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对陈宫有关史料的处理

2012-08-15王建新

关键词:演义太祖吕布

王建新

(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 郑州 450002)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是对《三国志》的演义,但在实际创作中,罗贯中还参考了《后汉书》、《资治通鉴》以及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甚至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等。作为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对史料的裁剪加工的手法,即其中的“实”与“虚”问题一直为人们争论。赞美者众,批评者也不少。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的缺点在于:“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1](P44-45)胡适则认为:“《三国演义》在世界‘历史小说’上为有数的名著……且三国一时代之史事最繁复,而此书能从容记之,使妇孺皆晓,亦是一种大才。”[2](P31)民国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家蔡东藩在其名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后汉演义》中批评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3](P1)著名小说研究家夏志清先生则认为“虚写”正是《三国演义》的主要成就:“《三国演义》是这一类型小说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范例:它之所以达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条件,正是因为它在历史中略微加入了一点虚构成分,从而为我们恢复了历史的现实性。”[4](P36)

《三国演义》版本复杂,一般分为“通俗演义”系列、“三国志传”系列和毛本系列。“通俗演义”系列如嘉靖元年本(目前已知刊行年代中最早的版本),“三国志传”系列如叶逢春本(该系列中最早的版本),而毛宗岗本是一个经过多处加工、修改后,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版本,内容最丰富,情节更生动。为叙述方便,我们采用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即通常所谓毛本。下面我们即对照史籍来谈一下毛本《三国演义》对陈宫有关史料的处理。

陈宫是《三国演义》前期一位较重要的人物。他始随曹操,后不满曹操行为而离去,后来辅佐吕布,终因吕布失败就戮,是一位典型的不逢其主的谋士。其事迹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均有记载,小说中的描绘及史料相对集中。

《三国演义》对陈宫有关史料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移花接木,合并史料

小说为情节需要,以别人事迹移至陈宫身上。最典型的是“捉放曹”一节。曹操刺杀董卓未成功而逃亡,至中牟被捕。县令陈宫认出了曹操,但激于大义,释放了他,并与之一同逃难。这则故事的原型出于《三国志·魏书》: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可见,在史料中,捕曹操者本为中牟亭长。《三国志》裴注又引《世语》说:

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获释是因为功曹向县令求情,与陈宫并无关系。

之后,曹操与陈宫一同至吕伯奢家,因猜疑而误杀吕家人,这自然也与陈宫无关。这一故事在史料中记载有分歧,《三国志》卷一裴注引三种说法:

其一,《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其二,《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其三,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第一种说法认为吕伯奢家人有错在先,曹操杀人属正当防卫。第二和第三种说法均认为是曹操逃难途中极度敏感,误杀吕伯奢家人。《三国演义》杂取了上述说法,尤其是二、三两种,并增加了大量细节描写。

因为这种调整,陈宫得以提早出场。见证了曹操之大义凛然,又亲历曹操误杀故友家人却又有意斩草除根,并亲耳听到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在原始史料中,这是曹操一句颇悲伤的话,且是针对当时事情而发,均无“天下”二字。经小说的加工,强化了曹操的性格特征。而陈宫的离去,也显示了两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为后文埋下伏笔。而曹操故事增加陈宫的亲历者,也更加生动可信。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有意调换了曹操中牟被捕和成皋误杀吕伯奢家人事件的前后顺序。从地理上说,曹操自当时国都洛阳“逃归乡里”,“间行东归”,应当先至成皋(今郑州荥阳),然后方能出关(虎牢关)到更东边的中牟县。小说调整后,等于让曹操先向东,后又折向西,是不合情理的。不过为了小说情节发展,只好牺牲一点地理上的准确性了。

二、有意舍弃某些史料

《三国演义》中有意舍弃了陈宫的某些史料,以免冲击小说中的陈宫正面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舍弃了陈宫曾有功于曹操、最终反叛以及曾参与谋反吕布的材料。

《后汉书》卷七十五注引《典略》曰: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

陈宫是东郡人,而曹操初平二年(191年)始任东郡太守,陈宫应该是此时追随曹操的。初平三年,兖州牧刘岱为黄巾军杀,陈宫曾自荐去游说刘岱部将鲍信等人,最终使之拥戴曹操成为新的兖州牧。《三国志》卷一注引《世语》说: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这是曹操势力壮大的重要一步,陈宫功不可没。

陈宫的叛变是因为兴平元年(194年),“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陈宫“性刚直壮烈”,大约平时也有得罪曹操之处,所以“内亦自疑”,于是借机反叛,并劝张邈一道,迎吕布为兖州牧。《后汉书·吕布传》说:

宫因说邈曰:“今天下分崩,雄桀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变通,此亦从横一时也。”邈从之,遂与弟超及宫等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

《三国演义》此处基本照录史书文字,但安排在陈宫离开曹操后,复劝操不杀陶谦未果,转而投奔张邈之后,与史书所讲原因不同。跟随吕布后,陈宫亦非忠心不二。《三国志》卷七注引《英雄志》说: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曾参与谋反,此事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

