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思考
2012-08-15杨双双
杨双双
(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思考
杨双双
(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大学语文已经被国家教委列为非汉语言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然而在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尚未很好地体现出这一课程的设置目的。本文从课程目的入手,结合教育现状,提出了关于改革具体措施的思考。
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覆盖方方面面知识的学问。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除了能够理解语文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能够学习到各种类型的文章所蕴藏的各种类型的知识,甚至在语文学习中还能够体会中国文化、道德思想和人文底蕴。这是因为语文的本质是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学问,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记录和传承,这就决定了语文天然的重要地位。
在过去,是否在大学教育中为非中文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专家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语文被定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除了再次强调“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外,更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1]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专业和其余非文科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这说明了在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然而,理论上的认识并不等于已经转化为课程建设等教学实践,当下的课程设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课程归属不明。大学语文究竟归属于哪一个具体的学科,在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制定和划分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中,都无法找到位置,而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甚至连属于哪一个院系都颇显随意性,更何况是申报课题和开展学术研究。
二是缺乏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学语文找不到学科归属,自然得不到关注和重视,导致了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学校只能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来应付局面,而这些教师同样一抓住机会就跳离这个岗位。教学人员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缺乏,使得该课程的教师队伍始终处于缺乏经验和素质的状况。
三是课时少。高等教育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现实,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不断改革,外语和计算机等不少课程都成为公共必修课,政治和法律也成为国家教委规定的必修课,这导致了不管是什么专业,公共必修课的数量都不断增加,势必只能压缩课时,但从大学语文本身的特点来看,至少应开满一学期并保证每周3~4课时,即总体上50~70课时,而不少学校只保留了30~40课时。
四是教学体系不科学。教学队伍不稳定,就无法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少学校仍然采用中学式的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而这种传统模式正是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考评方式和职称晋升等方面考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否则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首先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课程设置的目的。这其中最重要又容易产生分歧的就是如何处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是指对母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以此为基础的基本能力,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运用。把语文作为工具,指熟练地运用中文母语,阅读并理解文章以及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如果一个人连别人写的文章也无法读懂,或者自己写的文章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那么他就丧失了与他人书面交流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他又如何能够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呢?
那么,是不是有了工具性就足够了呢?也不尽然。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单纯地偏重工具性,那么大学语文学习就将成为一门枯燥的课程。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仅仅以理解和表达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就无法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兴趣引导,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研读优秀作品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阅读和鉴赏能力,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一直提倡“教书育人”和“要做学问先做人”,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正是要通过语文学习,了解课文中蕴藏的中国文化、道德思想和人文内涵,以此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和提升其人文修养。
我们再看教材的编写。首先,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有别于文化史课程。毋庸讳言,语文教材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学习是结合语言、文字和具体的作品进行的。客观地说,大学语文课程能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文化并增加其民族自豪感,却无法使其系统而完整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知识。硬要使大学语文承担这个任务,就会使大学语文偏离原有目的,两手都想抓,两手都不硬。其次,大学语文的教材还必须与写作课有所区分。大学语文自然应当讲授写作方法,但应结合具体作品,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必像写作课一样归纳出格式和模式。一方面,作为公共必修课程,面对的学生专业和层次千差万别,所需学习的文体和应用文体五花八门,根本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几种通用文体。另一方面,如果熟悉了一定数量的范文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语文基础,在面对自己需要的新的文体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最后再来看教学方法。一是以文学作品鉴赏为中心。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中深厚的文化内涵都以一定的文学形象为载体,只有通过鉴赏才能挖掘作品的人文内容。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归纳与总结,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是进行文学赏析的基础与前提。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是不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因此要有效地利用教学渗透一些文学理论知识,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二是通过“以点带面”与兴趣激发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人文知识的积累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阅读,而教学课时却有限。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点带面”和兴趣激发,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求和欲望,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
[1]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Z].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
[2]张玉能,张弓.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
G642.0
A
1008-178X(2012)08-0139-02
2012-05-21
杨双双(1974-),女,黑龙江七台河人,七台河职业学院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