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核心价值在高校的传承

2012-08-15杨立蛟吴正龙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学儒家

杨立蛟,吴正龙

(1.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2.山东科技大学 学生处,山东 青岛 266510)

儒家核心价值是由孔子所创立并经发展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理念,而且在其后相当长时期内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信奉、居于主导地位、引领或影响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儒家核心价值的内涵学界有不同界定,但基本上是两种看法:一是郭齐勇教授为代表的认为其核心价值大体是以仁爱为中心开展的,包括忠、孝、诚、信、礼、义等基本元素的一组核心范畴[1];二是杜维明教授为代表的认为“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其他各种价值都是由仁扩展而来的单一核心范畴[2]。从高校传承的角度,笔者认为前者更具有践行价值。

一、儒家核心价值进高校:德育理念之优化

儒家核心价值在高校传播有一个质疑、热论、接受乃至推动的过程,理论认识上存在从对立、共存到水乳交融的过程。

(一)完善了高校德育理论体系

儒学核心价值在高校传承丰富了高校德育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德育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支撑。

首先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离不开儒家核心价值的理论给养。《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前行的精神动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表现出的舍我其谁的大无畏忠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在崇德辨惑的重点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 颜渊》)可以说对祖国的忠诚是民族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其次,儒家核心价值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民族文化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虽然产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从思维方式到理论渊源、从表达方式到文化背景都带有传统的特征,是儒家荣辱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3]耻荣文化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把耻感与修己安人结合起来。孔子提出“行己有耻”(《论语 公冶长》),孟子更是把羞恶之心列为人的“四端”之一。近人康有为则认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教之大端。”(《孟子微》卷六)“八荣八耻”是在儒家知耻为核心的荣辱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鉴了儒家的基本伦理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而创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之,儒家核心价值在高校传播能够更好帮助理解高校德育内容,同时使德育精神更富有坚实的历史内涵。日韩等东亚一些国家德育现代化的腾飞也都借助了本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而实现。

(二)深化了高校德育文化发展思路

高校是中国文化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建立富有文化厚度、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是高校发展的境界需求,儒家核心价值对此目标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与思路。儒学在中国古代长期扮演国家意识形态角色,各级官吏也往往利用儒家伦理对百姓进行教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衡量、行为习俗产生深远影响。近现代中国儒学早已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很多理念同现代民主正义的理念有些差异甚至冲突,但在文化塑造方面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4]文化儒学对于构建育人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仁孝礼信等基本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交往理念、处事方法、安身立命有初步的影响,对建立平安校园、幸福校园等将继续发挥潜在的文化影响。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核心理念对正确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方法创新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性与德育路径选择。李泽厚先生认为,人要从机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寻找人的感性自身,儒学能够提供一种参考系统,为创造一个温暖的后现代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即由某种乐观深情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开出和谐健康的社会稳定秩序。从而儒学在崭新的解释中再次获得生存力量和世界性的普泛意义[5]。这对于纠正当今学校重技能、轻情感教育、轻人格教育的倾向有深刻的启示。钟秉林教授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上提出,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时期,应总结挖掘儒学的普世价值。应该说,探讨儒家核心价值在高校的传承,正是注重挖掘儒学对高校教育的普世价值。

(三)体现了中华文化在高校传播中的自觉与自信

儒家核心价值在高校承不仅意味着儒学核心价值在高校充满活力,更深一层体现了中华文化在高校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我们在文化上的觉醒与对文化认识和发展的把握。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得以生存和发展,需要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觉,社会就会变得失去灵魂一样,在无序状态中盲目横冲直撞[6]。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最大程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文化魅力的表现。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对整个东亚地区文化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文化是高校文化教育理论应该增强的内容。但自近代以来,基以误判、利用、歪曲等原因,不断对儒家文化进行否定,影响了其在高校的传播力度。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高校应是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摇篮。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有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主体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和而不群,强调天下为公。”这充分显示了国家领导人认识到高校的文化传播力与对中国文化深刻的理解,同时充满文化自信并希望传播我们的中华文化。高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任,儒家核心价值在高校传承意味着人才培养的格局更大、视野更宽、底蕴更厚。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对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挖掘也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多创新。

二、儒家核心价值传承在高校:现实需求与期待

随着儒学的普及与传播,高校师生逐渐认识到儒学在对如何看待心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人生目标等诸多方面的文化高度,迫切渴望学习儒学来优化自己的人生。回顾中国漫长的思想史,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曾经像儒学这样大起大落而又长盛不衰的了。

