药,遂家焉”,[1]166元延祖重视养生,也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元延祖并没有继承元亨的遗志,这是为什么?这要从元延祖的经历来探求。
元延祖的生卒年史书没有记载。元结《辞监察御史表》有“自奸臣逆命,於今六年”,可得此文写时安史之乱爆发已六年,是为760年。文章提到“臣老母多病,又无弟兄,漂流殊乡,孤弱相养。伏愿陛下……念臣老母,令臣得以奉养”,谈奉养不及父亲,又曰“孤弱相养”,则元延祖必死于760年前。“安禄山反,(元延祖)召结戒曰:‘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2]4682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的十一月,则元延祖755年仍健在。那么元延祖的卒年当在在756-759年之间。又据《元次山年谱》759年9月,元结接受肃宗征召,上《时议》三篇,并被委任官职。[3]37按古人守父丧27个月的常例推算,元结的父亲当死于756-757年之间。《新唐书·元结传》云元延祖“卒年七十六”,[2]4682逆推可知,元延祖当生于681-682年之间,卒于756-757年之间。
据上引《新唐书》:“父延祖,三岁而孤”,则元延祖之父元亨当卒于683-684年之间。又据上引《新唐书》:“霍王元轨闻其名,辟参军事”,与颜真卿云:“祖利贞(元亨),霍王府参军,随镇改襄州”,[1]166则元轨对元亨有知遇之恩,并成为元轨的心腹。但就在元亨死后四年,“(垂拱)四年(688),(元轨)坐与越王贞连谋起兵,事觉,徙居黔州,仍令载以槛车,行至陈仓而死”。[4]6454武则天除去异己手段的残忍与毒辣令人发指。“太后自徐敬业之反(684),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元礼性残忍,推一人必令引数十百人,太后数召见赏赐以张其权。于是尚书都事长安周兴、万年人来俊臣之徒效之,纷纷继起。……每得囚,辄先陈其械具以示之,皆战栗流汗,望风自诬。”[4]6438这些酷吏不但对武则天的主要政敌进行诛杀,而且“逆党亲属及其交游有涉嫌疑”者,也“莫不穷捕考校”。[5]2144-2145周兴、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竞为暴刻,所杀各数千人,所破各千馀家。[4]6472那么元亨是霍王元轨的心腹人物,他虽然在元轨事败之前已死,但以酷吏的做派,他留下的孤儿寡母也会成为官府罗织的对象,可以想象元延祖与他的母亲在恐怖政治中生活的艰辛、不易。这种人人自危的杀戮、恐怖政治从徐敬业反(684)一直持续到神龙元年(705),长达20余年。可以说元延祖从682年出生后,他的青少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这种战战兢兢,唯恐人知的心理状态下成长起来的。这似乎是元延祖虽然读书但并不热衷于功名富贵、没有遵照元亨遗愿的根本原因。“活着”便是他追求的最大理想,道家思想无疑与他很相契合,政治斗争的可怖使元延祖一直远离政治,但是“年过四十”又为何出山做官?元结719年出生,此时元延祖三十八九岁,则元延祖中年做官是为养家。可能是经济条件稍好,他便遁入鲁山的商余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元结是他唯一的延续香火的儿子,他不愿让儿子涉政治之险地,故而没有逼迫元结读书求仕,致使元结17岁时,尚不知书。
二
全身远害在元延祖对元结的影响中最显著。安史之乱中成功地举家潜逃避难是明证,其以后做官时屡屡上表推辞也是这一思想的反映。759年9月刚做了官的元结,760年就上《辞监察御史表》,以赡养老母为由,请求辞官。762年4月肃宗死,代宗继位,元结又上《乞免官归养表》,请求辞官。这是元结出仕的第一阶段,共四年时间两上辞表,其辞官理由基本一致:奉母尽孝和惧怕“祸辱皆及”。元结为官的第三个阶段是任容州经略使。768年任命的诏书刚下,还在道州任上作刺史的元结当即就上《让容州表》,769年在容州工作刚一年的元结又上《再让容州表》。辞让的原因除以前的两条外,另强调自己身体多病实难担当重任,还有母死(769年元母死)需要守制。元结做官的第二个阶段是任道州刺史,没有辞官的书表留下来,但他在《让容州表》中云:“前在道州,……频请辞官,使司不许”,看来在道州时,元结也是多次请求辞官的。
也许表是呈给皇上的官样文章,有作假的嫌疑,我们看他与吕諲的一封书信。吕諲任荆南节度使,非常依赖元结的军队,若没有元结,吕甚至不敢到荆州上任。在吕的支持下,元结为被道士申泰芝诬陷致死的湖南防御使庞承鼎等人鸣冤昭雪,获免者百余家,朝野欢庆。[1]167吕在朝为官时,不甚了了,但是自到荆州任上,却大得民望。这与得力助手元结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元结自然很受吕的赏识。因此笔者推测吕在病重之时,曾属意元结接替自己荆南节度使的位置,但元结多次推辞,吕以为非是元结真心,故元结迫不得已写下《与吕相公书》,郑重其事地表明自己不愿接任的真实意图和原因。《与吕相公书》云:“某尝见时人不能自守性分,俛仰於倾夺之中,低徊於名利之下,至有伤污毁辱之患,灭身亡家之祸。则欲剧为之箴於身,岂愿逾性分取祸辱而忘自箴者耶……今则辱在官以逾其性分,触祸辱机兆者,日未无之……某甚愚钝,又无功劳,自布衣历官,不十月官至尚书郎,向三岁官未削,人多相荣,某实自忧。相公忍令某渐至畏惧而死,甚令必受祸辱而已?某前所言,相公似未见信,故藉纸笔烦渎门下。某再拜。”在一封并不算长的书信里却有这么多的内容在谈祸辱,元子之忧何其深也!“某前所言,相公似未见信,故藉纸笔烦渎门下。”进一步证明了笔者前面的推测。元结虽百般推脱,然而吕死后,能够控制荆南形势的却非元结莫属,他不得已做了荆南节度观察使留后,但随即连续上《请节度使表》和《乞免官归养表》。荆南节度使的位置是多少政客、野心家处心积虑、梦寐以求要得到的,但元结却唯恐避之不及。全身远害的思想几乎伴随着元结整个为官生涯,而且表现的那么强烈、真诚。元结最终完成了父亲“勉树名节,勿近羞辱”的嘱托,[2]4682也实现了其祖父元亨以儒学兴家的遗愿。
三
