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构建石油高校人文与科技教育互渗新模式

2012-08-15李永春李德民姜莉丽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石油

李永春,李德民,姜莉丽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论构建石油高校人文与科技教育互渗新模式

李永春,李德民,姜莉丽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人文—科技”互渗融合已然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作为石油高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成功互渗新模式。可通过改革教学体制,改革培养方案,加强专业互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相应制度等具体措施来实现石油高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成功互渗,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人文—科技”;互渗;融合;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学科界限趋于模糊的背景下,人文与科技的“互渗-融合”已然是当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而高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相互渗透则必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对于石油高校而言,研究如何构建石油高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成功互渗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石油高校,大都是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按科类设置,由行业办学的,在办学特色上基本是以工科为主,围绕石油资源设置专业,长期以来奉行“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冲击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导致石油高校的办学类似职业教育,而石油高校毕业生则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如此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就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如专业知识面过窄、文化熏陶过弱、发展后劲儿不足等等。这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人、培养人、完善人的本体价值理念在石油高校还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发扬和展现,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阻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文理交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时曾多次强调“谋食”“谋道”的关系,他认为大学如果只是注重“应用科学”,把科学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放于一边儿,这是“谋食不谋道”的做法。大学如果只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其对自身的要求也未免太低,大学的天职该是“谋道”,即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发展,因此大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渗融合。

我们认为在当下对于深受计划体制影响的石油高校而言,要构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成功互渗新模式”,首要的是要做到“一个提升,两个转变”。“提升”是指提升石油高校人文学科的地位,重构石油大学人文教育体系。对石油高校来说,人文教育几近空白,不抓不行。“两个转变”,一是转变过去单一而狭窄的专业教育观。过去几十年由于受院系调整以及效仿苏联专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石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分科过细、专业过繁,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彼此又画地为牢的局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致使整个知识体系被人为地分割得支离破碎,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则普遍出现知识面过窄,积淀不厚,缺乏驾驭多门学科的综合能力,直接表现为工作或科研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瓶颈儿”,无法实现自我的真正超越。二是转变“急功近利”教育观。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对专门人才、实用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也是主要立足于适应石油行业的需要,导致形成了石油高校带有普遍性的“急用先学”的功利主义现象,而对于像人文类这样的基础学科却被忽视了。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把人当作“工具”来批量生产,人成了事实上的会说话、无思想的“工具”,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被“异化”了,这显然有悖于我们国家所一贯倡导的要全面发展人的观念。这种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石油高校现有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齐头并进的办学导向。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所说:“推行通识教育、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非说专业教育不重要。大学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目标,只是我们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1]具体来讲要想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成功互渗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一 改革教学体制,灵活多样办学

1. 在大学按大类招生,前两年不分专。

新生入学按大类招生,不必一来就确定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变革,逐步在石油高校推行“2+2”“3+1”等改革模式,即采取在一定年限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的培养。改变过去“一考定专业”的做法,推迟学生确定专业时间,入学后先接受为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科技”精神而设置的通识教育,拓宽其知识面,到一定时间后再分流培养,确定专业方向。这样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确定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有利于培养“通—专”结合,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既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大发

2. 实行主—从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主—从学位制”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本大学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所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的同时,可以选修其他相关专业规定的课程,完成其规定的学分后,可以再获得另外一个或几个专业的毕业文凭。同时作为校方可以鼓励学生跨大学科攻读学位,就是说学理科的,可以适当选择攻读工科或文科的学位,而学工科的也可以在理科或文科方面进行深造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再有要加强以大学科为发展特色的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这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对拓其宽知识面,打破专业界限,打破学校界限。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已经试点实行主-辅双学位制,还没有全面推开。我们认为这是大胆的尝试,但是还不够,可以在学生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攻读多个学位,我们要允许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 改革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进行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而如何设置一个完整的适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对石油高校来说,要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良性的成功互渗,肯定不是简单地引进几位人文教师,加开几门人文课程就大功告成了,而是要充分确立人文学科在石油高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并且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文—科技”教育课程体系。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全面改革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过去传统的、单一的、狭隘的培养“专才”的课程模式,建立培养“通才—专才”“能进能出”的全新课程结构体系,也就是说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依我们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所有通识类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都应该从该课程的最大实际出发,量体裁衣,不同程度地进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互渗——融合,以实现校园内课堂教育的最大功效。通识类课程的开设要坚持以必修课形式进行文、理兼容的普通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术基础课也要最大程度融合其他学科。长期以来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应扩大基础课的范围,增加更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减少或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如此这样,我们认为基础课和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应开设这样四类课程:一是综合性课程。此类课程要兼顾“人文——科技”知识内容,应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二是元认知课程。所说的元认知课程指的是涉及所攻学科、专业的演变历史、发展规律的课程,学习研究此类课程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科专业的发展脉络、发展前景、与本学科的先贤圣哲进行情感对话,培养科学的人文精神。三是跨学科课程。所说的“跨学科课程”不仅是各分支学科的互渗——融合,也包括跨大学科。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各二级院内部的跨学科课程,也可增设校级跨大学科课程。四是大量开设选修课。石油高校要力所能及多开选修课,并且要多样化,一方面补充交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文、理、工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互选课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有选修课,但是相对西方高校,或相对必修课来讲,选修课课程数量上比较少,所谓的选修课大都成了事实上的必修课。同时由于硬件设施跟不上,某些选修课成了百八十人的报告课,这样的选修课是不能达到我们预期效果的。