(一)高校建立仁爱和谐的氛围需要从儒学核心价值汲取营养

建立和谐而幸福的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的期盼与追求。高校的人际环境总体上是和谐的、简洁的,但在学校规模快速扩展中积累了诸多矛盾。

首先表现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如影响教师关系的职称晋升、资源分配、学生指导等问题。有些矛盾有时有所激化,迫切需要我们从仁爱出发,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维去调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甚至家庭关系。

其次师生关系也面临危机与矛盾,特别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利益矛盾突出。教师把学生当做打工仔,为其项目打拼,导致学生心存不满。学生选择导师也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不以导师学术、人品优先,而以导师职务高低优先,希望借助导师关系找个好工作,师生之间缺乏关爱与尊重。正是由于只想着自身的名利、金钱、地位,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才导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等观念和行为的泛滥[7]。

再次表现为大学生之间需要仁爱的精神。有些同学因为感情、学业、疾病等挫折,在校期间做出极端的事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做事情仅仅考虑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对父母、亲人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如何孝敬父母、报效祖国,为关心其成长的社会做出贡献。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典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它们切实尊重具体个体的完整的本真的生命状态——具有多重需求的整体生命本身[8]。

我们的高校教育应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平凡应对生活。我们的高校办学方针指出德育为先,但实际操作中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高校道德高地建设,缺乏高校道德引领意识。当前社会“伦理底线”不断下沉,不断被突破,有时连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没有了[9]。更是迫切需要儒家美德伦理在高校价值回归,实现高校育人本质。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需要儒学核心价值指导

礼仪修养对大学生文明待人、提升学养境界具有现实指导。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美称,谦敬礼让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传统人才观中文明礼仪是其基本要素构成。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荀子更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在个人道德方面,大学生总体有比较高的修养,但不懂礼节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不知如何尊重同学而导致关系紧张,打架被处分的现象屡见不鲜;不懂得基本礼节,不会与老师有效沟通,很多活动缺乏老师的支持帮助;不懂谦敬,工作后不会协调与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展和职位晋升。我们应从儒家文化汲取营养,儒家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 冠义》)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志,是区分人格高下的标准,更是获得尊重与否的关键。大学是大学生全面提高自己、走向社会的前奏,礼仪与礼节必须学习,才是全面发展的英才。在社会公德方面,大学生在文明礼貌方面亟待改善,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身形象,不能保持环境卫生。少数同学在恋爱时不能够文明相亲相爱,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礼记 经解》)在家庭美德方面,曾子提出:“君子之孝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大戴礼记 曾子立孝》)而不少学生相互攀比,花钱大手大脚。平时不与父母问好,联系便是索资。这怎能令父母安心,对父母尽礼?

总之,儒家核心“礼”之所以长时期由人们所遵循,并且将继续发扬下去,它反映了人们希望得到尊重的内心需求,不是强加于身的。当然也不是生来就会的,它是需要社会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三)大学生社会理想树立求助于儒家核心价值

大学生不仅意味着光荣的称号、美好的前景,更意味着承担造福社会、开创未来的责任。儒家核心人生价值追求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认为知识分子应有高远的志向。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社会抱负而努力进取,但大学学习风气不尽如人意也是一个事实,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不断蔓延。需要传承儒家核心价值的优良传统,激发部分学生为自己负责、为父母分心、为社会尽力的责任意识。经过四年大学学习离校前夕,学生管理部门高度紧张、防毕业生如防贼,“严阵以待、彻夜值班”,以防学生闹事、打砸损毁校舍。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悲哀,根本没有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达到完善的境界。相反,一部分同学受社会颓废思想影响,过于关注个人眼前私利,忘却远大抱负。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一三)做人要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更好地忠于国家、服务社会。现在个别学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自身利益看似“无用”的课程动辄逃课、厌课。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 滕文公下》)其本质上是从社会功利出发,追求对社会的担当意识。总之,儒家倡导关注国家民瘼,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忠于国家、忠于社会的境界与品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

三、儒家核心价值进高校:具体措施与路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一)高等院校筹建儒学与国学研究基地

