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边塞诗的传播意义研究

2012-08-15董晓慧

关键词:边塞诗唐诗诗歌

董晓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众所周知,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精华之部分,明代前七子、后七子曾高喊“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虽然前后七子曾经因为单一的模仿,使其作品缺乏生命力而遭到后人的批判,然其这一论调却被后人广泛认同。边塞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说,是唐诗中写作跨度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诗体。笔者认为,唐朝边塞诗也是最能体现盛唐之音,反映中国精神的一种诗体,在唐诗所有体制中意义最深远。

一、唐朝边塞诗的历史选择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唐诗的国度。为何如此说,原因在于唐诗所能涵盖的内容和情感基本包涵了那一时期中国人的全部生存意义,也包涵了我们这个国家当时的政治地理特点和全部文化选择。中国诞生诗的时间可以追溯至西周,甚至更早,《诗经·商颂》中的内容可能诞生于公元11世纪之前。但是从诗歌体制完备程度上来看,唐诗还是第一个时期。那时候,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已经为唐诗的格律作了奠基,再加上此前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的沉积,唐诗才出现了繁华的可能。

战争给了边塞诗最好的存在土壤,边疆多战事之说由来已久。从上古到先秦,到两汉魏晋,再到隋唐,乃至后世,边疆的领土之争、人口资源之争是一个王朝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代霸主得以称雄天下的最大理由,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等人之所以名垂青史,与他们的征战之功不无关系。有战争必有离别,有离别必有伤感,有伤感必有悲情,有悲情必有诗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边塞诗表达出的孤灯、冷月之凄楚,羌笛、杨柳之哀怨,烽火、狼烟之纠缠令所有征人都期盼早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边塞诗的别样笔墨,留住了月黑风高处的多情,柳暗花明时的惬意,刀破胡虏时的雄浑,男儿横行时的快意,将所有复杂的、激烈的、苍凉的、悲悯的情怀灌入了人们心底。把所有征人和胡儿的眼泪都化作了翩翩起舞的放歌声,让天地为之动容,让山河为之黯然,在那片诗歌的战场,有人为之挥毫如雨,有人为之借酒浇愁,有人为之怅然若失,有人为之孤帆远影。陈子昂一生低首,骆宾王恨不能家,高适心有余悸,岑参浪迹天涯……玉门关外人几何,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只能“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关山月》)。毫不夸张地说,唐朝边塞诗的发展史印证了整个唐朝社会的历史选择,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捍卫领土和主权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展示了他们不朽的爱国灵魂和坚强的人生态度。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几千年来,边塞诗犹如激情澎湃的浪花不停地拍打着时代的岩石,让我们感受它的激情雄浑、壮丽伟岸。多少文人忘情于其中,但愿长醉不愿醒。

二、唐朝边塞诗的传播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勃兴,研究唐朝边塞诗的学者越来越多,内容上包括边塞诗概念的界定、边塞诗与盛唐气象之关系、边塞诗与战争文化、边塞诗与爱国主义等问题。目前,唐朝边塞诗的传播途径主要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例,其中最新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仅选用一首边塞诗,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仅选用了一首。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语文教材中,以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为例,其中也仅选取了2 首边塞诗。

除了学校教育外,唐朝边塞诗还散见于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比如电视剧《永不瞑目》中选取了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选取了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这说明,唐朝边塞诗虽然已经步入学术界的视野,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人们对唐朝边塞诗的传播意义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三、唐朝边塞诗的传播意义

唐朝边塞诗虽已经过千年磨砺,却犹如绍兴深巷中多年窖藏的女儿红,时间逾久,逾感其香。中国封建社会制度虽然陈腐,然历朝历代均不乏治世之能臣。所以,这种制度虽然朽不堪言,然却经得起千年风雨,笔者以为这都来源于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单就唐朝边塞诗来说,其传播意义就很深远。

