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色,戒》
2012-08-15方明
方 明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不一样的《色,戒》
方 明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短篇杰作,既精简又精彩,引发的争议也最多。它是张爱玲的一次真实的袒露,包含了她对人性以及爱情本质的认知。有人说《色,戒》带有自传性质;有人说它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接近电影,不过是张爱玲在艺术上的一次新尝试。众说纷纭更增添了这部作品的神秘,是为不一样的《色,戒》。
张爱玲;色,戒;隐喻与象征;纸上电影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杰作,精简又精彩。它以电影式手法探讨女性心理及情感、欲望之间的关系,描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爱国女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伪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的故事。小说大约初成于50年代,1978年4月11日才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2007年被导演李安搬上大银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张爱玲热的蔓延,她的作品不断地被关注和解读。《色,戒》也许算不上是张爱玲最完美的一部作品,但却是最神秘的,引发的争议也最多。
1 《色,戒》与张爱玲
1.1 《色,戒》是否带有自传性质
从初创到发表,《色,戒》耗费了整整25年。与胡兰成的婚姻是张爱玲广受诟病的一段历史,这使她对“汉奸文人”的指责非常敏感。《色,戒》涉及到的自然是敏感题材,所以她对这部小说一改再改,一拖再拖。
张爱玲写《色,戒》,可以说是痛心疾首、情难自禁、用心良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对爱情的审视和质疑,有对男女心理的探究,至于说究竟有几分在写自己,张爱玲无需洗清。一直以来,总有人把她与胡兰成拉扯到一起,将她看做政治上是非不明的文人,然而个人感情和政治是非有时是无关的,她和汉奸男人结婚,不等于她是汉奸。张爱玲毕竟不是王佳芝,至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远比王佳芝清醒。
张爱玲很重视《色,戒》,甚至为它打过笔仗。小说发表近半年后。作家张系国以“域外人”的笔名于1978年10月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了《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一文,他说:“作家如果故意标新立异,特意发掘不道德的题材,也许反而会毁了自己。至少我认为,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因为过去的生活背景,张爱玲女士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尤其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勿引人误会,以免成为盛名之瑕……”一贯不太在意批评的张爱玲于11月同样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一文,予以强烈反驳:“我到底对于自己的作品不能不负责,所以只好写了这篇短文,下不为例。”[1]正是因为《色,戒》是得意之作,凝聚了她的心血,所以才不愿意遭人误解、受人非议。
1.2 《色,戒》与《小团圆》
关于《色,戒》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资料显示,它的创作时间有相当一部分与后来发表的《小团圆》重叠。张爱玲自称在写《小团圆》的过程中,时常觉得吃力,有时她会转过头去写《色,戒》。《色,戒》取材与张爱玲其他小说有别,因此往往被看作她的另类作品。由于故事发生在上海,男主人公是汉奸,女主人公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又时常被附会成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的关系的写照,乃至她的“自传”。其实王佳芝并不是张爱玲,她到死还对易先生抱有幻想,觉得自己的牺牲十分伟大且值得;易先生则更是与胡兰成毫不相干,他是特务头子,心狠手辣,而《小团圆》里的邵之雍是旧式文人,满脑子“二美三美团圆”,哪有易先生这样的手段!况且《色,戒》与《小团圆》既写于同一时期,作者显然没有必要编两个故事影射同一件事。不过二者确实有些相同的描写让人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1.2.1 王佳芝和盛九莉都想过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2](《色,戒》)
“九莉想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3](《小团圆》)
1.2.2 易先生的“侧影”和邵之雍的“侧影”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2](《色,戒》)
“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 ”[3](《小团圆》)
1.3 《色,戒》的取材来源考证
1.3.1 郑苹如、丁默村案/从恋人处获得小说素材
现在的大部分学者和读者都认为《色,戒》是有原型的。张爱玲在80年代推出的《惘然记》序中谈到《色,戒》:“……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1]“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也就意味着小说确有原型存在。
易先生的原型据说是汪伪政权特务头子丁默村,王佳芝的原型是《良友画报》的一位封面模特儿郑苹如。郑事实上是一名中统特工,参与刺杀丁默村未果反遭杀害。这是有记录可查的。在郑苹如被杀后,也有一种说法流传出来——她对丁默村动了感情,因而在关键时刻情不自禁,暗示他有危险,让他得以逃脱。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张爱玲的《色,戒》倒真像是取材于此了。但是这一秘史知者甚少,张爱玲当时又在港大读书,她后来是如何掌握这些第一手材料的呢?这就不得不扯出曾在汪伪政府任职的胡兰成了。郑苹如谋刺丁默村一案的细节,只有深知汪伪政府内情的人才能细述始末,胡兰成曾是汪伪的座上宾,应该属于知情者。胡张相处的日子里,二人常常“连朝语不息”,也许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将这一故事告诉了张爱玲。张爱玲后来拒绝承认材料得之于胡兰成,或许是由于胡情感上的背叛深深伤害了她,或许就是想避免将二人的关系和小说牵扯到一处,或是因为小说的素材确实另有出处,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故事的来历说来话长,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谈。”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避开不谈故事的来源,“说来话长”四字令人回味,是真的“以后再谈”,还是压根儿不想谈,或是觉得没有必要谈,这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1.3.2 王尔德的剧作《薇拉》
