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自由视野下的高校文化产业发展

2012-08-15李思雨彭语良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术人才

李思雨,彭语良

(1.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重庆4 00074;2.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 400065)

学术自由视野下的高校文化产业发展

李思雨1,彭语良2

(1.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重庆4 00074;2.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 400065)

在当前全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高校因具有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等多种优势,能够在培养人才、建立科研队伍等多种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然而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仍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创新思维缺乏和定位不准等问题。本文旨在倡导通过实现思想自由、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和自主办学,最终实现高校的文化产业发展。

高校;文化产业;学术自由

一、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路径

(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的文化产业市场呈现出“单一专业人员过剩,复合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尤其是缺乏兼具管理营销基础和战略思维、充分了解文化市场运作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集中的高校周围,更容易形成各种文化创意集群。北京市的海淀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对高校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例子。

(二)建立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理论政策研究队伍

如何科学有效地解读、研究与执行文化产业理论政策是当前研究文化产业所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多学科的融合性,只有高校有能力形成知识结构合理、学科层次丰富的研究团队,更好地对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新研究。

(三)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高校担负着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内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不仅要研究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种价值导向和理性目标,而创新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通过超越创新、追求真理,使文化得以延伸,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并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缺乏统一标准的专业设置

教育部从2004年起陆续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50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已成为近年来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然而对于该专业的归属,各高校莫衷一是。由于专业设置缺乏统一标准,高校研究人员大多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从单个领域或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文化产业问题,一味强调本专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却无法深入地把握和借用对方学科的核心要素,从而形成了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中的盲点和分歧,最终导致目前仍没有形成对文化产业研究的系统性的体系框架。

(二)缺乏创新思维

美国学者莱斯利怀特说:“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创造能力。”[1]作为一种极富原创性、极具知识经济特征和极高文化含量的产业,文化产业需要高校培养出相应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当前高校中,由于文化产业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并无可借鉴的经验,加之高校扩张导致课时量增加,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因此只能一味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探索能力。

(三)缺乏科研自由

作为新兴学科,文化产业非常需要创新思维和深入研究进行理论支撑。如果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将极大地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生。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往往要求高校以“量化评价体系”作为评判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准。可文化产业特有的周期性、长效性,使其无法像自然学科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研究成果,导致教师通过以量取胜,甚至靠编造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方式来完成指标、应付考核等,从而在高校的科研氛围中造成文化产业科研成果高产量低价值的虚假繁荣。

(四)缺乏教学自由

当今中国高校出现“以行政为主导”的现象,除了政府部门过多干预学校的工作以外,更主要是由于行政管理人员为了营造“政绩”而以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下达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指令,从而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这种做法夺取了教师的话语权和信息权,导致学术交往的障碍,使教师被迫出让教学自主权,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创新动力。

三、学术自由是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温家宝总理曾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2]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正致力于成为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集散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实现“学术自由”。

(一)思想自由培养创新人才

思想自由是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必备学术环境,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培养,而民主、自由、和谐的思想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高校教师应首先垂范,不盲从任何名家言论,勇于革新,这种自由的思想风格将会对学生起到教育、感染、暗示的作用。思想自由之风浸润着学生的创新个性,可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

(二)教学自由鼓励教师创新

当前政府及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学进行的干涉,大至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小至课件、教案都要求整齐划一。这对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学科来说尤为不利。只有当外部权力无法干扰教师的教学后,教师才不会再成为各类行政性活动的附庸,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学,享受教书育人带给他们的尊严和快乐。也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科研自由减轻教师数据压力

高校的量化考核体系将复杂的智力劳动简单化、机械化,也抹杀了个人创造潜能的多样性。提倡科研自由,意味着认识到高校量化考核体系的不合理之处,重视学术工作的周期性与长效性特点。由于分工所带来的专业化,非专业人士无法真切地了解到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而同行的评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高校的学术评价应当由真正具有学术资格的专家和同行来作出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非专业人士对科研的干扰因素,提高科研的信度和效度。

(四)自主办学促进“管办”分离

首先,政府部门应从直接干预转变为实施宏观管理,通过立法和国家财政的手段来确保学术自由;从直接的资源控制转变为资源服务,从行政命令转变为引导服务,将文化产业专业设置、开发、教材使用、师资配备等全部交给学校,不再通过行政立项、评审、审批等来决定教学事务。

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学者与学术组织在事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设立专家教授委员会,审查、批准教学管理文件并监督有关部门的实施,负责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建设、科研规划等工作,逐渐形成专家治校的局面。

[1][美]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赵承,温家宝: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是一所好大学的灵魂[EB/OL].(2010-02-02).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202/15801235.html。

book=53,ebook=53

G124

A

1008-178X(2012)07-0192-02

2012-03-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880134)。

李思雨(1984-),女,四川南充人,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助教,硕士,从事高等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学术人才
人才云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