第一,有利于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27 册《全唐诗》(含2册《全唐诗外编》),共收录了诗人3276 人,作品53035 首,基本上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全貌。然而,这部作品由于修订时间跨度大,历史比较久远,因此不利于普通读者广泛阅读。为了方便阅读,为读者提供更准确、更前沿的文化知识,199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成立了新《全唐诗》编委会,由老一辈的古典文学大师余冠英、程千帆教授担任顾问,多位名家担任编委,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全唐诗》进行了广选、新注、集评,最后选取了652 位诗人,8444 篇作品,目前来看,这个版本是学术界公认比较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所反馈出的信息,基本上可以涵盖全唐诗的精华。在这8444 篇作品中,其中边塞诗的题目有《饮马长城窟行》、《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塞外》、《关山月》、《凉州词》、《仗剑行》、《少年行》、《从军行》、《燕歌行》、《蓟门》、《塞上》、《昭君》等,其中,以《饮马长城窟行》、《从军行》、《关山月》为题目的诗歌较多。按照高棅《唐诗品汇》的分法,四个历史时期的边塞诗作者分别为:

初唐:虞世南,窦威,袁朗,李世民,来济,张柬之,卢照邻,骆宾王,杜审言,杨炯,刘希夷,崔融,乔知之,郭震,沈佺期,陈子昂,东方虬,张易之,郑愔,崔湜。

盛唐:乔备,刘庭琦,李隆基,王之涣,王翰,李颀,殷遥,万齐融,王昌龄,王维,祖咏,高适、崔颢、崔国辅、储光羲,李白,常建,岑参,陶翰,刘湾,薛奇童,徐九。

中唐:杜甫,刘长卿,李端,皇甫冉,司空曙,郎士元,戴叔伦,耿湋,戎昱,李益,王建,李约,陈羽,武元衡,杨巨源,权德舆,王涯,令狐楚,张籍,张仲素,李贺,陈去疾,姚合,郑巢,张祜,朱庆余,厉玄马。

晚唐:温庭筠,陈陶,刘驾,于濆,周朴,曹松,张桥、司空图,戴司颜、沈彬,江为。

可以看出,写作唐朝边塞诗的诗人大约有82 位,占所选唐代诗人的12.58%,内容多是边疆离愁、边塞风光、游子思妇。这些内容的范围足以表现出唐诗在诗歌表达内容上已经日臻完善,彰显了唐诗的历史地位。

第二,有利于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事实上,诗歌发展到唐代,格律才真正走向成熟,关于沈约等人在诗歌格律上的贡献,前文已经有所涉及,在此不再赘述。唐朝边塞诗相对于山水田园诗来说,更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五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七首诗分别都是首句入韵,全诗读上去朗朗上口,有酣畅淋漓之感。这七首七律曾使作者王昌龄博得“七律圣手”的美誉,足见其在诗歌韵律上的造诣之深。这七首诗都是边塞题材的,体现了唐朝边塞诗的韵律美。

第三,有利于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唐朝边塞诗的主题多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表达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边塞诗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愫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二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再比如陈子昂的边塞诗、唐太宗李世民的边塞诗都体现了这一爱国主题。尤其是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唐朝跟高句丽王朝爆发了很多次战争,李世民作为决策人,曾御驾亲征,期间写了很多的边塞诗,反映了帝王的气魄、胆略和大唐王朝的恢宏和不可战胜。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分量最重的一部分,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往往最能催人奋发,教人惊醒。

唐朝边塞诗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阶段,其中前三个时期的参与诗人人数基本相等,创作作品数量也基本持平。晚唐时期创作诗人人数最少,作品也最少。这说明了唐朝从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可以说是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荣光。然而四个时期为我们奉献出的数百首边塞诗,展示了那一时期中国诗人的精神、气节、热情和忠诚。

[1]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许学夷.诗源辫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施赞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6]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全唐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8]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边塞诗唐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诗歌岛·八面来风
唐诗赏读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