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8-15雷恒平
雷恒平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雷恒平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限制和削弱了其自身的应有实效。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时代特征、课程自身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问题;对策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一些指导性文件,对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各高校也逐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如此,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而陈旧
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讲授法,教学方法陈旧而单一。大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等基本任务的完成上,每节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主题和专业术语的变化,每门课的区别仅是知识体系、章节名称和教师讲授风格不同,教师过多地承担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角色任务,几乎包揽了理应“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各自具有的职能。整个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向交流和互动,学生被边缘化,课堂气氛沉寂而毫无生气。
2.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
(1)照搬有余而改变不足。现行教科书知识体系和内容改革更新力度不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现行的教科书在内容上大体重复了中学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所不同的只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宽和深化。面对这样的教科书,学生会觉得陈旧而缺乏新鲜感。
(2)抽象有余而具体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本身理论性太强,思辨成分较多。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哲学部分许多概念太抽象、层次高,对学生而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单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定难度。
(3)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课程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只注重世界、历史、社会、国家等重大宏观概念及其理论的论述,而对生活其中的个体的需要、情感、意志及生存状态发掘明显不够。这种教与学之间供需矛盾的普遍存在降低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秩序混乱而难以组织,教学双方关系逐渐呈现出彼此难以顾及的态势。学生交头接耳、哄笑或阅读其他书籍的现象屡见不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失望情绪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与自身生存和发展关系最直接的各种技能的培训中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灌输方法的盛行,其深刻根源在于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存在,甚至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而言,传统教育方法作为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其选择取舍是和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目前,世界范围内针对灌输教育的反思和批判已经卓见成效并达成了许多共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打破了基于灌输教育的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批判并变革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具体方法,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且根深蒂固的观念,它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可谓名亡而实存。以教育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例,其中明文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可见,其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的政治需要服务,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是出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其中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弱化个人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法定的教学内容而具有了权威性色彩。正是在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树立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的活动。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灌输”现象的普遍化也就成为这种教育理念的必然产物和外化。
2.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
近年来,高校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进行了课程体系设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课程。但从形式上看,缺少取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公共选修课,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的讲解和宣传,更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凸显的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如市场经济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等。
3.教学内容不关涉个体生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过多地充斥着诸如世界、国家、社会、历史、集体等宏观概念,教学活动以灌输这些概念及其理论为主要目的和任务,忽视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思想实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偏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教条主义的盛行使教学活动流于假大空,即只强调国家、社会、集体对于个体的先在性、决定性和绝对价值,忽视甚至消解了个人的需要、情感和个性,从而使个体的存在被泛化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和集体的人,个体作为人的丰富内涵和多维存在形式被剥离,进而被边缘化。殊不知个体的人才是社会历史真正的主体,人是在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
(2)长于知识(真理)教育而漠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教育主导者(政府、学校和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绝对真理的体系并采用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灌输,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天然统一。事实上,人及其生存境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思起点和参照对象,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线,构成其恒久的元问题域。而人的生存并非局限于知识(真理)的维度,知识也不能完全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西方工具理性的高歌猛进造成的物质繁荣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疏离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本强大的人文功能以满足社会个体日益增多的精神需要势在必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思路向和理论旨趣,从而真正回归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凸显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
教育观念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深层的隐性结构,对教育活动具有先决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它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具体而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和特定教育所蕴涵的价值、意义和总体图景。从历史上看,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一直争论的焦点,前者强调人的外在价值,后者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理性的强力推动下,社会本位教育成为物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加深了科学和人文的背离,引发了西方社会长久的精神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及其过程。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应当一致,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每个个体的发展状况。因此,教育不仅具有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共性,也有与每个个体的需要、个性、能力本质同一的个性。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人,而人的本质也是多维度的,既有其社会性存在的维度,也有其自然性的维度,更有其基于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与之相异的本真性存在的维度,这种本真性存在才是个体生命与精神的实体和标识。因而,我们必须批判诸如国家的人、社会的人和集体的人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狭隘理解,从而树立国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和集体性的人的观念,并最终确立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性的人、自然性的人和本真的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换言之,教育即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的自然性(生理、心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社会性影响(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生产技艺等),从而使教育对象成为本真存在主体(独特的个性、需要、能力)的过程。可以说,与造就本真存在主体相比,教育的社会性因素作为教育目的之一具有辅助性的特点,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协调人的需要、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反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只有国家和社会,不见个人丰富多彩的本真状态及其发展要求的内在观念的缺失,鼓励和发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观念的交流和讨论,以纠正偏颇,使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在一定张力下相得益彰,缓解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冲突,真正凸显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众所周知,事物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物的整体功能和发展图式,与此同时,事物内部结构的改变也必将引起事物整体功能的变化。从本质上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结构问题,无论是在年龄、职称、学历方面,还是在地缘、学缘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结构欠佳的现象。而要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必须从优化其结构入手。具体而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有赖于以下四点措施的顺利实施。
(1)优化年龄结构,实现老中青比例适度的合理搭配。在岗位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按照确保代际自然交替和每代数量规模适度的原则确定老中青教师的比例和数量,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使其真正呈现自然的良性发展态势。
(2)优化职称结构,形成初中高数量、比例合理的专业技术等级构成。依据教学、科研的需要设置职责、资格和待遇相结合的层次分明的级别性岗位,树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按照人人有其岗、以岗位定人数、因人定岗位的实施原则,努力营造初中级职称教师不断晋升的良好氛围,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进职称结构的优化进程。
(3)优化学缘、地缘结构,完善教师队伍的个性。借鉴和发扬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精神,打破体制层面上限制人才合理流动的种种藩篱,鼓励、促进和引导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建立和启动跨地区的校际人才交换机制,以实现强强合作和以强扶弱,最终彻底消除用人唯地、用人唯亲的不合理现象。
(4)优化学历结构,构建一定规模的博士教师群体。从学科建设和学科长远发展出发,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前瞻性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并按发展规划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博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逐步构建本学科特定领域的博士教师群体。
3.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逐步推进的今天,各种文明也伴随着资本、商品的流动发生着越来越激烈的对话和碰撞,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思潮相继传入中国,西方思想观念尤其是资产阶级价值观已经渗透到许多人的头脑中,并伴随着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社会交往过程日趋蔓延,使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现象充斥人们的社会生活,金钱至上和追求物欲的满足已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理念,物欲享乐成了许多人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人们的日常生活愈来愈表现出低俗化的趋向,人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遮蔽,工具理性主导的物化现象的普遍化加深了科学与人文的背离,加剧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带给人们深切的焦虑与忧思。这些都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特定境遇。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已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大众化,从而形成合力效应,不仅唱响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直接参照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其重建自身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的基点,并最终消除人们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为此,国家要尽快编辑出版涉及政治、经济、哲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要加强富有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著作的筛选和发行工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要求,编写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重点学科教材,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务必使优秀的著作和作品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进入课堂,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个性,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
[1]刘小新,周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9-92.
[2]张朋光,冯颜利.意识形态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统一——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6-199.
[3]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4(1):35-40.
[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3.
Some View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Marxist Theory
LEI Heng-ping
(Taiyuan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ollege,Taiyuan 030012,China)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Theory,a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qualified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Currently,the numerous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teaching have greatly reduced the expected effects of the Marxist Theory.Hence,it is imperative,under the new situations,to explor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Theory and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e curricular features and students’thought.
teachingofMarxist Theory;problems;strategies
G642
A
1008-178X(2012) 04-0140-04
2012-02-10
雷恒平(1976-),男,山西平遥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