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012-08-15杨萍
杨 萍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北 咸宁 437100)
1 再融资及上市银行再融资困局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分为广义再融资和狭义再融资,广义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后,由于资金的需求,再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获得资金的行为.而狭义的再融资则是指上市公司在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后,再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获得资金的一种行为.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利率市场化进行与宏观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监管、金融体系等均密切相关,目前仍有很多难题亟待完善;二是再融资难题.近年来,出于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需要,中国银行业引入巴塞尔协议.银行业在大规模放贷之后,资本金不足成为普遍面临的难题,银行业始终走不出再融资泥潭.2010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融资规模高达4838元,其中,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分别筹资642亿元和650亿元,配股方式筹资2707亿元,定向增发方式筹资839亿元,上市银行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规模过于庞大,造成自身资产结构、业务结构、信贷结构方面调整乏力,问题不容忽视.
2 建立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2.1 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对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的评价必须进行量化.可以通过综合评价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益、成长性等方面来实际分析.再融资风险可分为三类:支付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和再筹资风险.再融资风险的类别与适当的财务指标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1)对于融资风险的第一层支付风险,选择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之相对应.其中收支性支付风险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故而引入盈利能力.
(2)再融资的第二层次即财务杠杆风险,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密切联系,故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要引入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指标.
(3)再融资风险的第三层次即未来的再筹资风险对应的是企业的发展能力,所以将反映公司发展整理的指标引入到指标评价体系中.
(4)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其主要经营货币和信用,依靠于负债经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和市场竞争力,还会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的稳定.因此,评价体系里一定要有资本充足率.
2.2 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及其运用
2.2.1 建立上市银行再融资指标评价体系
对上市银行的再融资风险的评价可以通过综合评价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资本结构、经营效益、成长性等方面来实际分析.这些可以通过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方法来评价和分析.上市银行财务比率分析的内容包括银行的资本结构和再融资后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成长性,综合考虑影响上市银行融资风险的各个因素,下面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资本结构4个方面来构建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指标体系.①偿债能力.运用最为普遍的偿债能力指标有2个,一是流动比率,二是速动比率,这是上市银行再融资考虑的首要因素.(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b)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c)资本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股东权益);(d)利息支付倍数(税息前利润÷利息费用);②获利能力.评价上市银行获利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a)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b)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c)销售净利率(净利÷销售净收入);(d)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③资产运营能力.上市银行资金只有合理分布并使其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资金周转才能顺利完成,上市银行资产运营效率低,会导致再融资风险的发生.常用的评价上市银行资产营运能力的的指标包括:(a)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b)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c)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d)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④资本结构.上市银行资本结构是指其全部的来源构成及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再融资风险产生的因素.主要指标包括:(a)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b)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c)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合计÷资产总额);(d)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是衡量上市银行财务结构稳定性的一个指标,它是股东权益除以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⑤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
2.2 再融资指标评价体系的运用
根据沃尔比重评分法的设计原理,依据财务指标对再融资风险进行评价是所起的作用不同,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并给予这些指标一定的权数.通过一定的计分方式计算出企业的综合评分来分析和判断企业再融资风险的大小.综合评分越多,说明再融资风险越小.沃尔比重评分法将指标的行业先进水平作为标准值,并将指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确定标准比率(以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将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相比,得出相对比率,将此相对比率与各指标比重相乘,从而得出总评分.
沃尔比重评分法也有缺陷,如某一个财务比率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财务比率提高一倍,评分增加100%;缩小一倍,评分减少50%.原因在于:所以这里将改进沃尔比重评分法,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于上市银行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
改进的沃尔比重评分法,将各个财务指标的权数分配后,设定评分值的上限(权数的1.5倍)和下限(权数的一半).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得分=比重+调整分
调整分=(行业实际比率-行业标准比率)÷每分比率
每分比率=(行业最高比率-行业标准比率)X2÷比重
指标值的权数总计为100分,可以根据其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分别赋予其一个权重.在实际运用中,指标值权数分配没有固定不变的比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性.为了提高权数分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权重可以根据专家评分法,也可以由分析人员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计算确定.
衡量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大小的财务指标中,首先应该是偿债能力;其次是盈利能力;然后是对银行资本结构、发展能力的评价和资本充足率.本文设计的再融资风险指标体系,只要确定各个财务指标的银行行业标准比率(银行行业平均比率)和银行行业最高值及该公司指标的实际比率就能计算出该银行的综合得分,从而评价该银行的再融资风险的大小.
该指标评价体系是与银行的行业中的其他上市银行相比较,衡量出该银行再融资风险在行业中的相对大小.但是我们对具体某家银行的再融资风险进行分析,还要结合银行所在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银行的发展战略及经营实力等进一步来分析企业的综合情形,再决定是否需要对融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3 防范上市银行再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在对上市银行再融资过程中的财务指标量化再融资风险情况的同时,还要对再融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以保证再融资能高效有序的进行.
3.1 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健全的资本结构可以有效地维系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管理者要在投资决策及融资决策中找到双方的平衡,从而实现企业最大利润化的目标.综合分析我国上市银行情况,其资本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过高,股东权益比率偏低,偿债能力不够理想.上市银行应该合理规划自身资本结构,充分发挥适度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降低负债从而增强其偿债能力,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提高资本充足率
随着银监会将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1%,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勉强达到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以下几点措施:(1)发行长期次级债.长期次级债程序相对简单、周期短.我国银行业资本中核心比例偏大,而附属资本明显不足,发行次级债有很大空间.(2)开展新业务.西方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40%以上,我国最多不过8%,我国发展非利息业务的空间和前景都十分广阔.
3.3 对再融资进行详细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再融资要进行可行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盲目进行再融资.当前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银行系统的业绩增长依然严重依赖于巨额信贷的创造.银行应该把重点放在理性的产品、管理、技术、服务、机制的竞争,而非为了扩大净资本额,提高其对大客户、集团的贷款能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后者容易造成信贷盲目扩张,忽视再融资背后的风险.因此必须对再融资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投资项目的评价、再融资实际、再融资的动机以及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其他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全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再融资计划.
3.4 建立内生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与外源性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相比,内源性融资则有成本低、自主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内生积累在银行资本补充中的主体作用,银行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业务结构,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同时适当降低分红派息比例,增加利润留存,提高核心资本尤其是普通股在银行资本中的占比,逐步建立内生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3.5 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从金融体系全局来看,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改善融资结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市场规模、债券品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丰富投资者类型,鼓励更多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扩大个人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步吸纳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投资理财工具等具有较强实力的资金有序入市,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二是培养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统一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标准、统计监管管制体制,培育积极独立、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统一监管,制定权行业统一评级标准,统一评级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