也有一种说法,《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剧作《薇拉》(‘Vera’)。 这种提法新颖,也有可信之处。《薇拉》是王尔德的第一部剧作,写于1880年,讲述一个沙皇时代的俄国女子爱上了本要刺杀的沙皇继承人——“一个虚无主义的人”,最后因爱而自杀。王尔德是张爱玲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行事行文倒是大有王尔德之风。张爱玲1990年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还引到王尔德的名言:“好美国人死了上巴黎。”
2 小说名字的隐喻与象征
关于小说的名字,张爱玲起初只是简单用句点分隔一下,但这一分隔很有讲究。当时的出版商没有用过这种方式,在出版的时候就打了逗点,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都变成了《色,戒》。
在《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一文中,张爱玲这样写道:“我写《色,戒》这题目的时候踌躇了半天,‘色’与‘戒’不过两件事,不是像开单子一样,‘、’用不上。 但是在《红楼梦魇》里采用了‘、’,此处再用‘,’怕引起误解,因为原有的逗点似乎狭义化了。结果只好写《色、戒》,预告又误作《色·戒》,可见现在逗点的混乱。”[1]从她的话中可看出,不管两个字中间用什么标点符号,“色”和“戒”始终是“两件事”,区隔开来则可以增加很多想象空间。“色,戒”不是佛语中戒色的意思,“色”当然首先指美人计中女主角的美貌,这是吸引易先生、使暗杀计划得以进行的基础。然而“色”不光是“美色”和“色情”,还有“色相”的意思,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和感官世界。小说中,易先生为王佳芝的美色所迷,而王佳芝在紧要关头,只因易先生送了连买给他太太都舍不得的粉红钻戒,便一时情迷。 “色”的深一层含义是它具有“幻”的意义,就是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在买戒指时,“三言两语讲妥价钱”,王佳芝便感到:“只有一千零一夜里才有这样的事。用金子,也是天方夜谭的事。”是那么虚幻不实。此外,暗杀行动是一连串紧张悬疑的精彩好戏,而王佳芝的演戏本身就具有梦幻色彩。
“戒”指的什么则有不同解释。首先,表层的意义是“钻戒”,它当然可以指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六克拉的粉红“鸽子蛋”。虽然只是一枚戒指,却是导致王佳芝说出“快走”的重要诱因,因她从中看到了重视、爱和怜惜。文章的开头,牌桌上光芒四射的钻戒就让王佳芝自惭形秽,而在易先生第一次与她偷情时,便允诺买只钻戒给她作纪念,这不仅让王佳芝初历诱惑,也引发她后来暗杀行动的场所选择――珠宝店。此外,“戒”也可以被理解为“小心”,警戒的意思。戒备什么呢?当然首先是事情被败露。导演李安在拍电影 《色,戒》时,就把片名译为 ‘Lust,Caution’。而在英语中,caution指的正是小心、谨慎。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王佳芝无时无刻不在紧张、戒备中。第一次暗杀计划流产后,受损最大的王佳芝从此对她的同学们心存戒备,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再次让她参加暗杀计划时,“也甚至于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别有用心了”[2]。与易先生单独相处时,“总是那么提心吊胆,要处处留神,哪还去问自己觉得怎样。回到他家里,又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但是不吃(安眠药)就睡不着,她是从来不闹失眠症的人。”[2]她更唯恐与易先生偷情被易太太发觉:“这太危险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给易太太知道了。”[2]最后,“戒”最深刻的寓意还在于让人提防爱的滋生,那种危险的爱,可置人于死地、改变命运的爱,无论真假。
3 《色,戒》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
3.1 的叙事手法
首先,这篇以暗杀为题材的小说中,只用寥寥数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故事的缘起;其次,在叙事上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视角。作者高居于人物和情节之上,如电影导演般掌控着一切。但小说中也不乏限知视角的运用,如: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时,采用内视角的方法让人物自己说话,给读者造成一种亦真亦幻和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与故事中主人物的心理距离被缩短了,从而更容易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3.2 王佳芝的形象塑造
对于小说的女主人公王佳芝,作者倾注了不少笔墨。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显的,即两年多的精心准备暗杀汉奸,最终失败的过程;另一条是隐蔽的,即王佳芝的成长过程。现以第二条线索为例分析王佳芝的人物形象塑造:
3.2.1 当同伴们讨论由她作为主角暗杀汉奸时,话剧团的“当家花旦”王佳芝“不自主”,并不等于她不爱国。当时的她还很青涩,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加上“女主角”的诱惑太大,于是她就身不由己了。从这一点来看,她是轻率和虚荣的。
3.2.2 她“义不容辞”地充当了刺杀活动的诱饵并为此失身,计划却因意外而流产。对于这件事,她觉得同学们的态度相当恶劣,连最有好感的邝裕民都未能免俗,这让她受了很大的刺激。她有苦难言,疑心自己太傻上了当,懊恼无比,对未来也失去了方向。
3.2.3 暗杀计划在上海重新开始,苦闷中的王佳芝又找到了“新的方向”。事情终于可以有个结果了,一洗前耻也并非不可能,然而在这危险的环境中,她的身边竟没有一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易先生是与她最亲密的人,但是他却是要暗杀的对象,何其讽刺!焦虑和彷徨从她回到上海就已经生根,而此时她的负面情绪达到了顶峰。
