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惠洪觉范禅师与南岳福严寺
2012-08-15万里
万 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宋代惠洪觉范禅师与南岳福严寺
万 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惠洪觉范禅师为北宋著名禅僧和禅史家,并以诗僧和诗评家享誉于世。他先后数次游历和驻锡于湖湘的一些著名寺院共十余年。在湘期间,他多次到南岳衡山的寺院参访和小住,并与南岳福严寺结下了深厚的因缘。论文即对此进行考述。
宋代;惠洪觉范禅师;南岳衡山;福严寺
在中国名山中享有“五岳独秀”美誉的衡山,自梁天监年间佛教传入,随着慧思大师开山、讲经弘法,南禅法嗣各衍宗派,加上净土、华严、律宗诸大师云集,山中香火日盛,高僧辈出,其法脉流芳天下,声名远播寰宇。唐代南岳的禅宗衍生出“一花五叶”,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完成,并成为后世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佛史上称之为“五叶流芳”,南岳也被视为南禅“祖源”、“济洞洞源”和南方佛教文化中心,并成为东亚及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北宋著名禅师惠洪觉范也与这座佛教名山结下了深厚的因缘。
一
惠洪觉范禅师(1071~1128),本名德洪,江西筠州新昌人。北宋著名禅僧和禅史家,并以诗僧和诗评家享誉于世。他幼以读诗书为乐,好为古文。14岁时父母双亡,依新昌三峰山靘禅师为童子,日记数千言,深为靘禅师所器重。后入洞山从禅宗大德真净克文(原称“云庵克文”,后由王安石奏请,宋神宗赐其紫方袍,号真净大师,遂以“真净克文”名于世)学。19岁时(1089),参加东京天王寺试经,冒“惠洪”名得度为僧,遂留于京师,从宣秘律师深公学成实、唯识二论,深得其奥。23岁时(1094),辞宣秘律师入庐山归宗,谒其师真净克文。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张商英(1042~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出镇洪州。次年(1097),张商英邀请真净克文入洪州北部泐潭之石门山,惠洪随侍其师于石门掌书记,时年27岁,服勤七年,尽得真净克文之传。29岁时(1099),惠洪离开真净克文,先游东吴,后于次年参访游历于湖湘诸寺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真净克文示寂,惠洪自湘中归,拜其塔。值显谟阁学士朱彦(世英)知抚州,奉邀入主临川之北禅寺。徽宗崇宁四年(1105),辞入金陵,住清凉寺大慧宗皋禅师处。因其享有诗名,又善与文人学士结交,动见瞻观,遂遭嫉妒,东吴“狂僧”起而诬告,入制狱一年。坐冒惠洪名,着缝掖,入京师。因丞相张商英特奏,再得度。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四月,张商英罢相。坐交丞相张商英、节使郭天信,于同年十月被贬,自京师先后被流放于琼州、崖州。政和三年(1113)五月,遇赦,十一月渡海北归;次年(1114)春,过衡岳谒方广寺的誉禅师,馆于该寺灵源阁下,名其居曰“甘露灭”并以此自号①惠洪遇赦北归作有《初过海自号甘露灭》一诗,见《石门文字禅》卷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54页。;四月,到筠州,先后馆于荷塘寺、不门寺;冬十月,证狱于太原。政和五年(1115),自太原南还,往来于九峰、洞山间凡四年。正待入湘,而于徽宗宣和元年(1119)正月为“狂道士诬,以为张怀素谋反党人,坐南昌狱百余日,会两赦得释,遂归湘上南台”。自此年至宣和七年(1125)的近七年间,惠洪觉范禅师一直在湖湘的诸寺院游历、参访和定居。后于宣和七年秋还鹿门,过荆渚。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十月,自汉上南还江西。于宋高宗建元二年(1128)夏五月示寂于福建同安,享年58岁。
从惠洪觉范禅师大致经历可知,自从他于 29岁时(1099)学成后离师外出参访,至58岁(1128)示寂的三十年间,除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遇赦从崖州(今海南岛)北归短暂数月经过湖湘稍作停留外,另外还两度游历和定居于湖湘共十余年。第一次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他参访游学于湖湘诸寺院,为时三年多。第二次为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七年(1125)近七年时间,惠洪觉范禅师一直在诸寺院游历和驻锡。这是既是他远离官司、心情最为舒畅的一段时间,也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生活较为稳定的一段时间;而在他处,不是四处奔波,便是受诬系狱、流放和申诉平反。
