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2012-08-15蒋明伟

关键词:能动性受教育者自主性

蒋明伟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蒋明伟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生产实践活动为实现路径,倡导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多年来,受教育者在传统教学模式、功利性价值审视和僵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下,内在主体性表现为缺失,沦为了单纯的知识的储存器。因此,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为指导,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问题,结合现实积极探讨并提出提高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

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认为现实的人自始至终都是主体,人依凭于生产实践活动,使自身从受动的客体演变为能动的改造着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体,他大力倡导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其教育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而受教育者在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模式制约下,内在主体性缺失,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受阻。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于确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

1.马克思的三维一体主体论。

马克思在其理论体系中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三个维度对主体作了诠释。首先,从本体论意义来看,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认为主体乃是世界存在和发展之本源,而他又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因而物质是世界的主体。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所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1]阐明了主体的存在领域,厘清了研究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思维路径。其次,从认识论的视角看,马克思基于本体论的诠释,从现实存在的人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外在他物所形成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对象性关系出发,论证了人相对于物而言是自然界的主体,“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2]从社会历史视角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跨出了论证人是自然界主体的范畴,将人放置于社会历史中,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正如其所言“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

2.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其实现之路径。

马克思认为人自身主体性的实现并非借助于精神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而是依凭生产实践活动。首先,生产实践活动使主体定位于人。人在从事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意识”这种精神工具,使人能够借助物质和精神双重工具从多维度、多视角作用于外在自然界和外在社会,探寻和内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尺度,从而摒弃外在他物对自身发展的约束,使自身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实现自身从自发形态向自为形态转变,从而奠定自身的主体地位。其次,人的主体性的彰显依凭生产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借助活动形式能动地作用于外在他物,内化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依据自身的价值欲求和他物的内在尺度,创造出外在自然界和社会并不会自然产生又适宜人自身存在和发展之物,使其主体性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得以彰显。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改造,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2]因而“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

3.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1)能动性——主体的首要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也是能动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能动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尽管受制于外在他物的约束,但人并非仅表现为消极和受动,更多则表现为反作用于外在他物的能动和自为,因为人不像动植物一样是被动的适应外在环境,当外在环境不适应动植物生存时,动植物表现为消亡和逃避,而人则相反,人依凭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外在自然界和社会,探究和内化外在自然界和外在社会的内在规律,基于此借助实践活动将不适宜生存的外在环境改造为适合人类存在和发展之空间。正如其所言“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

(2)自主性——主体的核心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实践主体,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自身的自主性即目的性。首先精神蓝图的构架。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具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能够借助意识对自身和外在他物加以分析和评判,不仅可以认识到自身的需求及其满足程度,也可以认识到他物与自身的区别及对满足自身需求的价值,从而在精神领域中判定自身需求及实现之路径,构架精神的活动蓝图。其次精神蓝图与实现路径从冲突到协调。人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活动前构架的精神蓝图付诸于现实,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精神蓝图与实现路径之间产生了冲突,使人不得不依据对外在他物的更全面的认识和判断,修改自身的精神蓝图,使之与实现路径协调。最后精神蓝图从可能演化为现实。人在反复的实践与认识之中,使主观合符客观,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使精神蓝图从可能演化为了现实。总言之,人以自身需求为切入点,依据自身对外在他物价值判读,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终极目标,借助实践活动改造外在他物,使外在他物的演变过程和形态符合人的目的。

(3)创造性——主体的最高内涵。

马克思认为创造性是主体内涵中最高形式表现。首先是人具有创造性,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可以改变外在他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更是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和社会中目前并不存在之物,人凭借生产实践活动,内化外在他物的内在尺度,以自身的欲求为切入点,创造出别具一格且符合自身需求的他物。其次,创造性是主体内涵的最高体现。马克思不仅论证了人具有创造性,也论证了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能动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基石,自主性是带有目的性的能动性,是人能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内涵,而创造性则是带有创新性的自主性活动,它有别于其他自主活动,它的主旨毋宁说是改变了外在他物的存在形式和形态,不如说是以新的形式和内涵满足主体的欲求。简言之,能动性和自主性是创造性的基石,创造性是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最高表现。

二 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必要性与现实境遇

1.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知识的传播与吸收过程是教育者将其思想外化为语言和受教育者将其思想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的统一。教学效果的优劣,并非以教育者传播的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以受教育者吸收和内化并作为其行为准则的程度为标准。因此教学过程教育者应起到理论的“疏导”作用,而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者所“疏导”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念,自主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自主地将理念和准则运用到实践去检验其准确性和实用性,积极探讨既适合自身又适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从浅层次来看有利于完成教学目的,从深层次来看能够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完善教学的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则是形成一条适合受教育者自身教育的特殊道路,最终达到教育者不教育、受教育者自己教育的目的。