3.2.4 最后的关键时刻来临了。在珠宝店里,“鸽子蛋”在王佳芝眼中俨然变成了真爱的象征。当她在“值得留恋的安逸的小鹰巢”里与易先生一同欣赏钻戒时,她进入了一个自己精心构建的梦。她突然意识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从开始到结束,王佳芝始终没能真正成熟和清醒起来,也许她更应该对自己说“快走”。
作者从心理的角度出发,于大的背景下或是于细微处,均成功塑造了王佳芝这个活生生的,内心反复挣扎着的,矛盾着的女性形象。
4 精彩绝伦的“纸上电影”
张氏小说氛围独特、人物鲜明、情节曲折、对白流畅,在叙述手法上也有近似于舞台表现和电影画面的效果。《色,戒》本来就是用电影的手法写的,所以显得特别真实。下面就从镜头和对白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它与电影艺术的相通之处:
4.1 镜头
从《色,戒》中,可以看到作者好似不断捕捉着电影中的画面,带领读者在镜头间不停地切换、跳转,跟随它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王佳芝用的是特写镜头:“稍嫌尖窄的额,发脚也参差不齐,不知道怎么倒给那秀丽的六角脸更添了几分秀气。脸上淡妆,只有两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娇红欲滴,云鬓蓬松往上扫,后发齐肩,光着手臂,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2]而对于易先生,张爱玲则给了这样的特写:“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4.2 对白
电影对白的要求往往包括:首先,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其次,语言要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最后,电影主要就是通过对白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对白要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口语化。在《色,戒》的结尾处,就有一段看似平常却十分精彩的电影式对白:
“易先生请客请客!太太代表不算。”
“太太归太太的,说好了明天请。”
“晓得易先生是忙人,你说哪天有空吧,过了明天哪天都好。”
“请客请客!请吃来喜饭店。”
“来喜饭店就是吃个拼盆。”
“嗳,德国菜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个冷盆。还是湖南菜,换换口味。”
“还是蜀腴——昨天马太太没去。”
“我说还是九如,好久没去了。”
“那天杨太太请客不是九如?”
“那天没有廖太太,廖太太是湖南人,我们不会点菜。”
“吃来吃去四川菜湖南菜,都辣死了!”
“告诉他不吃辣的好了。”
“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2]
……
张爱玲小说的文字极具视觉上的震撼力,她所用的电影化手法丝毫没有削弱作品的文学性或丧失自己的艺术特性,也没有影响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色,戒》在文学与电影手法的融合中走向审美的极致,堪称在电影艺术影响下独特而成熟的现代小说的典型。
5 结语
关于《色,戒》,可谈之处实在太多,这里只能管中窥豹,略谈一二,希望不致拾人牙慧。张爱玲女士对这样一个小故事有着如此的震动,愿意付出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反复地修改提炼,并且说出“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样的双关语,无疑她对这个故事是情有独钟的。如她笔下所有的爱情一样,爱玲女士在这个故事里找到了情感共鸣和精神上的慰藉——“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4]看《色,戒》,再与张爱玲的爱情历程做比较,不难发现这是张爱玲自我意识和精神的一次袒露,这种意识和精神包含了她对人性和爱情本质的认知。
[1]张爱玲.重访边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01-109.111-116.120-122.
[2]张爱玲.怨女[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39-262.
[3]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33-147.
[4]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张爱玲私语录[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9.
LUST·CAUTION,THE DIFFERENT
FANG M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Anh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Hefei Anhui 230039)
Lust·Caution is a masterpiece written by middle-aged Eileen Chang,it’s short yet classic and the most controversial one.Lust·Caution is a real uncover of Eileen Chang,containing h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meaning of love.People say the novel is somewhat autobiographic,others say its narrative features and characters creating are more like a movie,so it’s just a new try by the talented writer.Different voices add more mysteries to the novel.Lust?Caution,the different.
Eileen Chang; Lust·Caution; Metaphor and symbol; Movie on the paper
I207.4
A
1672-2868(2012)04-0060-04
2012-06-21
方明(1985-),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商务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广告学。
责任编辑:松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