惠洪觉范禅师之所以选择湖湘作为他长时间的游历驻锡之地,不仅是湖湘乃南禅的“祖源”之地,而且与他同出于真净克文门下的诸多法兄弟是当时湖湘各大著名寺院的住持或代表性禅师,如南岳石头怀志庵主、南岳祝融峰上封慧和禪師、衡州华药英禅师、永州太平安禅师、潭州报慈进英禅师、潭州南台洪禅师、潭州北禅慧昭禅师、潭州石霜绍珂禅师等,还包括他的一些法侄们。正是如此,他在“自放于湖湘之间”时,“三年遇赦自便,名犹在刑部。虽毁形坏服,律身严甚,所至长老避席,莫敢亢礼。其同门友居谷山。其嗣法在诸山者,皆迎师居丈室,学者归之”①元·释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第683页。。对于“以罪废逐,还自海外,则意绪衰落,魂魄遗失”②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佛鉴僧宝传》,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98-499页。的惠洪觉范禅师来说,“袖手归休今日是,隔生寃债转头空。湘西雪后青松径,想见声盘万壑风”③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二《十一月十七日,发豫章归谷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88页。,在这里,他能够可以找到灵肉的皈依,受到应有的尊重并生活安定。
在湖湘,他游历、参访、驻锡于湘中、湘北、湘南的诸多著名寺院,如长沙的道林寺、岳麓寺(麓山寺)、南台寺(笔者按:湘西南台寺,因其位于湘水之西、岳麓山之麓,故名,又称“水西南台寺”;因欲与南岳衡山之南台寺相区别,又名“小南台寺”)、谷山寺、开福寺、真身禅寺,益阳白鹿山的灵应禅寺和清修寺,湘潭龙山(隐山)的龙王寺,宁乡沩山的密印寺,湘阴的兴化寺,祁阳的灵泉寺,衡山的福严寺、方广寺、南台寺、万寿寺、上封寺,浏阳的石霜寺等,并与当时诸寺院的高僧大德过从往来、相互唱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正是如此,他将湖湘视之为第二故乡。对此,他咏叹说:“我庵湘山麓,君家湘江尾;共看湘山云,同饮湘江水。”④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六《寄彭景醇奉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11页。“淡云缺月两微茫,独酌沽来竹叶香。已把功名比鸡肋,更惊世路似羊肠。心情老去俱消尽,诗律年来觉倍强。觧诵东坡北归曲,此身安处是吾乡。”⑤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二《次韵宿东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89页。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湘中戏剧三千首”⑥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二《偶书寂音堂壁三首(之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98页。,其数以百计的诗文、乃至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湘中乐哉山水国”⑦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八《送隆上人归长沙》,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41页。的湖湘撰写的,如其最为著名的僧史著作《禅林僧宝传》,其初稿乃于宣和元年(1119)夏开始撰写于湘西之谷山寺(笔者按:“湘西”指湘水即湘江之西,湘西之谷山为今长沙谷山;谷山寺即现今在重修的宝宁禅寺),并于宣和四年(1114)在湘西南台寺(岳麓山南台寺)修订完稿。对此,惠洪在《与法护禅者》诗中有所咏叹:“手抄禅林僧宝传,暗诵石门文字禅。拣得湘西好三角,春风归去弄云泉。”⑧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38页。因此,哪怕惠洪觉范禅师身处他方,也经常“忽忆海山飱荔子,更思湘水劈莲房”⑨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三《夏日同安示阿崇诸衲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09页。,对湖湘山水产生了浓郁的眷念之情。
惠洪觉范禅师的著作甚多,诗论有《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三卷;诗文集有《石门文字禅》三十卷;僧史及丛林笔记有《禅林僧宝传》三十卷,《僧史》十二卷,《林间录》二卷、《志林》十卷;又有佛教经论义疏著作《智证传》十卷、《楞严尊顶法论》十卷、《法华合论》七卷、《圆觉正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解义》一卷;论临济宗要义之《临济宗旨》;还有《易注》三卷及《甘露集》等。
二
