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的阻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2012-08-15马健美
马健美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一、引言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互为毗邻,有很好的地缘优势,两国近年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2001年为35.96亿美元,2004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36.04亿美元,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突破200亿、300亿和400亿美元大关。到201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555.8亿美元,中国超过阿联酋上升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并继续保持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中印构建FTA的阻碍因素
虽然中印两国经贸合作与发展颇具潜力,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印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层次仍较低,与两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不协调,两国需要更高层次的经贸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FTA)。若中印FTA建成,双方的开放度都会有所提高,并将给双方带来“贸易创造”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互利共赢。事实上,早在2005年,两国就对建立双边FTA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又在2007年,为两国建立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确定了具体框架,但至今仍未实现,主要是由于两国在构建FTA的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阻碍因素。
(一)两国出口市场重叠,出口商品相似度高,竞争激烈
中印两国的出口市场重叠性较强,都主要集中美国、欧盟15国、日本、东盟和韩国,这五个出口市场占中国2010年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1%、18.8%、9.5%、7.4%和4.6%;而占印度2010年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4%、20.5%、2.3%、10.2%和1.9%。至关重要的是,中印两国在这五大主要出口市场上的商品出口结构相似度又很高,出口相似度指数在2010年分别达到了95.48%、89.41%、60.56%、59.32%和 67.82%。另外,中印相似的要素禀赋及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两国在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都存在较大优势,特别是在农产品、钢铁制品、纺织品、服装和制药方面优势明显,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都较高。
中印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非常相似,而且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出口依赖程度都很深,势必会在出口市场上展开激烈的争夺,这也必将成为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直接障碍。
(二)两国的地区战略竞争问题
1.中印战略安全问题
鉴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以及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印度一直视中国为最大的潜在威胁。特别是1998年印度核试验前后,印度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且采取了一系列对华敌对政策,导致中印关系一度僵冷。自2000年以来,印度重新调整对华定位和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渐趋暖。既便如此,印度仍视中国为非敌非友国家,即虽然中国短期内不会对印度构成实质性威胁,但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可能影响印度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中国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引起了印度对自身战略安全的严重担忧,因为印度认为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很多方面是直接针对自己的。为此,印度国内甚至提出所谓“西藏非军事化”的问题,这无疑是历史上所谓“西藏缓冲区论”的翻版。同时印度也认为中国在防务、核武器、导弹技术及其他运载工具方面较其有绝对的优势,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的出现以及中国同缅甸、巴基斯坦在海军方面的合作都引起了印度的极大关注。印度对中国“假想敌”的思维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恰当的政策不仅会影响两国政治关系,而且也会给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
2.西藏问题
“藏独”分子达赖集团在印度长期从事分裂我国活动,直接威胁西藏的稳定,影响我国西南边陲的安全。而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又采取了两面性的做法:一方面承认西藏是中国的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却又暗中支持达赖集团分裂中国的行径,企图利用这个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印度政府的不光彩做法加深了两国政治上的不互信,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从而对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
3.巴基斯坦问题
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十分友好的传统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上进行过长期有效的合作。巴基斯坦是中国值得信赖的朋友,由于克什米尔问题使巴基斯坦与印度关系紧张,所以印度对中巴友好关系始终心存戒备,无法超越中印巴传统三角关系思维定势的羁绊,必然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美国、日本等国亚洲战略的影响
1.美国的影响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有主导全球的实力,其霸主地位在21世纪仍将得以保持;而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正在挑战现有的国际格局,从而影响全球战略平衡。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始终保持警惕,热切希望能够利用印度来遏制中国在南亚甚至整个亚洲的影响,维护其在亚洲的战略地位。同时印度也对中国在南亚地区日益扩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感到担忧,基于其自身安全利益考虑,印度也非常希望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因此,近年来美印关系不断升温,两国在政治、经贸和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访问印度时称美国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级强国,这表明美国的长远战略有可能会把重心向印度偏移,两国的合作已成为正在执行的战略决策。2008年8月印度首次参与在美国的军事演习,标志着印美已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意在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10月,美印签订核协议,标志着美印将在时隔30年后首次开启核贸易大门,而且这份协议可以确保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并帮助印度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美国如此拉拢印度,无疑反映了其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的“霸权焦虑”,亟待通过印度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2010年,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美国又主持召开了首次美日印三边对话,此次对话的主要议题之一便是如何应对中国在全球日益提升的军事政治地位。印度进入了此次对话,也由此进入了由美日共同编织的、意在包围中国的“弧形外交网”。总之,印美关系的加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印关系正常化。
2.日本的影响
日本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并一直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特别是在亚洲的主导地位。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国家,其政治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无疑冲击着日本的“政治大国”梦想,加之中日两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日本在内政外交方面无不夹杂着牵制中国的主张。2006年11月30日,日本时任外相麻生太郎提出构建“自由与繁荣之弧”战略,即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围绕欧亚大陆的弧线,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特别是打造日美澳印四国联盟,意在牵制中国和俄罗斯。2006年12月,印度总理辛格访日,与日首相安倍达成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日印合作进入“蜜月期”。2007年3月,日印外长在东京举行首次战略对话。4月,日美和印度在东海岸附近首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8月,安倍访印,向印度“推荐”了日本的“亚洲自由之弧”计划,期望与印度联合织就一个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太平洋网络,建立“大亚洲”。随后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指出印日两国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2008年10月,辛格再度访日,与新当选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而后双方共同发表了《关于推进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签署了关于在反恐和核不扩散以及防卫交流等安全保障领域加强合作的《安保共同宣言》。2011年12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印,两国首脑签署联合声明提出:基于共同的普遍价值观和广泛的战略、经济利益将加强两国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总之,印日近年来的频繁接触均显示出双方基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战略考虑而联合起来牵制经济增长迅速和地区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中国。
