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水平的探索
2012-08-15湖北省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
■湖北省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
提高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水平的探索
■湖北省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
湖北省京山县是省委、省政府2005年7月确定的第一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县。六年来,该县努力适应新形势对公开工作的新要求,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质效,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县6年共公开各类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14051条,9600余万字;累计公开各类专项资金430项,资金总额34.6亿元,涉及806.07万人(次);累计公开部门预算单位298个,资金总额8.24亿元;处理各类诉求418件,处理与回复率均达到100%。该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与好评。
一、瞄准热点难点,努力拓宽政务公开面
(一)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开面
该县把公开作为促进政策落实的“催化剂”,不仅按要求完成了省规定的各类专项资金的公开任务,而且按照群众要求,逐年扩大了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开范围,实现了政务公开与资金分配落实工作的双促进。2005年,湖北省要求公开专项资金17项,该县实际公开22项,多公开5项,多公开的内容包括扶贫助学专项资金、防汛应急整险资金、传染病疫区建设项目资金、省部级劳模困难补助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资金总额932万元。2006年省规定公开项目54项 (8项该县没有),该县实际公开70项,超范围公开24项,资金总额2947.7万元。六年来,该县超范围公开财政资金50项,资金总额5639.26万元。
(二)扩大部门预算单位的公开范围
部门预算一直是单位的机密财务,因数据比较敏感,公开难度比较大。该县一方面向单位做工作,宣传公开的必要性和好处;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使该县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湖北省要求公开10家一级单位的部门预算,该县公开了23家;2006年至2010年省要求公开20家,该县183家一、二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全部在政务公开网上公开,公开面达到了100%。2011年,该县要求各单位部门预算在本部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全部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实行链接。
(三)扩大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量
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政策,掌握信息,该县对财政与编制依申请应公开的信息作了明确规定,做到“三个必须”,即单位的人员、编制、职能必须公开,资金分配的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必须公开,单位的工作动态必须公开。为了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的更新率,便于群众查询,在网站首页上设立了主题页面,涵盖财政和编制部门26个类别的主要工作职能范围。在更新方式上也进行了改变,由开始的信息集中上传,改为只要有新的信息随时上传。规范了政务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实行各单位和股室按月向公开办报送相关政策信息,确保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发布。
二、严格操作规范,努力提高政务信息公开质量
(一)明确责任分工
每年年初,该县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以政府的文件,把全年应公开的机构人员编制和政策信息、财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和部门预算等内容,按照公开承办、各负其责的原则,逐项分解到县直各部门、财政局各股室和15个镇(区),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二)严把公开质量关
为了确保上网信息数据真实准确,该县制定了一整套对公开信息质量把关的操作规程。对人员编制信息,实行由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县财政局联合办公,统一核对;对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由相关部门从资金来源到去向,按分配级次进行严格核对。每年该县都组织信息管理员、录入技术员和部分监督员,对上网的信息开展评议和纠错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了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对口,资金总表、分配表和实际明细一致。做到了各项数据信息填写规范、完整,无缺漏。
(三)及时更新数据
实行月上网进度通报制。政务公开办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将已上网公开的和未公开的财政政务信息、财政专项资金的相关法规及资金分配情况,通过文件和局务会形式通报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财政各业务股室,督促其及时上报数据信息,确保了网上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四)注重信息反馈
建立网上信息登记制,确定专人每天收集登记网上各类意见;建立交办工作责任制,对群众上网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由相关部门10个工作日内在网上回复;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及时上报县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网站开通以来,共收集群众意见418条,全部通过网站、书面、电话给予了答复,回复率达到100%。
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政务公开影响力
(一)加强网站建设
一是注重网站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该县完善了《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管理制度》,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网上维护,定期组织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确保了网站的正常运行。二是对网页进行了改版与技术升级。按照省厅要求,对原网页进行了改版和功能升级,网站主页设计更加科学,主题更加突出,重点更加显目,特点更加鲜明,布局更加合理,查询更加方便。而且实现了与相关网站的链接,使其搜索功能更加强大。2010年,在全省组织的115个网站和技术保障评比中,该县获得一等奖。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流动查询宣传活动
每年该县都开展了以“宣传工作进村组,指导查询进万家”为主题的流动查询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结合送政策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县财政局领导、各镇(区)领导亲临活动现场指导,县公开办工作人员具体讲解政务公开网的功能、查询方法,提高了镇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六年来,全县开展流动查询活动248次,全县15个镇(区),238个村,2.5万人次参加了查询。
(三)加强查询点建设
一是设立查询点。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设立查询点58个,与2005年14个相比,增加了44个。而且查询点设立的范围不断扩大,布局更加便民科学,由原来的城区查询点延伸到了广大的农村、社区和学校。二是加大硬件投入。到目前为止,已为查询点配备、更新电脑60台(套),为查询点解决建设资金90万元,确保了查询工作必要的硬件设备和必需的经费。三是强化业务指导。通过每年一度对查询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查询工作进行明察暗访、指导以及定期通报,提高了查询点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一)从工作制度上予以保障
近年来,该县以《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暂行办法》为依据,本着规范、简洁、实用的原则,多次修订和完善了财政与编制信息及时公开制度、公开审查制度、意见反馈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等配套管理办法,明确了审核各种信息的具体标准,规范了信息报送工作流程和网上咨询、投诉及建议的处理程序,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障了公开工作的连续性、时效性和程序性。
(二)从组织机构上予以保障
近几年来,虽然县委、县政府和各单位领导多次变动,但该县均及时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及时调换,坚持做到了领导机构健全,公开工作有专人抓、有专人管、有社会监督员监督。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保持机构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在县直部门和乡镇确定了26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做好本单位政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全县还聘请了38名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监督员,从组织体系上确保了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在工作机制上予以保障
一方面,加强督办检查。每年都要多次召开督办会,督促各责任单位及时收集上报所需公开的信息、数据,不定期对全县查询点建设情况、网上诉求处理回复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另一方面,对上网信息质量组织专班进行评议,把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到各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对公开成效突出的单位和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对敷衍了事、不真公开、不全公开和不常公开的单位主要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形成了全县各单位重视公开工作、支持公开工作、理解公开工作的良好氛围。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