惠洪禅师第一次到衡山是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间,他在其所著《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中自称:“……年二十九,乃游东吴。明年,游衡岳。又三年,而真净终于庵,自湘中归拜塔。”⑩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寂音自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75-476页。由于他刚出师门,修为尚浅,声名亦为彰显,故这次游历湖湘并登衡岳,为的是参访求学,留下的记载不是很多。
第二次到衡山是在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春天,惠洪禅师遇赦从海南岛渡海北归,经过衡山,在方广寺、福严寺等处停锡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一些诗文。由于刚刚结束流放生活,虽然“遇赦自便,名犹在刑部”11元·释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第683页。,但官司尚未结案,惠洪禅师的心绪不是很好,这在其《渡海》诗中反映出来:
万里来偿债,三年堕瘴乡。逃禅解羊负,破律醉槟榔。瘦尽声音在,病残须鬓荒。余生实天幸,今日上归艎。12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55页。
在感叹“余生实天幸”之余,对于自己的前途仍然无法预知,这在《次韵衡山道中》诗中也有所表露:
岳色堕马首,岚光忽满襟。眼寒知意适,句苦觉愁侵。沃野献新绿,残晴酿晚阴。天涯惊去雁,料理欲归心。
春寒料峭,句苦愁侵,残晴晚阴,天涯惊雁,触景生情,惠洪禅师向往着将自己流落欲归之心料理安顿下来。这一安顿心灵之地,他选择的是佛教名山衡山。在遇赦拟渡海北归之际,他就先期致信给衡山佛门中的旧友,《海上初还至南岳寄方广首座》诗云:
风吹笑落人间,白发新从死地还。往事暗惊如昨梦,此生重复见名山。倦禅想见堆危坐,知法应抛放纵闲。初嚼芳鲜动诗思,一篇先寄倩君删。①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83-284页。
在留宿于往衡山道旁的草舍里正感孤寂之时,惠洪禅师之前结交的法侣、衡山方广寺的誉禅师偕同妙高仁禅师一道下山来接他,这使他感到特别惊喜。多年后,妙高仁禅师圆寂,惠洪禅师在《祭妙高仁禪師文》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以及刻骨铭心的感动:
孤凤两雏,名著诸方。我初识誉,未识华光。政和甲午,还自南荒。夜宿衡岳,草屋路旁。仆奴传呼,妙高大方。连璧而来,惊喜失床。高谊照人,笑语抵掌。……呜呼师乎,忠义激昂。高风逸韵,仁肝义肠。缙绅相志,远公支郎。此生逆旅,已熟黄粮。梦中吴楚,宁能取将。唯方广誉,躬至影堂。如我致辞,而炷此香。……昔日非在,今未尝忘。如水中乳,莫逃鹅王。则我与誉,何用叹伤。②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三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564页。
到了衡山方广寺后,方广誉禅师专辟一静室请惠洪禅师安住下来。这所静室位于方广寺内,在莲华峰灵源洞旁的灵源塔(阁)下。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云:“莲华峰,下有方广寺,八山四水周回环匝。昔人题诗略云:‘寺在莲花里,群峰附花叶。’又范寅亮一联云:‘寺藏螺髻顶,人在藕花心。’……东望芭蕉庵,乃宋高僧宗炳修行之所。北有灵源塔。”③宋·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1061页。惠洪禅师将这一静室命名为“甘露灭斋”,在所撰《甘露灭斋铭(并序)》中云:
政和四年春,余还自海外,过衡岳,谒方广誉禅师,馆于灵源阁之下,因名其居曰“甘露灭”。道人法太请晓其说。余曰:三祖北齐天平二年得法于少林,隐于皖山,终身不言姓氏。老安隋文帝开皇十年括天下私度僧尼验勘,安曰:本无名,遂遁于嵩山。二大老厌名迹之累,而精一其道盖如此,余实慕之,乃为之铭曰:“吾闻甘露,食之长生,而寂灭法,乃有此名。寂灭而生,谷神不死。唯佛老君,其意如此。我本超放,忧患缠之。今知脱矣,须发伽梨。安遁嵩少,璨逃潜霍。是故觉范,老于衡岳。山失孤峻,玉忘无瑕。当令舌本,吐青莲华。”④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12页。
序中所称“三祖”指的是僧璨禅师(?~606),出家后,逢周武灭佛,他隐居于舒州的皖公山(今安徽境内),“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⑤宋·普济集:《五灯会元》卷一《三祖僧璨大师者》,《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44页。。“老安”指的是慧安禅师(?~709),荆州支江人,俗姓卫(一说姓李),“隋……文帝十七年勅条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安,云:本无名姓,亡入山谷。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饥殍相望。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存济者众。炀帝闻之诏安。