以躬耕为荣是元延祖对元结的第二大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把“农”的地位紧列在“士”之后,居于农工商之首,但是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地位,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是很低的,所以历代重农、尊农的诏书、奏章、诗文连篇累牍,却没有几个读书人真正地去参加他们内心所卑视的低贱的农事活动。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躬耕者之一,当然他也避免不了忍饥挨饿的命运,这早被孔子不幸言中,正所谓:“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所以封建士大夫虽然对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立、自由、超脱的陶渊明顶礼膜拜,而对他艰难的生活、辛劳的耕作是很不以为然的。“吏隐”才是他们向往的生存方式。但是元结是继陶渊明之后躬耕的士大夫。青少年时期的元结因为家贫不得不参与农事劳动,难能可贵的是762年元结以从五品下的著作郎身份退居后,在武昌樊口依然以体力劳动为荣,并坚决而愉快地带领着家庭成员、甚至山村野老垦荒种田,舟钓江水。《漫歌八曲》形象生动地记载了他在樊口辛劳耕钓的真实生活。《故城东》:“漫惜故城东,良田野草生。说向县大夫,大夫劝我耕。耕者我为先,耕者相次焉。谁爱故城东,今为近郭田。”《将牛何处去二首》:“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漫叟韦氏甥)修农具,直者(漫叟长子)伴我耕。”元结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退居的,他完全可以不用耕作,即使耕作也可以是个体行为,但是元结却身先士卒,率领身边民众及亲人一起垦荒、渔猎,其情形声势壮大、场面宏阔,简直是在领导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安史之乱使国家财政经济几近崩溃,整个社会千疮百痍,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然而元结又敏锐地察觉当时农夫农妇“甘心寒馁”、普遍“惰游”。(《问进士·第四》)显然,元结是有意识地激发农人的生产积极性,带领民众共同生产,扭转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解决安史之乱所留下的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在内的创伤。躬耕是元结退居官场后愉悦身心的重要生存方式,他带领大众垦荒的行为比隐者的自耕自乐有着更高的境界,更深的淑世情怀。这既是对父亲躬耕自足品质的继承,也是在此基础上的重大突破。
元结刺道州时作《县令箴》,云:“既明且断,直焉无情;清而且惠,果然必行。或曰:‘关由上官,事不自我。’辞让而已,有何不可。”当官为民,不能实现为政理想时,则退出官场,绝不贪恋官位。元结的为官准则与以躬耕为荣的农业生产观相关。元结以为躬耕与做官仅仅是生存的不同方式,没有高下、卑贱的区分,何必要为做官而心为形役呢?而且躬耕也为元结随时隐退,保持独立的人格提供了物质保障。当然元结能够看轻官位,与其对官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的认识也有关系。元结的这些全身远害的隐退思想,和以躬耕为荣的生产观是受其父亲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也间接造成了元结优秀的官品。当然元延祖对元结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如元延祖采药养生也使元结养成了种药、采药的习惯。他在《漫酬贾沔州》云:“且为儿童主,种药老谿涧”,《述居》又云:“耕艺山田,兼备药石”。
[1] 元结,孙望. 元次山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宋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孙望. 元次山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5] 刘喣.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Yuan Yanzu’s Influence on Yuan Jie
LUO Hao-gang
Yuan Yanzu, Yuan Jie’s father, was born approximately between 681 and 682, and died between 756 and 757. His adolescent period was spent during the terrible ruling of Emperor Wu Zetian, which influenced Yuanzu’s Taoism ideas and way of living, that is, avoiding the harm and feeding himself. These thoughts influenced Yuan Jie greatly and helped shaping his later good official qualities.
Yuan Yanzu; Yuan Jie; avoiding the harm; feeding himself; influence
K825.6
A
1008-7427(2012)06-0072-02
2012-03-23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元结在淮河流域与江汉流域的诗文、思想及影响的比较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L-2011-834。作者系平顶山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