三 加强专业互渗,挖掘人文价值

石油高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由于受专业的限制,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理性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知识教育,而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演变规律、历史背景等等却熟视无睹或当作儿科小技,显然,这种所谓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教育理念非常具有狭隘性,在根本上无助于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我们认为在石油高校应该大力加强专业互渗,挖掘人文价值,力求科学素质教育中有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科学精神。在我国,石油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普遍还倾向于自然科学,而在石油高校的课程结构中,自然科学课程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鉴于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人文价值,要在各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这定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举措。施菊华就曾认为:“没有不渗透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教育是没有灵魂的自然科学教育。其中,育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3]我们知道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专业技术科学,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发展规律。既然有其发展史,有发展规律,那就肯定会渗透着人文精神。而我们若能在正常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回顾科学发展史实,展现历史背景,讲解杰出科学家科研精神,对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加以认真剖析和理性的评价,那么这定然也是自然科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要保证石油专业人文教育的成功渗透,那么就要有一支出色的教师队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加强师资建设,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素养,使教师自身既做到文理兼备,文工兼备,同时又学有所长,术业有专攻。石油类高校理工科的专业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培训,而文科教师又要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使高校教师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文化。

四 加强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环境

石油高校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要以自己良好的、健康的、向上的校园文化来熏陶、感染、影响在校大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品质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愉悦。我们认为要在石油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学习生活环境,根本上要注重大学自身精神文化的建构,如学校的传统、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精神、学校的特色等等;再有作为学校要从领导层面上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予足够的必要的支持,如资金的支持、环境的支持、政策的支持等等。具体的活动比如可以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科技”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对话交流。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让学生领略古典文化,以沐浴身心,注意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观念:阅读经典、感受经典不分学科界限,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都要接受经典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化不发达的城市,文化不发达的大学。再比如可以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讲坛等等;三是要加强管理校园文化和建设校园文化新阵地,积极开拓校园文化活动新载体。学校作为管理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重视管理校园文化,不断寻找、挖掘校园文化新载体。除了校园广播站、学校流动电影院、图书馆以及阅报栏、宣传橱窗等,还要充分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建设覆盖全校的校园文化网络,实现免费开放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办好网络论坛,一个学校,一个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开放的、民主的、健康的、向上的、学生喜爱的网络论坛,在这里学生可以指点江山、可以激扬文字。

五 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要实现石油高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良性互渗,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各二级院必须推行人文教育类课程,并且定期考核,以此作为院系干部升迁的一项依据。另一方面要抓紧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就是说要有一套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要切实可行,真的能够起到抓手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课程评价和师资队伍评价。对于符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互渗融合的课程要加大推广力度,对以理工科见长的师资队伍要定期进行人文素质培训考核。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石油类高校应该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大胆地尝试和改革,以构建促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成功互渗新模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石油高校构建“人文—科技”互渗新模式意义非常重大,新模式的构建是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要实施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结合实际,推陈出新,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1]郭俊玲.许智宏评北大教改[N].光明日报,2003-12-18.

[2]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施菊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7(2).

On Construction of Mutual Infiltration Education Model Among Humani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etroleum University

Li Yongchun,Li Demin,Jiang Lili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education model among human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age.Petroleum universities should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Through reforming the teaching system ,training plan,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infilt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It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to promote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humanity educ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in the petroleum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mutual infiltration;fusion;new pattern

G640

A

1672-6758(2012)10-0006-3展的全新创新型人才。为什么国内科学家在学术科研做到一定程度就难以为继,无法成为世界级科学家,恐怕主要还在于研究范围偏狭,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储备支撑。如果我们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推行这种体制,或许我们就能够回答“钱老的世纪之问”。据资料显示,现在美国、日本有一些大学就是采取这种办法,第一二学年不分科,先接受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普通基础教育,到三四年再分科。我们现在能够反思我们的教育,迎头赶上还“未为晚也”。

(责任编辑:蔡雪岚)

李永春,硕士,讲师,东北石油大学。

李德民,东北石油大学。

姜莉丽,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项目“石油高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互渗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GJXHB2110168。

Class No.:G640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