遂潜入太和山。至帝幸江都,海内扰攘。(安)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法。……”⑥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卷十八《唐嵩岳少林寺慧安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823页。“甘露灭”为佛教语,意为“涅盘”、“寂灭”,《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⑦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第537页。即佛教所说的涅盘境界,得涅盘而灭生死。惠洪禅师倾慕“二大老厌名迹之累,而精一其道盖如此”,而自己却“本超放”但“忧患缠之”,故试图借“甘露灭”以表达自己从“忧患”之中“寂灭而生”并“老于衡岳”的意愿。
惠洪禅师以“甘露灭”自号的想法在渡海北归之际就已经形成。《初过海自号“甘露灭”》诗云:
本是甘露灭,浪名无垢称。欲知遭锁禁,正坐忽规绳。海上垂须佛,军中有发僧。生涯何所似,崖略类腾腾。⑧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54页。
为何惠洪禅师以“甘露灭”为斋名并自号,许多人都不理解,经常有人询问。惠洪禅师亦多次予以解释,如作《余号“甘露灭”所至问者甚多作此》诗偈云:
老俨化身甘露灭,不妨须发著伽梨。虚舟阅世鸱夷子,慧帚扫除王伯齐。香火共修心老大,楼钟重听意凄迷。余生未觉全无累,折脚铛犹手自提。⑨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83页。
即使如此,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为此,他进一步解释说:
余日渡海即号“甘露灭”,所至问者尤多,时作偈答,益不解,乃告之曰:《涅盘经》云:“甘露之性,食之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维摩经》亦曰:“得甘露灭觉道成。”又为之偈:“万象独露身,三世一切说。解闻寂静音,方见甘露灭。从来几生死,何处今堆栈。不受梦幻缠,红垆存片雪。”⑩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72页。
又云:
世尊以大方便晓诸众生,令知根本,而妙意不可以言尽,故言“甘露灭”。灭者,寂灭;甘露不死之药,如寂灭之体而不死者也,人人具焉,而独仆不得称何也。11宋·惠洪撰:《冷斋夜话》卷六《称甘露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后直至宣和五年(1123),惠洪禅师以此自号题署了许多作品,如《一麟室铭(并序)》云:“南台(寺)禅师昭公住山之明年,新其丈室,而以一麟名之,使丛林想见哲人之遗风余韵也。甘露灭某为铭曰……”①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14页。;其他还有《懒庵铭(并序)》②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10-411页。、《忠孝松记》③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39页。、《云盖智和尚设粥》④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八,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537页。、《三角劼禅师寿塔铭(并序)》等⑤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551页。。
然而,惠洪禅师归隐于此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并未能够实现(详下),他在方广寺的“甘露灭斋”只住了短短的数十天,便匆匆离去,以斋名为号便显得有些“名实不符”。多年后,惠洪禅师重上衡山,寻觅故居“甘露灭”,驻锡于福严寺等寺院,经常与来访的禅友一述茶缘,如《诚心二上人见过》诗云:
破夏来寻甘露灭,快人如对水晶轮。烟云扫尽词传意,知见不生情透尘。旋缚茅茨吞逺壑,偶临檐隙见归人。露芽便觉如浮雪,品坐同分一盏春。⑥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85-286页。
惠洪禅师在驻锡湖南长沙(潭州)的谷山寺、南台寺(湘西小南台寺)期间,他在长沙结识的挚友、宁乡大沩山密印寺空印禅师也欲以该寺的“本际庵”为“甘露灭”,作为惠洪禅师的归隐处所,惠洪禅师为此撰写了《沩山空印禅师易“本际庵”为“甘露灭”以书招予归隐复赋归去来词》:
归去来兮,沩山有人呼我归。碧暮云之凝合,空夜鹤之怨悲。省一念之有差,虽百悔其何追。探蚁穴之意适,俄梦觉而知非。幸牛羊之弗践,有坠露之沾衣。恨无前知之明,及未著而知微。……⑦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18页。
在短暂驻锡方广寺期间,在方广誉禅师的陪同下,他除了在方广寺周边游览外,并参访了衡山上的一些寺院,写了许多诗文。如《次韵题方广灵源洞》云:
