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多语文本的功能和翻译策略

2012-08-15陈晶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方言译者

陈晶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浅谈多语文本的功能和翻译策略

陈晶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方言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本文着重论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译者在翻译外国小说时应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方言与标准通用语掺杂的现象。

多语文本;翻译;方言;外国文学

一、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与功能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也就是说,无论就文学主体还是文学客体而言,文学都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文学是不可想象的。在各类语言品种中,最能直接、准确地表达人们情感的当属方言了。也因此,掺杂着方言与标准语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众多读者的欢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方言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涵的深刻社会人情风貌,已成为古今中外文学独具特色的创作元素和重要表现手法。谈到方言与文学的话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稍微有些陌生的词,即“多语文本”。它指的是除主要叙述语言外,还混合使用了其它语言的文学作品。与用单一标准语进行写作的文学作品相比,这些“多语文本”能够更加忠实地描绘出社会语言的多元性,实际反映出小说人物的对话情况和社会实际环境中的众声喧哗,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显得更加亲切和有说服力。

文学方言与其说是作家刻意追求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文学本性使然,是一种自发的、顺其自然的选择。作家为了真实刻画人物,就必须格外注意笔下的文学方言社会标志的鲜明性,以及与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自从有小说、戏剧等文学表现形式以来,方言就受到了古今中外作家们的极大青睐。为什么他们偏偏放弃简单明了的标准语,而要舍近求远地去找对许多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方言来帮忙呢?虽然标准话让不同地域的人免去了交流的障碍,但如果从特别深入的表现力上看,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为语言统一化的过程也削弱了语言的深入刻画力和传神的表达力。在语言中,口语是第一性的,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而大部分群众的口语却是方言。方言因为历史悠久又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除了文化词外,它积聚了异常丰富生动的土层民间用语,在生活用语和反映民间情感等方面自然要比普通话丰富。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前《方言》主编张振兴坦言,“普通话和方言其实是分不开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的很多词条不都是方言词吗?普通话不也正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吸收其它方言而形成的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方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反而普通话是一种折中过的语言。”

二、多语文本对译者提出的挑战

夹杂着方言土语的作品虽然读起来很有意思,但在翻译界,对文学方言的研究却一直都是一个空白点。而研究结果的匮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界对文学方言本性的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往往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色彩和社会人情风貌的承载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语言间方言的运用存在差异,再加上方言一般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富含浓厚的文化承载涵义,这些涵义在不同语言和文化间译介时就可能存在较大难度。

面对多语文本,译者必须在各种可能性当中,选择出一种最能兼顾到各个方面的“万全之策”。一方面,这种翻译策略需要保留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多语语境,另一方面还不能响到中文译本的流畅及完整性。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里,施莱尔马赫只描述了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给予它们以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另一种称为归化。[1]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

其实,“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此处指一元存在,即不可调和——笔者注),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应用翻译的目的论理论,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因素作综合分析,既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2]。方言成分在作品中不仅传达了一定的字面意义,而且通常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化功能。不同的语言是各个民族思维和文化的产物。一种文化赋予语言的含义,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能找到对等含义,而不同文化对同一种事物又可能存在不同的联想含义。因此,对方言土语这个特色,要在翻译中严格遵循原作的一字一句加以表现,是比较困难的。加之中外语言无论是在发音、构词方式还是句法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别,如果硬译,最终导致的结果只可能是使读者读不下去,并使文学的特色几乎完全消失。因此有些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完全放弃表现方言土话这个特色,但这样的方式无疑会令译作与原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目标读者自然也无法领略到原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此外,还有一种方言对译法(即译者选择使用译入语中的某种方言来翻译源语方言)。虽然这种方法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但其在意大利语文学的汉译实践中效果不甚理想。试想一下,在浓郁的异国风情下,一个个外国人物却满嘴操着我们熟悉的方言,这如何能让读者读得顺畅?更何况意、汉两种语言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涉及语言学、翻译学及文化研究理论的复杂问题,其各自方言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对翻译工作者构成极其棘手而无法回避的挑战。因此,在译文中最好还是别用方言,毕竟方言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三、多语文本翻译的解决办法

文学翻译与一般文体翻译不同,因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创造性、艺术性和形象性。文学翻译除了要忠实通顺、明白晓畅外,还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3]作为外国文学的译者,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方言,特别是其中的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具有社会指示功能,能反映人物的地域特征、民族种族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乃至个性特点。各种变体都有其特有的特征,成为变体形式的判断标志,其特定标志位于语音层、音位层、字形层、语法层和词汇层。在方言的翻译中,尽管所谓的“等值”、“忠实”的标准很难达到,并且原文在语义与风格方面的损失几乎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读者群、所译作品等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尽量减少此类损失。

多样性来自差异性。要尊重多样性,就必须尊重差异性。法国翻译理论家布朗绍说过:“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4]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别国文化中的差异性,并且尽可能将这些差异性如实地传译过来,供译入语文化取长补短。如果译者只是简单粗暴地用方言对换的方式,将他国文化中的差异性掩盖起来,一味用自己民族的品位去取代原语文化的品位,这样的译法虽然可以满足读者阅读顺畅的需要,却容易伤及文化交流,甚至以假象、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

因此,如何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因文制宜、审时度势地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多语文本的译者,如果能够着重地方色彩将作品中特有的语言特色表现出来,那就是一种成功了。比如,译者可以刻意制造出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人工语言”,在处理外国方言时可以借鉴语言目标国的各种方言因素,模仿外国源方言的发音、节奏等,尽可能地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本土气息;还可以故意制造出某些发音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或者有时甚至借用古语某些词汇或者语法结构令自己的翻译更加生动,帮助不懂外语的读者也能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原作者在书中描绘出的各种画面和语言情景。比如,可以故意弄混S和SH,T和D的发音,来灵活表现翻译作品中外国方言的发音特点,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在句子中加入一些语气词来尽量使自己的译作贴近原著方言中的某些语言特征,来为该方言在本国读者心中树立起明确的标志,通过这些细节上的雕琢来帮助和引领读者隐约体会到书中说话者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等。

综上所述,方言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体现地域文化、地域精神、地域内涵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但又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它还牵涉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种种文化因素。所以我们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所蕴涵的异域文化特色。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5:104.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82.

[3]郑海凌.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J].中国翻译,1998(6).

[4]王宁.再论翻译学中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J].中国翻译,2004(3).

[5]张小兵,刘琼.方言与文学作品[J].作家,2010(4).

[6]田中阳.论方言在当代小说中的叙述功能[J].求索,1996(1).

The Main Functions of Dialect in Literary Work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ENJing-jing
(Institute ofEurope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In literal works,the dialect can serve as a special tool in depicting the literal figures and expressing the strong emotions.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the language often has certain cultural coloring.The dialec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literary works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or the viewof historical research.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ain functions ofdialect in literarywork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the multilingual text in the foreign novels.

multilingual text;translation;dialect;foreign literary

book=134,ebook=134

H059

A

1008-178X(2012)07-0038-03

2012-03-01

陈晶晶(1981-),女,四川三台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助教,硕士,从事西方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方言译者
方严的方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方言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