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的哲理思考

2012-08-15牛晓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奥兰多两性伍尔夫

牛晓丽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的哲理思考

牛晓丽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奇幻小说《奥兰多》是一部有趣的颇具夸张色彩的“假期书”,同时也是一部极富哲理的作品。《奥兰多》在表面的荒诞之下,蕴含作家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探讨,对“真实”、“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个体“人”的身份追寻,将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伍尔夫;奥兰多;哲理思考

一、对“两性”的思考

奥兰多是贯穿全文的主人公,从伊丽莎白时代的青年贵族,到詹姆斯国王宫廷里的重臣,再到查理一世时代出使君斯坦丁堡的大使,一直到1928年伍尔夫写作的现实社会。在这期间,他经历了男女两性的性别转换,从一个英俊少年变成了美貌少妇,最后成为创作出多部作品、出版过长篇诗歌的女作家。伍尔夫在叙述奥兰多400多年的生活经历时,始终聚焦于性别身份的形成与男女两性的相融过程。

奥兰多变为女性之后,起初混迹于吉普赛部落,并未觉察此刻的女性身份对她有何影响。因为在那里,“吉普塞女人,除了一两个重要的特例外,与吉普塞男子别无二致。”①而当她坐在驶往英国的“痴情女郎”号甲板上时,她才“大吃一惊,意识到自己所处地位的得失,而这一惊绝对出乎她的意料。”从此,她的性别意识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很快就感到作为女性要学会屈服,得尊重另一个性别的意见,甚至要给自己套上枷锁:“因为女人并非天生顺从、贞洁,浑身散发着香气、衣着优雅。她们只能通过最单调乏味的磨练,才能获得这些魅力,而没有魅力,她们就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她对男性强权社会的认识随着女性体验的增多而日益深入。

随后,头脑中的两性气质轮番交锋,男女两性的意识在她身上共同发挥作用。“正因为她身上的这种男女两性的混合,一时为男,一时为女,她的行为举止才往往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时而扮成贵族公子哥的模样,时而又随兴穿上了石榴裙。“她的性别变化之频繁,是那些只穿一类服装的人无法想象的。毫无疑问,她用这种办法获得了双重收获。”这种享受与体验让她进一步明白两性的同与异。她“生活的乐趣增加了,生活的阅历扩大了。”虽然,最终奥兰多是以女性的身份登上了艺术的巅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某一性别的贬低或提高,而恰恰是两性合作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体现。这两种性别身份,没有孰优孰劣,而是对立统一于一个人的身上,达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

伍尔夫通过描绘奥兰多双性同体的生活,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状态,揭示了两性互取其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至此,伍尔夫打破了传统价值观中男性中心论的二元对立,抹平了男性与女性间的鸿沟,消除了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价值观念。

二、对“死亡”的思考

作者在作品中不仅反映了自己在两性方面的观点,同时也把自己对生活、死亡、时间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融入其中。他始终在探索生存的本质,最终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完结困扰她一生的问题。作品作为作家孕育出的生命,它身上或多或少镌刻着作家的影子。奥兰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发出了对“死亡”的感慨。

青年时期的奥兰多认为“死是万物之归宿”,对他来说,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才能寻找到人生的真实。伍尔夫安排奥兰多在孤独中冥想“死亡”来探寻生命的本质。“她此时陷入孤寂的心境,……只渴望去独自迎接死亡,因为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之后,奥兰多在自我思索中,断断续续地完成了他的诗作《大橡树》,直至大作完成,作为他对人生思考的回应。

真正的作家从事创作,不求名利,只为探究人生的终极意义。对于伍尔夫来说,写作是她唯一与疾病和死亡抗争的方式,而这也未能阻挡她走向死亡。她对“死亡”的思索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作了最后的诠释:“哦,我将一头砸向你——不可征服、不可撼动的死亡!”《奥兰多》一文中不断出现主人公对“死亡”的感受与思索,正是作家借主人公之口来表述对这一问题的哲理思考。可以说,伍尔夫的生活和艺术是交融共处的,她的艺术即是她的生活,而她的一生也注定过一种精神的、艺术的生活。

三、对“自我身份”的思考

《奥兰多》一文探究了人类个性的秘密,提出了关于身份和自我确定的问题。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是固定的、永恒的,还是流动的、多变的?一个人的身份是取决于其性别,还是地点或时间?伍尔夫在《奥兰多》中不断进行着思索。主人公奥兰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调节自我、变换身份,以期达到“真我”的实现。

在文中,伍尔夫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追寻和探索着“真实”与“自我”。

“萦回梦绕!我还是孩童时即如此。野鹅飞过。野鹅从窗前飞过,飞向大海。我跳起来,伸出胳膊想抓住它。但野鹅飞得太快。我看到过它,在这里——那里——那里——英格兰、波斯、意大利。它总是飞得很快,飞向大海,而我,总在它身后撒出网一般的文字,它们皱缩成一团,就像收回的网,我在码头上看到过的,网中只有水草;有时,网底有一英寸的银子——六个字。但从来没有捕到珊瑚丛中的那条大鱼。”

“珊瑚丛中的那条大鱼”是伍尔夫一生所追求的。她不停地探索、实践,却始终无法捕捉到她生命中令她魂牵梦绕的“那条大鱼”。

她笔下的奥兰多如她自己一样,充满了对阅读和写作的爱。从小迷恋大自然和文学的奥兰多把内心的情感付诸笔墨。成为女性后的她更是“对笔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奥兰多执着于儿时的爱好,追寻着“那条大鱼”,一路前行,不停地变换着自我,寻找那个“唯一的自我,真实的自我”。“一个人完全可能有上千个自我”,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是那个走在山坡上,喜欢思考和文字的少年?或是爱上萨莎的青年贵族?抑或是混迹于吉普赛部落中的女子?还是穿梭于社交界的优雅贵妇?所有这些自我都不相同,而哪个才是她想要的?她在苦苦思索。最终当她全身沉静下来,成为所谓唯一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时,“就好似添了一个衬托物,于是有了外表的浑圆和结实,于是由浅变深,由远变近,一切都似井中水,只能在深井四壁之内回旋。”这样的追寻结果让水一般的奥兰多有了外型,从而有了意义。也正由于此,奥兰多得以生存于这个世间,品尝成功的喜悦。伍尔夫在散文《街头漫步:伦敦冒险》里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在这里吗?还是在那里?或者真正的我既不是此也不是彼,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而是形式各异、捉摸不定的。使得只有当我们信马由缰让自我的愿望任意驰骋时,我们才是自己吗?”身份是不确定的,但它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束缚,要生存人并不能完全陷入无意识、不受控制的状态,她接着说:“环境强求一致;为方便起见,人必须是个整体”。沉淀下来的奥兰多成熟而富有韵味,这也许是伍尔夫理想状态的完美展示。

四、结语

在作品《奥兰多》中,伍尔夫用其独特的手法完成了对内在真实和死亡的探索,以及对两性的思索和身份的追寻,在表面的荒诞之下蕴含了对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在瓦解传统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艺术的真实表述,在趣味与哲理的融合中开辟了新的空间,让作品焕发出奇光异彩。

[注 释]

①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奥兰多》 (林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不再特别注明。

[1]甄艳华.伍尔夫的小说理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日记选[M].戴红珍,宋炳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3]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4]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吕洪灵.《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I561.074

A

1008-178X(2012)08-0097-02

2012-05-29

牛晓丽(1977-),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助教,硕士,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猜你喜欢

奥兰多两性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阅读《奥兰多传》——对人、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与伍尔夫相遇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云中漫步者
美奥兰多市全球寻找“微笑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