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2-08-15李春伟
李春伟,张 熹
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李春伟,张 熹
本文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进行初步探析,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博可以达到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整的目的,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微博控。再此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高校心理工作者既要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要谨防微博控的出现。
微博;大学生;心理健康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2010年,微博走入中国网民的视线,成为2010年中国最为流行的新名词。有人说:“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确,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将人们带入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虽然有人说,微博传递的不过是一些信息碎片,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玩起微博,从名人明星到平民百姓、到在校学生,微博的使用队伍正日渐庞大,“今天你织围脖了吗?”已成为一句流行语。
在校大学生,是最易于接受时尚新鲜事物的群体之一,他们也成为了微博的忠诚使用者,近期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微博使用心理的网络调查显示,9成大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微博。这些学生中,6成表示平均每天更新微博条数至少1条以上,有3成是每天更新5-10条,另有1成每天更新15条以上。在回答什么时候使用微博问题时,近5成大学生表示无聊时玩微博,2成多表示使用微博已经成为习惯,1成多是在学习、工作紧张时使用微博。
从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织围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尚趋势。为了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微博使用心理,我们结合网络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的探析,并探讨如何利用微博使用心理进一步指导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的微博使用心理
大学生使用微博,不仅是因为其便利性和具有实时互动性的交流特点,更是因为其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状态调整等。但随着微博的过度使用,也会引发学生成为“微博控”,即微博成瘾。下面我们结合网络调查结果,初步分析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
(一)微博成为 “树洞”,倾吐心结,宣泄情绪
大学生们使用微博最主要是做什么?在网络调查中,对这道多选题,选择“写微博,发泄情绪”的大学生接近6成。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期,对自我不断进行审视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人生和未来茫然,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理想和现实发生激烈的冲突,衍生出很多不良的情绪。当有些心结和情绪不想或羞于被熟悉的人知晓,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平台、一种空间,在这个平台和空间中没有压力,可以自由地倾吐心结,宣泄情绪。微博正是提供了这种新型的平台和空间,因为内容短小,所以写博者没有特别大的压力;使用方便,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手机上网或手机短信形式进入页面。正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倾诉起来会显得更顺畅。
微博就像树洞,确实承担着心理疏导的功能。在写微博时,会有种对一个人说话的感觉,而且还不用管结果,甚至可以说微博部分地起到了心理医生的作用,每当自己心情有起伏的时候,会第一时间上微博发泄一下。
(二)期待 “被关注”,满足自尊和成就需要
在新京报健康公社与新浪科技联合发起微博调查投票中,40%的人对“很在意自己的粉丝数,迫切想增加自己的粉丝”题目投票,其中50%的人表示“热切期待别人的评论或回复,没有评论会失落”。其实这就涉及到了“被关注”的问题。“被关注”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更深层次的心理理由为“存在感”,为了获得更多的存在感,在我们的生命经历中,不停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的。“被关注”是一种健康、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学生也需要寻求别人关注,在被关注中认可自己,同时被他人认可,这其实就是满足了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尊需要、成就的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
在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一部分可以通过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来满足这种需要,但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竞争是现实和残酷的,现实的成功不易取得,而在写微博时,大学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或者是自己的见闻,或者是上传一张图片,通过这些来得到他人的关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种方法直接、简单易行,而且还具有娱乐性,没有任何压力。当然,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大学生,也一样迫切需要在微博中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更大地满足自己的自尊和成就需要。因此,写微博从满足自尊和成就需要角度讲,确实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三)在交流与分享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组成。现实生活中,熟人构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而在微博中熟人屈指可数,陌生人对我的评价就上升为重要的他人,虚拟空间成为结交陌生人、将之转化成熟人的通道。
微博的功能能很好的实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微博的正常功能就是满足人们交流与分享信息的心理需要。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独立意识的群体,在微博中大学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或对他人的思想进行评论,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发博者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不存在“自己的意见”与“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在微博中展现的是自己真实的人格和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种真实不加掩饰的状态下,与粉丝或其他人的互动交流、分享见解、评价信息,能逐步认识自己,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从而进行自我调整。
(四)过度使用微博引发 “微博控”
在网络调查中发现,有3成的微博使用者会出现“如果有一天不上微博,会觉得不适和烦躁”。这是由于对微博的过度关注,引发了一些心理不适。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微博控”。所谓“微博控”,即指那些每日上微博超过6小时,且难以控制使用微博的开始、结束及使用时间;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微博而减少或放弃了其它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微博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且出现上述症状超过3个月的微博使用者。同时,现在好多大学生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微博,每天发十几条,反复登录反复刷新页面,很可能已经患上了微博强迫症。另外“微博控”也表现为上课上微博、下课也上微博,吃饭玩微博、上厕所都玩微博,一天到晚时刻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连休息时间也被微博挤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重度“微博控”还会出现焦虑症和狂躁症等心理疾病。
通过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微博确实起到了的心理疏导、心理安慰和心理调节作用,但过度使用也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要有清楚的认识,这些认识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二、大学生微博使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微博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可以说利弊参半,我们既要发挥微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微博使用过度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利用微博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喜欢微博这种交流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效发挥这个平台作用,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安慰和心理调整,提高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另外,从心理专业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建立心理知识交流的微博平台,如“心灵之家”的微博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中交流自己的知识经验,同时获取感兴趣的心理知识;另一方面,在微博上进行心理咨询,如,建立心理咨询巡诊微博、心理按摩微博等,这样能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多维互动,达到团体咨询和朋辈互助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利用微博平台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掌握大学生 “织围脖”的度,谨防 “微博控”
为了避免成为“微博控”,我们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合理安排“织围脖”的时间;使用微博应在需求范围之内,闲暇时间应尽量选择如唱歌、聊天、喝茶等比较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总之,网络微博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微博有利于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整,过度依赖微博则会导致“微博控”,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要准确清醒地认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这既有助于我们利用微博的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能帮助大学生解决由微博衍生的心理问题。
[1]黄世华.“镜中我”对自我认定的指导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0,(6).
[2]闫肖锋.微博心理学具有心理学上所谓自我调整功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7/17/c_12342654.htm,2010-07-17
[3]微博如同心理医生[N/OL].齐鲁晚报,http∶//news.163.com/10/0 307/08/615KLR0N000146BB.html,2010-03-07.
[4]解析网络微博控之三大心理[N].新京报,2011-03-15.
[5]高翔.探析受众微博使用心理[J].青年记者,2010,(35).
[6]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44
B
1671-6531(2012)02-0081-02
李春伟,张熹/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硕士(辽宁大连 11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