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国维、梁启超答王啸苏论学书

2012-08-15吕芳文周亚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六书王国维梁启超

吕芳文周亚平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王竞,字啸苏,以字行,生于1882年12月,卒于1960年1月,汉族,湖南长沙人。早年曾在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后长期任湖南大学教授。建国后,1953年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调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任馆员。著有《校勘学》、《苏庵近稿》等。

五四运动后,北洋政府教育部派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第十任校长。他提倡中西学并重,改良课程及教授方法,积极创办大学及研究院。清华学校校制与校风为之一变,进入历史上的发展和改革时期。当时,学校师生思想活跃,各种学术组织竞相成立。学生成立自治法庭,《清华学报》一卷一期出版,组织新大学及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创设北京清华同学会,等等。曹云祥校长深受鼓舞,特赴湖南、湖北、四川、江苏等省考察教育三个月,接着在上海、广州、武昌、北京分四处招生。

1925年,清华学校停办中学教育,改办大学。9月,新大学普通科、研究院国学门开学。同时,大学专门科筹备处成立。10月,清华新大学校务会议成立。

清华学校研究院聘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诸先生为研究院导师,吴宓为主任。投考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王竞(啸苏)与其他5名湖南籍同学,通过武昌考点考试,被录取入校。他们同全国各省31名同学,济济一堂,相与切蹉砥砺。他们还组织研究院同学会,每月开常会一次,藉以交换智识,联络感情。“对于本国固有之文献,尤亟亟思尽其一分保存与宣扬之责任。凡旧有典籍之整理,新出史料之搜研 ,皆文化上重大之事业,他如语言文字之变迁,政教风俗之因革,苟有科学上完密之方法,亦在在有考订研究之资。本校研究院,先设国学一科,意在于此。”(《清华年报(1925-1926)》)王啸苏在国学科就读,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优异。他选学经学、古文字学,深得导师王国维、梁启超的首肯。王、梁分别担任其《尚书》、古史、《说文》和中国文化史等课程教学。两位导师常给他提出论题,单独指导,这引起同学们的议论,说他们三人是“亲兄弟”。因为王啸苏的年龄与导师王国维、梁启超相差无几,一些同学竟将他们编成笑话,拍成照片,画成漫画,题曰“老当益壮”,列在校刊年报的“余兴”版面里,一时传为佳话。

1926年暑假开始,王啸苏在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研究一年期满,经导师审查,成绩合格,特给予毕业证书。(王啸苏毕业证书,吕芳文关草书屋收藏,见封二)

经导师梁启超推荐,王啸苏留院专事研究。暑假里,他没有回湖南,而是一头埋进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卡片,为撰写论文作准备。

这年秋天开学不久,王啸苏将在暑假期间积累的资料,写成《东原著述考证》一文寄给导师梁启超。梁启超收到来稿后,立即转寄《晨报》副刊发表,并给王啸苏复函。复函原件,质白书宣纸,大红粗格,每纸22×27厘米,每页10行。(王国维答王啸苏论学书,吕芳文关草书屋收藏,见封二)具体内容为:

啸苏仁兄

承惠寄大著《东原著述考》,佩佩!即日寄《晨报》社刊布,以副盛意。谨此先复,即请学安。不尽。

启超,廿五日

同年,同乡杨树达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受聘到清华学校大学部,教授语言修辞和古文字学。因为同乡情谊,王啸苏偶有机会给杨作些教学辅助工作。他在与学生互动切磋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不解的难题。诸如:文字起源是先有声还是先有形?教学实践中先教形还是先教声?以及金石、反切、文字学教学方法等问题。他分别罗列,以书信的形式请教王国维。

王啸苏的信是在1926年双十节后发出的,王国维11月7日便给他写了复函。数月后,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就投湖自尽了。这封王国维去世前不久对弟子王啸苏的论学答疑书信,复函原件,浅黄书宣纸质,朱红条格,每纸 16×26厘米,每纸8行,共16行,共两页,300余字。(梁启超答王啸苏论学书,吕芳文关草书屋收藏,见封三)具体内容为:

啸苏仁弟左右

前奉手书,敬悉一是。兹将承询各条奉答如左:

(一)文字起源自先有声音,而后有字。然教授文字,却不必先讲音韵。从说明上之便宜,先形后声,未为不可。

(二)金石文字是订正《说文》诸书者,不妨于每字下附说之。

(三)反切下一字用“东”、“冬”诸字,上一字用“见”、“溪”诸字,于识字诚为便利,然于读古书仍多窒碍,因古书反切不胜改、且不可改故也。《说文》、《广韵》反切字面虽有异同,然实际不殊。

(四)近世说古韵之书,如江晋三、王怀祖二家之书,甚为重要。江书《广仓学宭丛书》曾刊其一部分;王书近天津罗氏印《高邮王氏遗书》中有之。

(五)段氏转注之说,本于戴氏。其说虽不能视为定论,然从其说,可不致纠缠不清。因六书乃后人从文字中归纳得之,并非造字时所已有。又古人分类殊不精密,如六诗之比赋兴,即在风雅颂中。故转高邮王氏遗书不妨寓六书之前四项中也。

草此奉复,即候近祺。

兄王国维顿首,十一月七日

复函字字句句浸透着学术内涵,其性质纯粹是学术性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文字学,也涉及音韵与训诂。复函简洁、精到,有强烈的指示性和针对性,呈现了一代先师的学识和素养。苦于无法寻得王啸苏当年的去函原件,以及《晨报》刊载王啸苏的《东原著述考证》原文,本文仅就复函文字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作肤浅说明:

1.复函肯定地指出了文字起源与文字教学的先后顺序是完全相反的。文字起源是先有声音,尔后才有文字,也就是先有语言,尔后才有记录语言的符号;但文字教学必须先讲字形,尔后讲音韵,也就是先形而后声。

2.在注音和拼音发明之前,反切是帮助读音扫除文字障碍(主要是读音)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因古书同一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读法,而反切不可能有那么多相应的变化。至于反切的表示方法,即用什么字来表示是不重要的,如劳累的累,可以是力追反,也可以是利锥反,也还可作利追反。所以,《说文》和《广韵》两书,虽然同一字使用的反切字不同,但读音却是一致的,所以说“虽有不同,然实际不殊”。

3.金石文,是金文和石文的合称,即冶铸在金鼎和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说文解字》采用的原文是篆文。为了相对照,故王国维主张于每字下附注金石文。当然,不一定每一个字都有金石文。

4.复函的第四条是介绍江、王两家的特点,该两家于古韵特别精熟,并告知到哪里去找他们的著作。

5.复函第五条主要讲转注之说的传承关系。王国维是主张段氏本戴氏的。他从转注讲到六书,指出六书虽然是汉字的造字原则,是所有汉字中归纳出来的规律,并非是先有此原则,而后再造字。且六书的分类也并不细密,就像所谓六诗中的“兴比赋”,是从“风雅颂”分离出来一样,转注、假借也是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中来,其实也可并入此四项,所以说“不妨寓六书之前四项中也”。这是王国维关于文字学的重要观点。

梁启超、王国维是王啸苏最尊敬的导师,斯人已去,墨宝长存。王啸苏携着导师信函,并装裱藏牍,回到故里长沙,先后在湖南大学国文系和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授,完成《校勘学》著作,培养弟子数千。抗战时期的长沙大火中,他倾家细软资财毁于一旦,惟导师的答疑信函完好保存下来。

猜你喜欢

六书王国维梁启超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梁启超的开场白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