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2-08-15闫黎丽
闫黎丽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闫黎丽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担负着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重任.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但归根结底,还是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应当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总而言之,内因是关键、是前提,只有当一个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部帮扶手段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
研究生;心理健康;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对策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专业型人才,才能承担起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重担.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多,研究生的培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心理障碍、抑郁症、自杀、伤害他人等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年龄结构相对于本科生偏大,成员经历较丰富.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心智比较健全,思想相对成熟,可以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恰当处理各种矛盾.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心理等内在因素,再加上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外来因素,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性格偏执或者精神长期焦虑等.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给予及时的疏导、解决,就会使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更有甚者会发生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极端事件,从而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1.1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内因分析
1.1.1 性格缺陷.任何人都不可能具备完美的性格,或者自卑、或者羞怯、或者敏感,只是表现程度和自我调适能力不同.研究生作为普通的社会人,也会存在着各种性格缺陷.研究生性格缺陷的主要表现:
第一,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容易衍生出敏感、孤僻等性格.这类性格特点的人自我评价低,与人很少交流,做事情缺乏自信心.
第二,自负心理.由于中国从小学到高中都实行“应试教育”,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而研究生一般从小学到大学都成绩优秀,是众目睽睽的佼佼者,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自己过于自信,事事追求“数一数二”,从而给心理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1.1.2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据统计,心理健康疾病已经成为研究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如:天津市对3018名研究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各种程度心理障碍的就占16%以上;而对北京市四所大学的调查则显示,近十年来,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0%左右.心理疾病将会给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1.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外因分析
1.2.1 学习压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是完成科研任务,一般大学都规定研究生必须在学术期刊(有的甚至是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专业论文.这些学习任务都要求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所以,总会有些学生无法完成毕业论文或科研任务,导致无法顺利毕业,从而造成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恐慌等情绪.
1.2.2 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考研的动机都是希望通过在研究生阶段获得的知识和学历,为自己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对自己的就业有着很高的心理预期.但是,在经历过多年的扩招之后,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竞争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首先在找工作过程中,研究生就要承受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其次,如果最终的就业现实与当初的心理预期落差巨大时,这就会给自己带来失落感、挫败感.
1.2.3 人际关系压力.研究生阶段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和导师.首先,由于研究生集中学习时间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都在忙于公司实习、各种考证、或者专业研究,以致同学之间交流较少.其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同时导师自身也担负着沉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学生和导师交流机会也越来越少.在面对这种人际状况时,大多数研究生都可以主动与同学、导师交流,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表现为:与导师关系不好;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不习惯和陌生人打交道;没有知心朋友.从而给自己带来人际交往压力.
1.2.4 婚恋压力.大多数研究生入学时的年龄为22~33岁.硕士生入学时平均年龄为23~26岁,博士生平均在29~31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婚恋需求.大部分同学可以和异性正常交往,并形成良好的恋爱关系,甚至共同步入婚姻.但是,也有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对象,或者恋爱失败,从而产生抑郁、悲观、焦虑等情绪.
2 心理问题内外因阐述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由内外因共同促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促进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无论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是决定研究生心理状态的根本原因,而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等外来压力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比如,甲生一直成绩优秀,在学术上自我要求较高,从而形成自负心理.而当他自认为很优秀的论文获得较差评价时,就会对他的自信心造成极大地打击,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意志低沉.而对于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会及时调整心态,认真听取意见,重新开始论文撰写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实际的行动去面对挫折.
再比如,乙生患有抑郁症,平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都很正常,而他在准备博士毕业论文期间,精神极度紧张,身体也很劳累.当博士论文完成之后,甚至当他已经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时,他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精神极度放松、尽情欢悦.相反,他的精神表现是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感到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认为活着没有意思,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所以,抑郁症才使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抑郁症是内因;而紧张的博士毕业论文工作只是外因,是诱使他发病的外来因素.
所以,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还是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由于学生本身自卑、内向、自负或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才会在遇到外来压力时,无法及时调整心态、正确化解压力,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应当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内因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态;从外因出发,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缓解各方面压力.总而言之,内因是关键、是前提,只有当一个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外部帮扶手段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
3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思考
3.1 转变观念,正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黄建榕教授则指出,根据统计,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一名男博士研究生和一名女硕士研究生在同一天跳楼自杀;2010年3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学一名内地女研究生在宿舍内自杀身亡;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自杀身亡;2009年12月16日,东南大学研究生郑亦新跳桥自杀.事实证明,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高校应当从校级领导到基层辅导员都要转变观念,正视并且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
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群体给予关注
在研究生入学时,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从而有重点地关注、科学合理地干预,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研究生作为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是在毕业阶段,因为毕业时要面临就业压力、科研压力、毕业论文压力等,而人际关系经过一年到两年的摩擦,也是冲突高发期.所以针对毕业生,应设立心理咨询专场辅导,有针对性地做好咨询和指导工作.
3.3 设置心理健康通识课程,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高校应当设置心理健康通识课程,教授学生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排遣压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基本心理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科学应对心理困惑.
3.4 改变心理咨询中心形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作用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聘请了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心理咨询室都是神秘而陌生的,当出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求助.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如果被别人知道,就会低人一等、没有面子.所以心理咨询中心应当深入学生、扩大宣传,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帮助者,真正地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5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指导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研究生管理体制下,与研究生发生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承担着研究生事务管理、班级建设、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工作.应当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线辅导员易于接触学生、观察学生的优势,在研究生心理问题预防战线上站上重要一岗.首先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职业化,使辅导员从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使之职业化,从而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应当专业化,系统地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在研究生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或者以正确态度应对压力,从而将“大心理问题化小、小心理问题化无”.
〔1〕买买提·吐尔逊木明,曲曼古丽·巴拉提.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3).
〔2〕时昕.为心灵辅导,为成长解惑[N].合肥工大报,2005,2(28):430.
〔3〕韩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4〕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卢文洁.天之骄子为何容易想不开?[N].广州日报,2009-4-30(B10).
G44
A
1673-260X(2012)03-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