而陈宫与吕布大将高顺关系也不佳,以至吕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己率骑兵断曹操粮道。吕布妻说:“将军自出断曹公道粮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三国志》卷七)而《三国演义》中吕布妻只说:“将军若出,陈宫、高顺安能坚守城池?倘有差失,悔无及矣!……”(第十九回)只字不提陈宫、高顺不和事。

三、虚构或增加合理情节

1.为陶谦说情

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第十回)

上文提到,陈宫正是趁曹操进攻陶谦之际,说服张邈一同反叛的,所以不可能有为陶谦说情之事。此为小说所增加。

2.陈宫与陈珪、陈登父子间的矛盾

陈珪曾说服吕布不与袁术和亲,陈登见曹操后曾“陈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曹操“令登阴合部众,以为内应”。但陈宫与陈珪、陈登间的矛盾却没有史料支持。《三国演义》中展开想象,写陈珪父子面谀吕布,而陈宫提醒吕布却反遭斥责。(第十八回)此后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陈宫所料。陈登使计让吕布、陈宫两相厮杀,曹操得以夺回徐州。

事实上,曹操攻吕布时,陈登并未在吕布军中。《三国志》卷七注引《先贤行状》说:

太祖到下邳,登率郡兵为军先驱。时登诸弟在下邳城中,布乃质执登三弟,欲求和同。登执意不挠,进围日急。布刺奸张弘,惧于后累,夜将登三弟出就登。

3.反复渲染吕布不听陈宫建议

(1)陈宫急入见曰:“将军弃兖州,欲何往乎?”布曰:“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宫曰:“差矣!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岂知之!”遂不用陈宫之言,而用薛兰守兖州而行。(第十一回)

(2)陈宫闻曹兵至近,乃献计曰:“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气力。”布曰:“吾匹马纵横天下,何愁曹操!待其下寨,吾自擒之。”(第十一回)

(3)兵至濮阳,吕布欲自将出迎,陈宫谏:“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吕布曰:“吾怕谁来?”遂不听宫言。(第十二回)

(4)却说吕布回报陈宫。宫曰:“操多诡计,不可轻敌。”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吕布料敌不过,落荒而走。(第十二回)

(5)陈宫曰:“今操兵方来,可乘其寨栅未定,以逸击劳,无不胜者。”布曰:“吾方屡败,不可轻出。待其来攻而后击之,皆落泗水矣。”遂不听陈宫之言。(第十九回)

这些都是战争的关键点。而吕布不听,致使落败。陈宫建议,有些史书有载,如第(5)条,见于《三国志》卷七引《献帝春秋》:

太祖军至彭城。陈宫谓布:“宜逆击之,以逸击劳,无不克也。”布曰:“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

其他多为小说中所增添,但比较合于人物性格。

四、基本遵守史料,增强人物倾向性

志》卷七引《献帝春秋》:

太祖军至彭城。陈宫谓布:“宜逆击之,以逸击劳,无不克也。”布曰:“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及太祖军攻之急,布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自首当明公。”陈宫曰:“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大骂曹操为“逆贼”。小说中也有类似表达,不过方式更为激烈:

过数日,曹兵下寨已定。操统众将至城下,大叫:“吕布答话!”布上城而立。操谓布曰:“闻奉先又欲结婚袁术,吾故领兵至此。夫术有反逆大罪,而公有讨董卓之功,今何自弃其前功,而从逆贼耶?倘城池一破,悔之晚矣。若早来降,共扶王室,当不失封侯之位。”布曰:“丞相且退,尚容商议。”陈宫在布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操指宫恨曰:“吾誓杀汝!”(第十九回)

陈宫就戮一节文字,小说基本依照史实,但将陈宫与曹操对话置于吕布前,并在陈宫与曹操对话前增加了几句,直斥曹操,突显了陈宫之大义凛然:

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第十九回)

并详写陈宫临刑不惧,义无反顾。这样就与小说中陈宫激于大义而释放曹操、出于仁义而为陶谦说情等情节连贯起来,构成了作者塑造的完整形象。最后以诗赞陈宫:“生死无二志”,“辅主真堪敬”,叹其命运不幸。

总之,陈宫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有了较大改动。小说作者为塑造陈宫忠义、智慧的形象,对史料进行了仔细地裁剪、取舍与修饰,从而使这一史料上着墨不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很强的感染力。虽然与历史真实不尽相同,但在小说中前后一致、生动鲜活。这种根植于史料,又不拘泥于史实,熔真实与想象于一炉,为小说主题服务的写法贯穿了整部小说终始。这是《三国演义》的成功所在,也是《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为众多读者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1]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胡适.胡适文存: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后汉演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演义太祖吕布
婆婆纳
三国演义
吕布其实有情义?
水淹吕布
吕布其实有情有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曹植聪慧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猛将吕布缘何成了最失败的跳槽者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