万峰剔卓起孤峰,惭愧灵源与世通。花异空怀上林苑,梦清疑宿广寒宫。泄云吐雨遮金地,溅雪跳珠落石中。忙里为君成妙语,丰碑正欲就崖砻。⑧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91页。
虽然有挚友相知的陪伴宽慰,但官司未了,心绪烦恼,加之初春山上酷寒,身心疲惫的惠洪禅师患上了骨节疼痛的疾病,《岳中暴寒冻损呻吟》诗云:
由心有痴爱,痴爱乃有业。因业疾病生,痛此百骨节。声相成呻吟,齿颊空咬龁。侧眠看圜扉,以手枕匣褉。观此心无形,安得有业结。业结如空华,病宁有枝叶。方作是念时,颠倒想即灭。心造古佛样,路入法界辙。稽首甘露味,销此烦恼热。⑨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188-189页。
然而,“稽首甘露味”,却未能“销此烦恼热”。在方广誉禅师的陪同下,惠洪禅师参访了福严寺。在福严寺,惠洪禅师结识了一位名为“言禅师”的福严长老。福严长老的一番话,犹如重锤击在他的心头。一年后(1115),他写下《记福严言禅师语》回忆此事:
余既至衡山,福严长老言公曰:今年五月当有灾,不可逃,过是乃毕世安适耳。问其故,曰:运厄于珀鬼耳。五月二十八日,太原造大狱,来追对验,十月六日得放。夜宿沟镇中,中夜行荒陂,阴晦迷失道路,有光飞来照行,坐休则光为止,起进则导之。至榆次凡百里,而晓光乃没。于是口占曰:‘大舜鸟工往,卢能渔父归。神光百里送,鬼事一场非。’明年春,见超然于海,昏夜语及之,书以示素所办送者。因觉先忠无外,政和五年三月二日题。⑩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79页。
随后,忐忑不安的他便匆匆离开衡山,四月份到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市),先后馆于荷塘寺、不门寺;五月份,对验冬十月,证狱于太原(并州)11见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寂音自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75-476页。。
三
福严寺初名“般若寺”,是高僧慧思大师于六朝陈光大元年(567)创建的道场,附属的“三生藏”是“惠(慧)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的纪念地;附近的“马祖庵”则是南禅南岳系祖师怀让禅师(677~744)启发马祖道一禅师(709~788)的悟道处12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对此有所记载:“掷钵峯,上有定心石,下有隐身岩,虎跑、 卓锡二泉,观音、马祖二庵,八功德水,三生藏、岳心亭、兜率桥皆列于前后。左右隶福严寺。传云。昔思大和尚掷钵乘之。赴陈主之诏。因而名之。”“福严禅寺,岳中禅剎之第一。陈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师常化人,修《法华》、《般若》《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因号‘般若寺’。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有唐怀让禅师结庵于思之故基。有道一和尚坐禅于侧久之。让往以砖磨而激之。一谓让曰:‘磨砖何用?’曰:‘为镜。’一曰:‘砖如何得作镜?’让曰:‘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如何成道!’一异之曰:‘毕竟如何即是?’让曰:‘谓如乘车者,车既不行,鞭车则是,鞭牛则是。’一决然开悟。……有八功德水、三生藏、马祖庵、思大塔。昔惠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政和六年被回禄,屋宇佛像俱焚尽,惟三生藏、马祖庵、兜率桥存焉。后七年修建后备。” 分别见《南岳总胜集》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1062页;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1070页。;此外还有许多相关遗迹。因此,福严寺以及“三生藏”等,是惠洪禅师游历衡山之必然参访拜谒的处所,并留下了大量相关诗文。
如《次韵游福严寺》诗云:
下临烟雨凭危栏,游客新辞禁从班。露湿衣巾近云汉,风吹笑语落人间。曾闻诗律如彭泽,想见风神似鲁山。何日三人成品坐,夜窗参论到更阑。①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02页。
这是与友朋一道游福严寺并在这一禅宗祖庭参禅论道的记述。更多的诗文则是对禅门高僧大德的缅怀,如《和游福严》诗云:
云开见楼阁,峰顶知有寺。众峰让高寒,盖是出其类。娲山下僧谭,笑走魔外戏。忽于一毫端,集此大千界。曹溪正脉深,不断盖如带。流而至衡霍,百川蓄汇浍。乃知般若台,自昔分灯地。清游亦不恶,俯仰忆前事。宝构出灰烬,人逝时亦异。永怀韩潮州,夜与千峰对。仙去三百年,音容浮如在。妙语落人间,断碑卧榛桧。公亦潮州裔,声势翩已似。低摧夙昔心,惨憺经游意。林高句天成,容貌鄙组绘。刻之苍崖阴,与山增胜概。②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30页。