综上所述,虽然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来讲是利大于弊,但构建自由贸易区的过程却比较艰难,两国不得不面对来自政治经济、国内国外的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两国一定要增强互信,趋利避害,争取早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政治新格局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对中印构建FTA的政策建议
(一)以史为鉴,和平解决双方分歧
政治互信是中印两国发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两国不愉快的历史事实证明,政治上的不互信不仅会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更严重阻碍了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国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方针,不断加强与印度的交流与合作,在中方的努力下目前两国间实际存在的分歧愈来愈少,但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以及潜在的西藏、巴基斯坦问题和美国无时不在地影响又都制约着两国的政治互信。胡锦涛主席在访印时曾就如何解决边界问题提出“推进边界谈判,保持边境安宁。早日谈成一个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框架,为最终解决边境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双方要继续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相信通过协商与谈判,两国边界问题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妥善解决。
另外,中印两国也应注意到各自所面临的威胁和压力并不是来自于对方:中国所面临的潜在威胁在于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日本的政治军事目标以及台湾问题等;而印度所面临的潜在威胁来自于南亚内部,如领土争端和宗教矛盾等。因此两国绝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互利合作关系。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都反对单边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两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通力合作,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谈判能力,努力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当前中印稳定的政治关系和蓬勃发展的双边贸易充分证明以史为鉴、增强互信和和平解决分歧是两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必定会进一步促进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缩短运输距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印两国虽然山水相依,但喜马拉雅山横亘其间却阻断了两国陆上的交通,为发展双边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中印两国贸易主要借助于海运,上海和香港是主要的转运港口,运输成本很高。
中印两国政府已认识到打通中印陆上贸易通道的重要性,但目前中印陆运通道只有乃堆拉山口一处,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中印贸易需求。另有学者提出可借助尼泊尔中转至印度,就地理位置而言,尼泊尔距印度经济中心较近,这也是一个可行性方案。另外,在资金、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考虑重建中缅印公路或修建拉萨至印度的铁路。总之,中印两国政府应尽早就打通中印陆路交通问题进行磋商,以缩短两国贸易的空间距离,节约运输成本,为两国贸易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循序渐进,选取重点领域先行合作
中印两国贸易规模庞大,产品种类齐全,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因此两国要建成自由贸易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搞不好可能造成单赢或双方总体福利均下降的不良后果。因此中印两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在《曼谷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进出口关税减让问题,进一步扩大两国贸易商品的互惠种类和程度。
首先,两国应选取互补性较强的行业和领域优先实行自由贸易,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如中印可以在计算机领域先行合作,众所周知,中国是计算机硬件的生产大国,而印度是世界闻名的软件业大国,若两国在此领域首先实行自由贸易,势必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促进两国计算机领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中印也可以选择在煤炭、铁矿石以及小麦、粗粮、食糖、油籽、饲料、水产品、生丝和动物毛等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先行开展自由贸易。这些产品的互补性是基于两国不同的要素禀赋而形成的,因此两国应充分利用这些产品的特点,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取自身所需的能源及原材料等。在工业制成品领域,中印可以选取互补性较明显的办公通讯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先行合作。这类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通过中印自由贸易,一方面可以扩大中国该类产品的出口,进而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和价格;另一方也可以使印度得到更多差别性产品,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还可以通过引进中国的相关技术,促进印度该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对于中印两国目前竞争性较强的药品、汽车、纺织品及服装等产品,两国应趋利避害,尽力降低竞争性,以免造成对两国相关产业的冲击,降低一体化的福利。一方面,在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中印可以利用产品的差异性促进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汽车行业,较大的生产量和贸易量表象下掩盖了其自主品牌的缺失和核心技术的不足;而印度的汽车产业基本拥有自主品牌和较强的核心竞争技术。因此,中印两国可以利用差异性产品来增加各自市场上的供给品种,满足不同层次和偏好的消费者需求,以增加消费者的福利;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获取印度相关领域的优势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并推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纺织品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中印可以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差异而促进其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纺织品和服装在中印两国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不仅是两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且也关系着人数众多的劳动者就业问题,因此两国对待该产业的态度历来非常谨慎。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领域主要是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而印度的纺织品和服装基本属于高端领域,拥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设计能力,产品附加值较高。因此两国的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在竞争的表象下掩盖着优势互补的一面,两国可以逐步放宽对该产品的限制、逐步降低相关产品的关税,促进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满足两国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强两国的纺织品等相关产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实现双赢。
[1]罗文宝,周金秦.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2006(1).
[2]文富德.浅谈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J].南亚研究季刊,2006(1).
[3]杨文武,戴江涛.对于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性认识[J].南亚研究,2006(1).
[4]俞彦.中印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张婷.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初探[D].四川大学,2006.
[6]Arvind Panagariya.An India-China Free Trade Area[J].Economic Times,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