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2012-08-15杨贤传
杨贤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营销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匹配、工学结合、二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营销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本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实践教学存在组织难、实施难的问题,很多学院领导担心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人身风险,对组织校外实践活动顾虑重重,或是表面积极,真正实施起来积极性却不高。同时,学校的“官本位”现象比较严重,系部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也缺乏相应决策权;高职学生的纪律性较差且校外实践教学较为辛苦,而有些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补贴力度不够,致使教师会多安排一些理论课以尽量减少实践教学的环节和课时。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即使安排了岗位实习,也仅是一些参观之类的活动,合作的层次较浅。致使学生只懂理论而不懂具体的营销实践活动,从而使实践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实训基地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不足
1.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缺少在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指导下的经费投入机制,使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2.由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老套,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不能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缺乏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能力,经费来源单一。
(三)实训教学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除了把营销专业培养成特色优势专业外,还要积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因为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进入示范院校建设行列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打造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环境,“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尚未紧密结合。要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基地、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抓住政策机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就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对接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营销实训基地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实训基地形同虚设。基地管理制度的缺失及运行机制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低,并出现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一流但实际运行效果一般的现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相关专业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相互整合,例如,机电产品营销课程需要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资源,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机电产品营销工程师,但实际情况是实训基地分属各系管理和使用,各系之间又缺乏有效沟通,往往各自为政,致使现有的存量资源不能很好整合。有些院校甚至将同一个学科实训基地分属多个教学部门管理,导致重复购置设备等,造成资源浪费。一支具备良好科学管理素质的技术与管理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营销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办学理念并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营销实训基地的教学要从传统的课堂灌输向“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转变,构建并实施“产业+企业+专业”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营销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改变传统的浅层次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要深入开展从招生到就业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要深入下去,必须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学校要帮助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企业牺牲效率和利益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真正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价值链中,最终使校企合作发展成为校企一体。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一个学校或者几个学校与若干个企业组建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制定集团章程并规划集团的实施方案等,这样更有利于整合资源,充分调动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意识,用这种有效利益机制去激发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热情,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扩大实训基地规模,但在发展速度提升与规模扩大的同时,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依然很低。归根结底是高职教育没有很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营销实训基地要构建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应加强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科研与技术服务,农民工、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增强综合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三)创新建设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依靠外部资助很难维持实训基地的正常、持续运行,因此实训基地必须找到一种自我“谋生”的生存模式。服务社会就是一种可行的尝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经营性实训基地可以体现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帮企业培训员工,为下岗工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等,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此,很多院校都开设学生超市、实习酒店等
通过这些措施,锻炼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切实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这些措施都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具体实践,未能有效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创新建设模式,可依托高职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集中、教学设施齐备的优势与当地政府积极联系和沟通主动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服务平台,同其它专业一起建立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大力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所在地区现代产业的发展需要。实训中心应以公共性、公益性和先进性为功能定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周边地区。首先,适应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急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次,开展所在地高校毕业生的技能训练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不再是单纯的学院实训基地,而成为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产品,为当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既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又通过对外服务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地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首先要服务地方经济,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宗旨,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养人才更是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职院校差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区位优势,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培养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毕业生。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向地方产业看齐,围绕“地方特色”开展,与地方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考察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开展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改革办学模式;创建良好平台与机制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对接提供保证。
(五)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符合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很多专业实习基地具有交叉性和共享性,比如营销专业与电子商务、旅游、机电、计算机、医学等专业有很多关联性,市场营销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细分化,比如:医药营销、房地产营销、机电产品营销和保险营销等,这就对学生的行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院的实训基地应该由一个独立的部门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而不是把管理权分散到各个系部,各自为政。可以成立一个由各个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实训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整合学院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也可以增进营销专业教师对不同行业知识的了解。
总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项目,所以必须要创新建设的模式,要获得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自身必须要做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销实训基地建设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完善,必须得到学院领导的重视,真抓实干,理顺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才能把实训基地建设好。
[1] 胡善珍,迟红刚,陈海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 .商业时代,2012(3):30-32.
[2] 汤欣.促进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的对策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 袁新文.高校的服务功能与高职服务社会的能力[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4.
[4] 校企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与精细化管理建设方案[DB/OL] .http://www.doc88.com/p-482738206543.html.2010:27 -30.
[5] 杨贤传.创办“学生视家”摄影工作室的SWOT分析——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90-92.
[6] 严莹,俞金元.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