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思考
2012-08-15荣慧
荣 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思考
荣 慧
我们习惯用 “生命线”来形容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面对世情、国情的复杂变化,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现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提高对策三方面来阐述,有助于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者,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现状
心理素质是一种调控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协调机能和处理个体期望与个体能力内部冲突的平衡机能。[1]它体现在人的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情感生活、社会适应、自我完善等,并通过这些来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渗透国内,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问题凸现出来。首先,在面对绩校考核、评职称等问题时,教育者会表现出抑郁、对教学的态度不如从前、以功利主义为主、焦虑不安的情绪。其次,受教育者身上问题的出现,导致教育效果显得滞后,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平衡,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厌烦心理,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渐渐降低。再次,受社会各种观念、各种思潮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自我认识出现偏差,过高评价自己,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角色认识错位,从而不利于教育者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曾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受教育者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下一代。为此,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现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形式。普遍性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因素、人格因素、社会适应行为因素等;特殊性的心理素质是对于不同的人群,有其独特的内涵,如学生、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素质,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还取决于他在特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优秀的教育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定教育目的,选择克服困难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心理素质。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自信性、自制性等,它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变化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迅速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敢于正视现实,淡化功利,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要与时俱进,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端正自己的态度,以顽强的意志克服教育教学中的困难。
(二)广泛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对于提高个人能力、充实生活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包括建立对本学科专业的兴趣,不断激发自己对职业的热爱,扬长避短,树立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提高对育人的兴趣,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完善对某些课外知识的兴趣,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以及融洽师生关系。
(三)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2]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智力测验“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和期望,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促进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教育工作者的情感对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的感染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稳定的情绪、宽容的心理、完善的个性、较好的情感控制力,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形象使自己拥有丰富、理性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建立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受教育者的热爱。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
(四)必备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拥有的能力和运用的技能,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分析判断力和表达能力;独立处理问题与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好的记忆能力和积极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及心理角色转换能力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者应当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使自己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能力培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五)正确处理 “三个”相结合
首先,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相结合。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精神生活的满足需要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要加强自身的精神生活。其次,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自身的认识与尊重大大提高,但同时要认识到,没有社会提供的条件、机遇等,个人需要很难实现。再次,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相结合。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内在的知识与修养,同时还要重视外在的审美,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教育者只有正确处理好“三个”相结合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六)高尚的人格魅力
主要指教育工作者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的吸引力及影响力。人格魅力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自身优良的政治品格、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执著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的榜样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以达到感染、影响教育对象的目的。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提高,本文试着从社会、学校、教育者自身三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建立社会支持。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影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理念,使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上受到尊重,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是引导学校重视。在学校对教育工作者评优、晋职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使教育工作者承受了过重的压力。所以,学校的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减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压力,努力为教育工作者搭建成长平台,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对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训使教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学知识和调节技术。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心理问题,自觉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心理训练,增强心理教育能力,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遇到压力和问题时,注重自我调节,保持平衡、健康的心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社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关注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问题,创建一支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对于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1]胡江霞.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
[2]张志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433-434.
[3]《列宁全集》第二十集,255.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2)04-0010-02
荣慧/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