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2012-08-15吴红叶
吴红叶
(闽江学院音乐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试论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吴红叶
(闽江学院音乐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凭借其特有的属性与功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民间舞蹈作为文化信息的内容之一得以广泛传播,民间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大众传媒语境下悄然转变。如何认清大众传媒语境下民间舞蹈传承的困境与优势,进而推动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播学界和民间文化学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大众传媒;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一、民间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是一种根植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共同传承的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群众艺术,民间舞蹈有着传统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中,“自然”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自然”传承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参与民间舞蹈活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民间舞蹈的传承。除了民众的“自然”传承,舞蹈教育是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另一重要途径。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盛捷等前辈将民间舞蹈第一次纳入了专业舞蹈教育的殿堂。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中国民间舞系。通过数十年民间舞蹈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汉、藏、蒙傣等民间舞蹈相继得到广泛的普及与推广。同时,系统规范的民间舞蹈教育也已渗透到许多地区中高等的艺术教育体系当中。这种一脉相承的舞蹈教学模式,为我国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培养了新生力量。
二、大众传媒语境下民间舞蹈传承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使舞蹈的记录方法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民间舞蹈是一种即时的动态艺术,即兴性与适应性是它的本质特征。以文字、图像、雕刻与舞谱的记录方式较为刻板,并不能将民间舞蹈活动生动具象地记录下来。依靠这些文字、图像,世人对民间舞蹈的模仿、学习与研究都不得不带上一些想象与主观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民间舞蹈传承的局限。
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传统的舞蹈记录方式带来了方向性变革。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它将舞蹈这一视觉艺术以影像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与保存。这种以音频和影像为载体的存储技术替代了传统的记录方法,使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2.大众传媒的媒介特性使民间舞蹈进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关注
一方面,媒体信息的无孔不入,使得传统民间舞蹈逐渐纳入公众视野。近年来,媒体的关注与炒作,使“原生态”民族文化受到追捧。媒体为公众营造了一个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的积极氛围,使公众开始关注这个原本生疏与边缘的文化领域。这对民间舞蹈的推广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凭借其媒介特性,适时担负起了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媒介宣传报道、评论、以及舆论监督等手段,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意义引起了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关注,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舞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间舞蹈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大众传媒语境下民间舞蹈传承的困境
1.大众传媒在民间舞蹈传播过程中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间舞蹈原有的文化品质
源于经济利益的制约和驱动,大众传媒在传播议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当下的大众媒体大多实行自收自支的市场运作机制。发行量、收视(听)率等传播效果的恒定已有极为精确的量化指标,而这些与经济利益密切挂钩的指标直接关乎媒体的生存。于是,原本没有太高经济价值的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播议程设置的系统中自然归于点缀或边缘的位置,传播目标开始出现偏移。虽然较之以往似乎对于民间舞蹈传播的力度有所加强,传播形式和手段也更趋多元,但是这种传播已不再是一种单纯文化艺术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作。功利性传播的直接后果是:当人们通过大众传媒看到民间舞蹈文化的各类信息,对这个貌似浅显实则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与浅尝辄止的体验,而不是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进行体味与欣赏。一旦这种由政府倡导、大众传媒推动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当下民间文化传播规律,则会在极大程度上意味着一部分民间舞蹈文化将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某种“引子”而被传播,即其文化品质将逐步被淡化,最终甚至为经济利益所遮蔽,也将与原本希冀借助大众传媒传承与发扬文化传统的美好愿望渐行渐远。同时,另一部分与经济发展没有切实关联的民间舞蹈则被大众传媒或者置于传播议程设置的边缘,或者根本不予观照,将其淡出大众传媒的视线。
2.大众传媒语境下,民间舞蹈创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性,为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大众传媒语境下,艺术创作趋于市场化、消费化、快餐化。传统的民间舞蹈创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受到挑战,舞蹈作为精英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了有力冲击。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大众趣味,不再殚精竭虑地进行民间舞蹈本体艺术创作,而开始在舞蹈审美的视觉效果上下功夫,将原先质朴的民间舞蹈配以绚丽花哨的舞台灯光、奢华艳丽的服饰。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有的民间舞蹈创作为了迎合观众时尚猎奇心理,开始无视民间舞蹈的本体特征,混淆民间舞蹈的地域风格。这些创作者被利益所驱动,只关心舞蹈的感观效果,最终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四、大众传媒语境下民间舞蹈传承的产业化出路
1.利用大众传媒的媒介手段,打造民间文化的品牌效应
创立一个新的文化品牌,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代表性符号,同时把握对象的文化个性,根据原有文化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而民间舞蹈文化品牌应该突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并用“原生态”的民间歌舞把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形态借媒体传播,给观众带来新奇和震撼,以此印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与意义。
其后,利用媒介对品牌进行推广。一般情况下,大众传媒的推广包含了两种形式:一是充分“造势”,二是“多样化传播”。正是在这样的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化品牌得以渗透到受众的视野当中,并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民间舞蹈文化品牌代表着文化企业乃至民族的形象,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将成为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2.利用大众传媒的包容性与电子媒介的先进性,在民间舞蹈创作上合理创新
在新时代的民间舞蹈创作中,仅仅把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从田间地头搬到城市舞台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代技术发达的电子手段,能使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成为可能。新时期的民间舞蹈创作,除了在舞蹈动作的本体上下功夫,也应该充分调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以及多媒体的舞台设备,在舞台上尽可能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使观众在舞蹈中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满足人们对原生态文化与风土人情的体验与好奇。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包容性使得外来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在世界一体化趋势面前,我国的民间舞蹈创作应该坚持和强调本民族文化特异性和差别性,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同时,确立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外来文化的民族化,从而创作出真正国际化的舞蹈精品。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燕.大众传媒语境下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
[3]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作刍议[J].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3(5).
[4]赵丽敏.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
J792
A
1008-178X(2012)08-0200-02
2012-05-17
吴红叶(1979-),女,福建仙游人,闽江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