为更好地传承与研究儒家精华,一些综合性院校和知名院校相继建立了国学院,有些高校则专门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为深层次研究儒学创建了平台。成立专门研究儒学的机构和院校有:曲阜师范大学设有孔子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从1959年便成了孔子研究室,具有较早的研究起点。由于此校坐落于孔子的家乡曲阜,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出现了以骆承烈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学者和丰硕的研究成果;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属于中国人民大学专设科研机构,其宗旨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孔子思想精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建设人类美好未来;2010年,山东大学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行政上隶属山东大学,主要研究儒学原理与方法、儒学文献、儒学应用与传播,创办《儒林》丛刊编辑部、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共同推动儒学研究、普及与传播。一些院校陆续成立了以儒学研究为核心的国学院,如北京大学1993年成立国学研究院,开展“国学活动日”。而后2010年成立儒学研究院,更加细化儒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复旦学院,其中开设众多国学课程:如《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课程,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根本上培养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另外清华大学2009年第二次成立国学研究院,力图重塑清华国学院的辉煌。武汉大学在2001年国内率先创办国学本科实验班,后开始招收国学方向研究生,成为完整体系的国学研究院。山西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综合性院校也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这样就形成了儒学与国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儒家经典著作课程开设与普及

开设儒家文化的经典课程是一般地方高校或者工科院校普遍的做法。此类学校由于自身的定位或者师资的限制,普遍采取开设儒家文化选修课程的做法,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传统文化素质。具体做法是每个老师根据自己对儒学的关注重点、熟悉程度、学生需求等开设《论语》导读、《孟子》入门、《周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等儒家思想的课程。有些教师也开设了与儒学思想相近或相关的课程,如《儒释道基础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传统元典与个人文化修养》等课程。这些选修课程也往往受同学们的欢迎与喜爱,但由于能够开设此类课程的专业教师了了数人,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山东大学根据自己良好的师资和大学应是道德高地的教育理念,从2011年起《论语》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最后,儒家核心价值传承渗透于各专业课程。大学很多学科专门史均包涵了儒学核心价值的精髓,不仅有传统的文史哲课程,更是管理学、法学、医学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了儒家思想的认识,都离不开儒家核心价值对该学科的影响。如高校普遍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吸收了仁、义、礼、智、信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在提高道德境界的方法方面借鉴了儒家的内省、慎独的方法。《黄帝内经》引用了一句古言说明医学的儒家伦理作用,即“为人子而不读医术,犹为不孝也。”[10]

(三)开展儒学交流及创建儒学社团组织

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儒学交流活动,也创建了多种儒学社团。高校开展儒学研讨与学术交流非常普遍。广州外贸职业学院与盐城师范学院承办了国际儒联的研究与普及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连续多年举办儒学高等会议;山东大学也举办多次儒学研究会。高校举办儒学讲座或者传统文化讲座也是经常的儒学核心价值普及活动。从学校层面讲,为丰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高校都会定期邀请相关专家面向师生作相关的交流与普及。另外可以欣喜地看到,由于学校领导在较高职业学习、职业交往中对儒家文化的作用认识全面、视野开阔,在对学校干部进行培训时,增加了儒家文化的培训内容,把“四书”等儒家经典作为培训的重要模块。增设儒家内容得到广大干部的肯定与喜爱,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强了和谐管理效果。从大学生层面来说,大学生自发成立了国学社或者定期举办国学论坛,积极学习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国学社团邀请教师主题演讲,社团成员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学院团委与学生社团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月,通过读书、画展、戏剧等多种吸引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汲取儒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高校普遍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宣讲礼仪常识、展示文明风采,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并进一步走基层、进社区,传播文明新风、弘扬礼仪文化,充分体现了儒学核心价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拓宽儒学的传播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高校也成立相关国学网站。如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时代文化传播股份公司合办的国学网具有内容丰富、栏目齐全、读者活跃的特点。

[1]郭齐勇.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J].孔子研究,2000(4):17.

[2]刘大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7.

[3]冯芸.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超越 [J].船山学刊,2010(3):210-213.

[4]林语堂 .孔子的智慧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5]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 [J].华文文学,2010(5):14.

[6]李庆本.2002年香港“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纪要 [J].炎黄春秋,2002:10.

[7]郝志东.大学不“大”皆因价值观出了问题 [N].南方周末2011-3-24(6).

[8]刘力红.弘扬儒家文化精髓 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 [J].理论界,2008(10):168.

[9]万俊人.美德伦理如何复兴?[J].求是学刊,2011(1):45.

[10]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6.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