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碎片化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整合问题*
2012-08-15丁小昀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丁小昀(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1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1)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特点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学生医疗经费几乎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享受公费医疗的个体几乎不用负担任何费用.
(2)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问题
60年代左右到7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期,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没有任何改变.由于监管力度和国家包得过多过死,某些单位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造成了大量药品浪费;却给另一部分职工和学生的基本医疗保障不能满足.
(3)市场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医疗保障基本的特点
市场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覆盖面更加广泛、管理更加科学和保障模式更加丰富.
在1984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发布了《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提出了要积极慎重地改革公费医疗制度.一是加强各级部门领导的责任感;二是对公费医疗管理机构要不断的完善;三是对公费医疗管理规章制度不断的规范.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全民医保、共享健康”这一任务时,在逐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把大学生过去的社会保障变为社会保险来解决大学生医疗问题.操作上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是以郑州、南京和广州为代表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另一种是以上海为典型的建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财政拨款有限,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高校纷纷借助商业保险来解决难题.
(4)市场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
尽管医疗保险模式不断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实际的需求.
在80年代中期造成大学生公费医疗收支不平的几个主要因素:我国各地高校办学条件不一;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各地政府改革的路劲、执行力度不尽相同;公费医疗浪费严重等现象.尤其是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比历史短、规模小、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超支明显,公费医疗制度本身的弊端,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大学生公费医疗拨付标准难以适应市场中经济发展要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公费医疗经费是由各级财政直接拨款,差额由预算管理.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从医疗基金中支付,从而大学生、研究生的公费医疗是有当地政府统筹管理.所以造成了大学生的公费医疗拨款标准与职工公费医疗财政拨款差距越来越大.
2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大学生医保制度不能满足医疗保障的实际需求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现代人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患病的几率以及对于健康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照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很难解决现代大学生医疗保障的要求.
(2)现行大学生医保制度缺乏重大疾病的应对机制
对于一般的学生家庭来说,常见病可以通过现有的保障制度或学生家庭自己来承担且不会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压力.但一旦遇到突发疾病或重大疾病,不仅对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是一笔沉重的开支,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也会因此致贫.然而,现有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却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
(3)高校医疗保障力量薄弱
大学生的首选医疗机构就是高校医院,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医院医疗设备成旧、医务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不尽相同,尤其是高校医疗机构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的服务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给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得以提高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4)医疗保障制度碎片化日益明显1)大学生医疗保障费用补偿标准的碎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医疗诊断检测水平的提升,全国各高校学生患重大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而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一般不在报销范围内,使得大部分医药费用需要学生个人承担.
2)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规范的碎片化
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医保政策有差异较大,是当地政府正处于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的时期,也正好是一个过渡阶段,要经过长期探索和改革.各地的政策又不完全一致,这恰恰造成了各地政府给当地城镇居民等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隐藏了许多后续性的问题.
3)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体制的碎片化
我国大学生享受公费医疗制度,是建国初期国家为了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建立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不只存在制度上的缺陷,而且存在着管理上的缺陷,致使大学生有病不能及时医、大病无力治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疾病风险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制约一些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及借鉴
以德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为例,德国以“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投保自助型”社会保障模式.这种模式很灵活,涉及范围广泛、结算方便、快捷.
4 完善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对策
(1)树立参保意识
我国的在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未知的一些风险意识不强,同时对保险的认知也不够,总认为某些疾病、意外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等原因.如是在自愿参保的话比较难,某些险种参保又不能强制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和学校应该加强组织、引导和宣传教育,不断给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保险意识.从而达到大学生参保率的一个标准,以便遇到重大疾病不会给家庭、学校及社会造成影响.
(2)树立整合观念
1)统一各省医疗保障政策
目前政策的实施是不同省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自行制定的明细规则.虽然这种灵活性在医改实行的初期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好处,但是当改革深人的时候,这种灵活性所导致的不一致将使学生跨省流动时医保制度的转移接续的工作遇到麻烦,不利于学生跨省流动的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应该逐步统一各省医保政策:在一些重要细节上对各省的大学生医保政策作统一的规定.无论大学生在哪个异地城市就医就按照大学生规定给予比例来报销.各省市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险衔接机构,其实在全国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做一卡通的管理机制.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和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免费或许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参保.让贫困生能感受到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享受国家的关爱.
2)构建多层级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的一种必然要求.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需要高校、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商业保险机构共同来参与,共同保障大学生的医疗需求.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高校应不断完善“保障大学生日常小病治疗的基本需求”的功能.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校医院终究要脱离高校后勤管理,最终实现高校医院的社区化管理——社区医院.将校医院作为大学生就医的首选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满足大学生就近医疗的现实需求,为大学生带来便利.二是政府应不断完善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提高大学生重大疾病的保险保障,同时将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三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3)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医疗保险中的责任
国家或政府是公认的社会保障责任主体.当大学生公费医疗体制已经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时,政府必须承担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规划、组织和实施保障计划,参与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的责任,并对保障制度的财务承担最终责任.
4)加强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法制建设
许多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参保有着完善的法律规定,任何一条都可以在法律上查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医疗保障起步较晚,一些社会保障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建立,尤其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相关法律目前还是空白,笔者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试点阶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大学生医疗保障法》,以法律强制大学生参加保险.
[1]崔晓华.关注大学生医疗保险[J].中国保险,2004,(6):57.
[2]黄洁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31.
[3]朱赤.美国学校心理咨咨询的现状、历史和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1994,(5).
[4]张敏.对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5):95 ~96.
[5]对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5):95~96.
[6]李均.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方向探析[J].经济师,2006,(12):100 ~101.
[7]秦佳雯,牛长华.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研究[J].2011,(2):243~244.
[8]石祥,周绿林.关于建立大学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17~19.
[9]石祥,周绿林.关于建立大学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17~19.
[10]李国柱.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经验借鉴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9,(3):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