福严寺(般若台)是南禅南岳系洪州宗(洪州禅)的祖庭;附近南台寺寺东之平坦如台的大石则是南禅青原系行思禅师(?~740)门下法嗣石头希迁(700~790)结庵禅修处③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称:“南台禅寺,……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 秀地灵,结庵而居,号曰‘南台’。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焉。迁既殁后,遂塔于山之跖,谥曰‘无际见相’。”《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1070页。,为“石头宗”祖庭。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并称“二大士”,二人遥相呼应,自此曹溪一脉禅宗大盛于天下,而后陆续分灯出五家七宗。“韩潮州”即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著名学者韩愈,亦有因梗概直言而遭贬谪的经历,也曾游历衡山并留下所赋名诗。惠洪禅师参访于此,当然感该良多。又《游南岳福严寺》诗云:
生计居然成脱略,投老南来看衡岳。禹溪久留困霖雨,低摧闷若翦翎鹤。朝来南寻度坡垄,针水秧齐鸟声乐。风光融融一都会,鬼祠雄深抱山脚。梯空延缘止巉绝,瘦策扶衰意超豁。拂云苍杉杂锦石,紫藤绿蔓相连络。石桥下视隔人世,但觉岚光翠如泼。亭泓无波自绀碧,涧草有香空错莫。忽惊梵宇堕林梢,宝势飞翔照深壑。欹斜万础盘苍崖,十步一楼五步阁。冰柱琼窗不知数,旒苏一一垂帘箔。犀颅道人相笑迎,冰雪形容无住著。午梵清圆林叶动,天花细雨无时落。凭高且复息疲颈,心清别殿鸣风铎。云开千里上眉睫,吴楚江山见浓薄。阇如有女正色,春不洗妆秋拂掠。紫盖颀然似矜妒,半出晴烟翠棱抹。永怀堂堂武津老,天骨开张耳重郭。三生来游等儿戏,灵山一会俨如昨。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解云此山增智力,鹏飞天风转羊角。江西驹儿快腾踏,青原麒麟亦超卓。折足铛中过一生,野蔬数根陈五合。故庵遗塔尚依然,行诵神交付冥漠。影不出山岂难事,准拟茅斋就林缚。退之南迁曾过此,好语夸词杂嘲噱。自谓忠诚动岳灵,望碑字字犹精确。但余佳处不可状,浪秃霜毫秋色阔。东坡唾笑成文章,山川胜处多奇作。莫年亦为儋耳游,不一过山山愧怍。为君试将说禅口,掉头长吟拥山衲。心胸便欲捏荒怪,落纸雷搥散风雹。要将杰句酬佳景,未怕山容作颦頞。”
诗中“退之南迁曾过此,好语夸词杂嘲噱”,指的是韩愈(字退之),惠洪禅师在许多诗文、包括游历衡山的诗文中均从缅怀的角度提到了韩愈,如《次韵游南岳》诗中的“退之倔强迁揭阳,道经衡山爱青苍”④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27页。,以及下引诗中的“永怀倔强韩退之,南迁正坐讥诃佛”等,作为佛教僧侣,惠洪禅师以及其他许多唐宋僧人,为何会对这位曾经力主辟佛者抱有好感,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姑置勿论。“三生来游等儿戏,灵山一会俨如昨”,指的是慧思大师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江西驹儿快腾踏”,指的是六祖惠能禅师曾预言怀让禅师门下将出马祖道一禅师的典故⑤宋·颐藏主集:《古尊宿语录》载:“祖云: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传此衣,但以法 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惟示道化,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见该书卷一《大鉴下一世·南岳大慧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68册,第2页。。“青原麒麟亦超卓”,指的是青原行思禅师对石头希迁禅师予以厚望的典故⑥宋·普济集:《五灯会元》载:“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见该书卷五《六祖大 鉴禅师法嗣·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108页。。
对禅宗诸大德高僧的追怀,还出现在惠洪禅师其他游历衡山的诗文、尤其是参访拜谒与这些大德高僧直接相关之寺院或遗迹的诗文中。如:《次韵游南台寺》诗云:
青原生下一角麟,单丁住山须底物。试垂一语传不朽,阿师鈯斧成干没。凭栏小立与僧语,浮云卷尽千峰出。永怀倔强韩退之,南迁正坐讥诃佛。山云开遮良偶然,自诧精神费诗律。阎侯爱山得云饶,胜处迟留多记述。慕韩每每手加额,见诗未读壁先拂。此公文不数他人,微词天姿含宋屈。⑦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23-224页。
又《和游南台》诗云:
老思垂一足,饭想成沙纕。顿斧盘石上,分灯续螺江。坐令遗迹地,咄嗟成宝坊。永怀青松下,睡快欣明窗。曾侯有逸韵,诗律挟风霜。重来拜白塔,前身疑姓庞。山僧作巴音,耸肩颀而长。愿施笔供养,普熏知见香。吾观三公子,凛然万夫望。何当吐佳句,刻石照沅湘。⑧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30页。