2.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现实境遇。

(1)教育者权威地位遮掩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伦理之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在此模式之中教育者极少给予受教育者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话语权,当两者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出现异同时,则以教育者的思维逻辑和方式为判别标准,而受教育者几乎完全是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姿态完成教育过程。即使受教育者步入高等教育,对教学过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但由于受教育者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伦理的影响,仍将教学过程的主体定位于教育者,教育者传授多少知识量,受教育者就接受或存储多少知识量,对不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则选择消极逃避,对教学内容的评析、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受教育者知识的构成及其理论水平高低的评判的权利全都抛给了教育者,而自身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之中表现为缺失,从而使受教育者沦为了教学过程中受动的、自发的客体。

(2)急功近利式的价值审视腐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功利型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是以能为自身带来多少现实利益为标准,大多数功利型受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能为其获得完成学业所需学分,除此之外别无他益,更有甚者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无聊之谈。通过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的价值比较,功利型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就缺乏兴趣或产生反感情绪,而为应付考试,所谓的学习就演变为了强迫型的学习,甚至将其视为学校外加于自身的律条。正如张彦所言“受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他律,而不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和自主的发展,发乎于内的动机丧失,就会显得动力不足,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失去学习的兴趣”。功利型受教育者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近利式的价值判断,丧失了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教育者传播的教学内容或抵触接受教学内容,甚至选择缺课来逃避。从而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属性。

(3)僵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冻结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作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倡导将社会发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不断从社会实践中挖掘新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倡导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鼓励教育者因时因地引导受教育者能动、自主的学习,鼓励受教育者主动积极探求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但从教学实情看,诸多理论皆流于文本,付诸教学过程的寥寥无几。从教学内容来看,其与社会发展和需要仍存较大差距,教材内容除了添加少数新理论成果之外,其他仍然还是陈旧的教学素材和资料,甚至部分连例子也没有改动,根本达不到吸引、激励和启发的作用。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方法仍延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方法,理论讲授仍占绝大部分,即使添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由于不够重视和缺乏方法,其效果也不佳,使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缺少平台,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性被冻结。

三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1.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受教育者从自发到自为的转变首要环节是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依据马克思的主体理论可以得出,受教育者不是受动的消极的客体,而是自为的能动的主体,而使其从受动客体转化为自为主体不仅是受教育者对自身角色的认识的逆转也是教育者看待受教育者角色的根本性颠覆。首要是受教育者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同。受教育者应摒弃自身在传统教学模式和伦理思想中仅为客体的偏狭观念,认清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既作为纳知的客体也作为批判、选择、消化和吸收的主体的双面角色,应以携带价值判断和需求的主体的视角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依据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图式选择、批判和吸收教育者传授的知识,评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动及时向教育者反馈教学信息,协助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学习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其次,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认同。教育者应扬弃传统的教学主体论,除去教育者强权对受教育者的外在束缚,重新定位受教育者的角色,树立受教育者为主体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赋予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讨论和评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适合受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教学目的。

2.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人的意识和目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人对行为的态度决定其在行为中的主客体地位。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能不能都得到肯定、支持和尊重对于教学的实施、教学环节的衔接甚至教学成败都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引导者应立足实际,着眼于学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启发和激励受教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受教育者不应把教育看成是完成学业的工具,或是外界施加的律条,而应当转变态度,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正如王礼湛先生所言:“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心里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里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受教育者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提高其理论水平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途径,促使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积极与教育者实施双向互动,提高自我的教育能力。

其次,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形式,是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最终归宿。发挥创造性的同时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育者应该尊重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不要一味的否定或抹杀,应该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创新思路,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活力,大力支持其创新活动,尊重受教育者的创新成果,使受教育者发挥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改变自己的传统地位。

3.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给予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平台。

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受教育者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平台。

首先,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对于高素质者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评析教学方法和内化教学知识,能够协调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的目标。但从目前来看受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理论水平还是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教学的内容的理解还比较吃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尤甚。能力差者根本无法吃透课本,而对于内化教学内容更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受教育者转变学习方法,不单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还应当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获取知识,应当重视家庭、社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了解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时时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积累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受教育者在课堂和社会中学到的社会规范和理论,如果不运用于实践,那么这个真理就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幻象、空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得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善于在生活中、社会中发现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同时弥补真理在社会发展中的缺陷。这就要求受教育者主动投入到社会实践的洪流中,不怕困难,打破常规,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达到“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激发主体作用的发挥。

最后,增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者在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受教育者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奖励其创新成果,实现教学相长。同时,积极关注在教学中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错误倾向,及时给以纠正,加以引导,避免错误的行为。受教育者也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评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内化教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反馈实践信息,促使教育者提高理论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学内容,最终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56,58,56,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On Marxist Subjectivity Theory and Subjective Role of the Educat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ang Mingwei

Marxist subjectivity theory,which takes the analysis of human being as it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as its path to realize,emphasizes human subject,human autonomy and creativity.But during a long time in China,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utilitarian value,the educated has lost their subjectivities in practice.It i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 educat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how to cultivate the subjectivity and what effective measures we should take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ubjective role of the educated.

Marxist subjectivity theory;subjective rol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educated

D641

A

1672-6758(2012)05-0023-3

蒋明伟,硕士,助教,百色学院政治与法律系教师,广西·百色。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邮政编码:533000

Class No.:D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能动性受教育者自主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