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维护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2-08-15朱小社
朱小社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计算机维护维修》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一门内容丰富,技术、实践和实用性都较强,且与计算机软、硬件都有联系的课程,它主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维修技能,它在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课改背景和研究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的传统的“知识传授+上机实践”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了教师演示学生自主操作的方式,但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不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不很明显,还有学生对计算机一些突发故障的应变能力没有得到相应锻炼与提高,对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此外,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二三年后竟然不会,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不高,从而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
因此,对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就十分必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实质上是要尽快摆脱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影响,倡导以现实的工作任务要求为课程内容,以现实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1]。它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明确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复杂、整体联系;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匹配;项目完成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等等。它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相一致。
在这种前提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维护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成《计算机维护维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分析计算机维护维修的知识和典型故障,完成各教学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的构建与设计,力争实现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针对计算机故障随机发生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完成计算机维护维修故障库的建设,使学生合理应对随机性的计算机故障变成可能;最终提升学生计算机维护维修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课改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不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和心智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的整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为有效的职业学习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载体,它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它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基于工作过程,打破原有的章节体系,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重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实践专家访谈会以及外出调研,从计算机维护维修的实际工作出发,以计算机操作员的计算机维护维修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形成了本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能力标准。即:①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②能熟练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并进行必要的测试;③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并能对其进行优化维护;④能诊断和排除计算机软硬系统常见故障,并能进行简单的板卡级的硬件维修。
对计算机维护维修的实际职业活动项目化,提炼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2]。即:①计算机配件的认识与选购、②计算机组装与设置、③计算机系统安装、④计算机软件维护、⑤计算机故障处理。
(二)基于工作过程,以学习情境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上机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习情境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是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行业的要求零距离。
具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采用六步法[3]:
1.资讯
根据项目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生产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发设计教学项目,完成教学项目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向学生提供与完成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其他资源进一步学习、充实,为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打下基础。
2.计划
学生在接收资讯、领取学习任务后,进行必要的分组。每个小组在教师引导下讨论、思考学习情境中的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3.决策
小组讨论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作为检查与评估的依据[4]。
4.实施
学生按项目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在“做中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进行必要的分组。项目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因而分组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采用“师徒”制(能力较强掌握较好者为“师”,其他为“徒”),明确“师”和“徒”的职责,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
教师先对每组的“师父”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掌握一些技术性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他们的职责就是在老师演示和讲解之后,带领他们的“徒弟”共同完成项目的具体工作,记录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维持教学纪律。从而形成一种“新师徒”形式,即“老师”带“学生师父”,“学生师父”再带“学生徒弟”,使整个教学过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2)进行积极的方法引导。先由教师进行示范。经过教师的示范和指点,学生已经心中有数,接下来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操作。
(3)进行积极的心理和价值引导。在本项目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尝试;引导学生相互协作,教育学生学会做配角;引导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动脑的思想,不能袖手旁观。引导学生关注探索和协作方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成功”与“成果”。
(4)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上述环节,学生能模仿教师完成设定的项目。但是,这些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上。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更高层面的“理解”上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具体是引导学生积极查阅有关资料,理解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5.检查与评估
检查与评估是六步法的最后两步,检查是评估的依据,评估是检查的结果。检查又包括过程检查和项目总结检查,过程检查一般由教师和组长进行,记录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项目计划制定及实施过程的具体表现,作为总结检查的一个依据。项目总结检查又分以下三种方式:
(1)自查与自评。每位学生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回顾、自查和总结,写出自查和总结报告,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总结收获、体验,反思存在的问题。
(2)互查与互评。以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当一位学生演示、汇报时,其余的学生作为评委,检查其操作是否适当,步骤是否合理,然后进行点评和探讨,并形成互查互评报告。在互查与互评时,必须实事求是评价,要有区分度,不要出现人情分。通过互查与互评,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
(3)教师评价。教师在自查自评和互查互评的基础上,再结合计划与实施阶段的过程检查结果,进行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对整个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评价情况与自查自评报告、互查互评报告共同作为学生本项目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三)建设考证题库,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零距离
完成了职业技能考证题库建设,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能通过考证题库熟悉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就能参加计算机维护维修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实现了学习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零距离。利用考证题库练习后的学生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都100%通过,并获取技能证书。
(四)建设计算机维护维修故障库,提高课程实施的稳定性
完成了计算机维护维修故障库建设,包括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故障现象描述、故障原因分析、故障解决方案和其他技术支持等。为因计算机维护维修故障发生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给教学过程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实训条件方面的制约,影响了课程的实施质量。很多学校用于计算机维护维修的台式机硬件实训机房机器都比较老,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硬件的基本维护维修知识,但对目前流行的新硬件,只能教师展示,学生观摩,学生的参与度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大部分学校没有或正在筹备建设笔记本实训机房,因此对笔记本的硬件维护维修还只是停留在纸质和图片展示层面,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提高。课程改革后,本课程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完成角色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不但要进行教学的实施,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开发设计、计划制定、资料准备、总结评价等;其次,在项目教学中,理论与实操融为一体,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不单是理论上的行家,更应该是实操方面的能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项目化教学的学习培训工作,还要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领域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领域,因此,课改研究也将要顺应计算机的发展,根据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行业的要求及时更新故障库、更新考证题库、调整《计算机维护维修》的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设计,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要求零距离。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接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维护维修》是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可以通过项目化重构课程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考证题库和故障库、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建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46.
[2]张健.学习情境设计的辩证关系把握[J].职教通讯,2011(22):3.
[3]赵志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R].吉林,2009,1.
[4]于立君,胡金红.工程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