在为南台寺昭禅师所撰的《一麟室铭(并序)》中,惠洪禅师借“一麟”之典故对这位禅门挚友承绪衡山一脉灯火并发扬光大给予高度评价:
南台禅师昭公住山之明年,新其丈室,而以一麟名之,使丛林想见哲人之遗风余韵也。甘露灭某为铭曰:麒麟之性,不可系羁。非如犬羊,可驱东西。有大比丘,人类精奇。在驱乌中,服勤祖师。及其将化,使之寻思。赏其神骏,思则有辞。众角一麟,迁其以之。禅师昭公,来自大沩。分空印澄,名誉日驰。顾瞻山川,怃然嗟咨。想其高风,屋宇故基。以麟名室,非苟然为。佳羽百鸟,宗教日衰。庶异人出,支此颓隳。耆阇倚天,胜气华滋。当磨云根,刻此铭诗。①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14页。
四
在对福严寺的多次参访中,惠洪禅师结识了寺里的许多禅师,并在该寺驻锡过。在《会福严慈觉大师》诗中,惠洪禅师袒露了与该寺慈觉禅师的交往情谊:
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欲知法席盛,但看道价增。破夏出山来,乃尔忘规绳。盖皮为之灾,公卿慕声称。我幸无子累,痴钝人所憎。平生寝饭外,摩挲一枝藤。少年入三吴,题诗遍西兴。归来舟彭蠡,浪山雪崩腾。匡庐落笑中,万迭横空青。又尝游并汾,趼足渡河冰。冲虎上太行,鸡鸣见日升。此乐堕渺莽,坐睡头髯鬠。朅来湘西坞,倦鹤整羽翎。只待秋风健,祝融期再登。②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17-218页。
这种情谊持续下来,二人过从甚密,常有诗文往返,如《慈觉见访余,适渡江归以寄之》诗云:
黄沙横吹意傥恍,江色摸胡迷背向。剌舟开岸风掠耳,日莫归来说惊浪。旋添榾柮火蒙密,堵立咨嗟罗少长。碗楪铿然野炊熟,井税未输夜舂响。少年信脚蹈忧患,几同蜓叟埋烟瘴。归来闲散赎辛勤,老住江村无杂想。梦回书几有青灯,鸡一再鸣布衾暖。遥想老禅读此诗,应作掀髯笑拊掌。③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218页。
福严寺的长老也经常到长沙(潭州)等地拜访惠洪禅师并与诸多禅师相聚,《云庵生日空印设供作偈,福严、南台、万寿三老与焉次韵》诗记载了他们在宁乡大沩山密印寺空印禅师住持的一次聚会:
不见丛林老陕西,铁牛生得石牛儿。泐潭扑面红尘起,四海禅流满肚疑。沩山作人热心肺,冷处著火人方知。龙山说偈聊戏耳,万象惊叫天魔悲。三生大士视云汉,和倡四座知为谁。南台拱读万寿笑,生机妙语皆临时。诸方传诵著精彩,不是龙山唱和诗。④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61页。
驻锡于福严寺期间,惠洪禅师也经常外出到山上的其他寺院游览,日出晚归,留下了《晚归福严寺》诗:
浅抹浓堆翠却烟,老松无数更苍然。石梯又入千峰去,时见楼台夕照边。⑤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49页。
惠洪禅师与在衡山结识的朋友之间也不时相互过从往访、相互酬唱,如《福严寺梦访廓然于龙山路中见之》诗云:
山高夜气摧烦暑,竹风为作南轩雨。梦随柔橹到西兴,舣舟步入龙山坞。萧萧松下逢睿郎,问信远来亦良苦。觉来但记谈笑欢,不省欢时竟何语。卧看篝灯一点明,岭海茫茫隔吴楚。安得却如清梦中,杖履追随长尔汝。⑥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173页。
又《次韵方夏日五首,时渠在禹溪,余乃居福严》诗云:
残书半折立风檐,欲步还慵睡未忺。忽忆故人谈笑处,擘莲尝芡御炎炎。
声华籍甚淛东西,胸次玲珑绝坎蹊。那料南来遭白眼,强颜腰作偃松低。
山县萧条早放衙,塘莲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水阁风微快葛衣,沙村返照淡余晖。数声楚些无情思,不似吴中缓缓归。
我忆西湖山水清,君诗说尽欲归情。何时京口同烟艇,柔橹咿哑短作程。⑦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46-347页。
在福严寺,惠洪禅师见到了一些佛门珍迹,如衡岳楚云上人刺血所写的《妙法莲华经》:
衡岳楚云上人生唐末,有至行。尝刺血写《妙法莲华经》一部,长七寸,广四寸,而厚半之。作栴檀匣藏于福严三生藏。又刻八字于其上,曰:“若开此经,誓同慈氏。”皇佑(祐)间(1049~1053),有贵人游山见之,疑其妄,使人以钳发之,有血如线出焉,须臾,风雷震山谷,烟云入屋,相捉不相见,弥日不止。贵人大惊,投诚忏悔。嗟乎!愿力所持,乃尔异也。予尝经游,往顶戴之,细看血线依然。贯休有诗赠之曰:“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又如在福严寺见到过郴州乾明进和尚的舍利和画像,《郴州乾明进和尚舍利赞(并序)》云:
余观崇进和尚舍利于南岳福严寺,炷香临盘,以箸点之,随箸而升,如露之将零。投于脆缾,彷佯而行,如鱼之在渊。又观其画像,方颐揕口,神情静深,若不可犯干者。门弟子惠觉谓余言:吾师衡阳伍氏子,早依南台正悟然禅师落发焉受具,游方余三十年,所至以荷众,称福严长老。……②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396页。
又如在该寺“三生藏”藏有慧思大师用过的锡杖:
有僧尝登三生藏,取思大(师)平生所持锡立之,疑虑横生,终不能定。忽自念曰:“当一切放下却。”即举锡置之,锡卓然不倾。以问予:其故何哉?予曰:“非特于锡则然。凡事若有心,即成差悞。试观儿辈剪纸,拟心即失;不拟心,径往无难。故道人不可须臾忘照也。”③宋·惠洪撰:《林间录》卷上,《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253页。
惠洪禅师还记载了福严寺一些僧人的逸闻事迹,如:
福严感禅师面目严冷,孤硬秀出,丛林时谓之“感铁面”。首众僧于江州承天,时佛印元禅师将迁居蕲州,斗方誉于郡守,欲使嗣续之,且召感语其事。感曰:“某念不至此。和尚终欲推出为众粥饭主人共成丛席,不敢忘德。然若使嗣法,则某自有师矣。”佛印心服之,业已言之,因成就,不复易。遂开法,为黄龙之子,道价重一时。居常悬包倚杖于方丈,不为宿夕计。郡将已下皆信敬之。有太守忘其姓名,新下车以事临之。感笑作偈投郡庭,不揖而去。偈曰:“院是大宋国里院,州是大宋国里州。州中有院不容住,何妨一钵五湖游。”太守使人追之,已渡江去矣。④宋·惠洪撰:《林间录》卷下,《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270页。
以上这些,都是研究衡山佛教史、尤其是福严寺历史的宝贵资料。
作为一位对佛教史、尤其是禅宗史具有浓厚兴趣并造诣甚深的学者僧,惠洪禅师在还经常与福严寺的僧人研讨与该寺之历史,以及与相关之大德高僧的思想事迹,如《题让和尚传》云:
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盖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帜也。标帜审则心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浅深之侯。予观南岳让禅师初见六祖,祖曰:“什么物与么来?”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曰:“还假修证也无?”对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可。”祖叹曰:“即此不染污,是诸
佛之护念,大哉言乎如走盘之珠不留影迹也。”然
让公犹侍六祖十有五年,乃去庵,于三生石之上。
时天下尚以律居,未成丛席,有僧忘其名,为总众
事二十年,为县官勘其出纳。先是,寺未尝藉其资,
僧方囚,自念久已忘之,仰祝让公求助,于是一夕
通悟,尽能追忆二十年间物件,不遗毫发,乃得释。
故以让公为观音大士之应身,而让居庵中未尝知
之。予游福严,与僧读其事。僧疑以问予:“此何
理哉?”予曰:“《涅盘经》云:外道妒世尊入其国,
驱五百醉象来奔。世尊垂手示之,而象见五指轮中
皆出师子,于是怖伏遗粪而去。世尊曰:‘尔时我
指实无师子,而是护财狂象自然见之,皆我慈善根
力故。’”夫世尊慈善根力,要不可以有思议心测之,
而可以无隐藏事。证如月在天,光遍溪谷,初不择
溪谷之浊清,而水之澄澈必有月影。水之澄澈则月
现影,而善恶之必有所感,乃不见慈善根力哉!则
让公坐令其僧获聪明之辩,要不足怪也。⑤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485-486页。
该“题记”中所述“(怀)让公坐令其僧获聪明之辩”事,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也有记载,称:“(怀)让乃跻衡岳,止于观音台。时有僧玄至拘刑狱,举念愿让师救护,让早知而勉之,其僧脱难,云:‘是救苦观音。’得斯号也,亦由此焉。”⑥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卷九《唐南岳观音台怀让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761页。但未言明该僧人因何事“至拘刑狱”,惠洪禅师“题记”则明确记载为地方官员“勘其出纳”,即查检寺院历年的收支购物账目,而该寺院没有对收支购物情况登记做账(“寺未尝藉其资”),执掌其事者受到刑拘追比,直至“追忆二十年间物件,不遗毫发,乃得释”。这对于研究寺院发展史(从“律居”到“丛席(林)”及寺院经济史(经济财务情况受到地方政府的严格监管)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正如诸多佛经典籍所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惠洪禅师的看法也是如此:“予尝游福严,览其山川之形胜,读思大(师)所记,曰:‘此山增人之志力,居之者多得道。’故祖宗授法,莫不因之。虽大法之兴,必依之人。然马祖于此受让公记莂,其道大振于江西。”⑦宋·惠洪撰:《林间录》卷上,《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253页。唐·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况大德高僧高道辈出的衡山。作为自然造化之物的南岳衡山钟灵毓秀,但有着人文因素、尤其是儒释道文化的结缘参与,才能够成就为一座名山,福严寺正是其中一所积淀着深厚宗教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殿堂。
B949
A
1673-2219(2012)02-0073-07
2011-08-10
万里(1951-),男,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