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以《逻辑学》课程考核结构改革为例

2012-08-15田华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逻辑学辩论赛批判性

田华银

(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一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考核结构改革的基础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都必须以该课程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和前提,其考核的目标、内容、结构和形式都必须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紧密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才相应有什么样的课程考核。《逻辑学》课程期末考核结构的改革离不开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1]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知识、筛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和技巧,也是原则性知识和能力相统一和智力的训练过程。批判性思维品质包括怀疑精神、正当性、清晰性、思维深度、思维广度、反思性、自信心等思维能力倾向和品质。批判性思维品质是学生学习《逻辑学》应获得的重要素质,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我们以批判性思维作为基本理念,提出了《逻辑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基本目标,即转变传统的以 “知识本位”为基本目标和以 “灌输式”为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教学范式,形成了以 “能力本位”为基本目标和以“引导式”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范式;着力打牢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针对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我们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刻变革。(1)分组教学。我们把教学班级的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保证每组学生基础状况的相对均衡。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合作讨论、课外活动和期末课外实践考核等方面的合作。分组促进了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归属感。

(2)创设问题讨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创设四个层面的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一是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即教师在学科原则性知识的阐释中,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提出一定的基本理论问题供小组讨论解决。二是基于案例的问题讨论,即为了使学生理解或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教师布置趣味性或现实性案例,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外合作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小组观点。三是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问题讨论,即在每一章结束后,教师选取或设计一定量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四是简单学术问题或争议问题探讨,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学术探讨,发现问题。学生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合作讨论解决,并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以供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题讨论或期末抽签演讲考核所用。

(3)借助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统一。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学团学一体化活动平台和机会,教师根据《逻辑学》课程的特点和相关理论知识设计相关活动,如辩论赛、演讲等。让学生在团学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或学生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或结果给予评判,给出相应的成绩,并把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实践活动,学生有意识地把逻辑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二 基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课程考核改革路径

(一)期末考核的目标

“解决问题需要考虑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必须与这些情况相结合,而且还要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例外。”[3]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相适应,《逻辑学》期末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基本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和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逻辑学》相关简单学术问题的了解、分析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情况;考查学生应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期末考核的结构

《逻辑学》期末考核分为两个板块:课堂闭卷考核和课外活动考核,总分100分。

1.课堂闭卷考核。《逻辑学》课堂闭卷考核总分为6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基本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和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题型结构从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单推理题、简答题、作图题和综合推理题等题型中选择三种进行。

2.课外活动考核。课外活动考核充分利用学生团学活动平台进行,把期末考核融入学生团学活动中,使团学活动不再肤浅、不再简单而变得有深度、有高度。课外活动考核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如辩论赛、抽签演讲、调查研究、学术探究等形式。在2011年秋期,我们主要采用了抽签 “演讲+点评”和辩论赛两种考核形式。

(1)课外抽签 “演讲 +点评”。课外抽签“演讲+点评”总分为20分,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对《逻辑学》相关简单学术问题的了解、分析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情况。演讲的题目就是教学中由学生小组在课外已经合作完成的《逻辑学》学术小论文。我们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现场抽取简单学术论文题目,由每一小组任意挑选一位学生上台演讲,然后,随意抽取其他小组学生对其进行点评。每一小组的演讲和点评分别给分,两者的分数相加,就是该小组每一位学生在 “抽签演讲加点评”试题的基本分数,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基本分数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分数,这加或减后的分数就是每一位学生在 “抽签演讲加点评”试题的实际得分,体现了小组内学生参与程度不同的差异性。

(2)课外辩论赛。课外辩论赛总分为20分,旨在考查学生应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辩论赛的策划、辩题、评委和名次确定等全过程由班委完成,教师尽可能不参与。班委在第8周以前做好策划书并交老师审查,提出修改建议后修改完善。辩论赛在本学期第11-14周完成,最后决出一等奖1个组,二等奖2个组,三等奖3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得分根据最后结果有差别地给定,并且每个小组的得分也就是该组每位学生的基本分,以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基本分数基础额上,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适当加分或减分,加或减后的分数就是该学生在 “课外辩论赛”的实际得分,体现学生参与程度、能力和成绩的差异性。

(三)学期总评成绩说明

根据期末考核结构改革,每一位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在平常学习中的状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期末成绩由课堂闭卷考核成绩、演讲成绩+点评成绩以及辩论赛成绩组成,占总成绩的70%。

三《逻辑学》课程考核改革的特点

《逻辑学》课程考核具有层次性、过程性、娱乐性和能力倾向性等特点。

(一)鲜明的层次结构

1.考核目标层次清晰。《逻辑学》课程考核目标具有四个不同的层次,即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基本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和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学》相关简单学术问题的了解、分析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情况——应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

2.考核内容的层次明显。《逻辑学》课程考核在内容方面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即基础层次的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中等层次的理论的实际应用和高等层次的学术问题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演讲、点评和讨论。

(二)重视考核过程性及其效果

期末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主要由平时作业训练、批判性思维训练成绩等构成。期末考核中除课堂考核外,其余的抽签演讲考核的小论文的撰写和辩论赛的准备都是在日常课余时间进行,而且期末的抽签演讲与点评考核以及辩论赛也不占用期末复习考试实践,也是在半期后的课余时间进行。由于考核强调平时课余学习、训练的重要性,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高低与平时课余准备工作和参与程度、学习强度均有较紧密的联系。这种强调平时过程性考核结构突破了期末一张试卷定考核成绩的传统做法,也纠正了期末一张试卷判优劣和知识掌握与能力不匹配的弊端。

(三)寓娱乐于考核

无论是辩论赛还是抽签演讲考核都体现了公平竞争、自由开放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发挥学生的阅读、写作、演讲等特长。而公平竞争的过程及其结果都能够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和享受;学生在考核中能够自由表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表达出来,自然也是快乐的。

(四)能力本位

在《逻辑学》期末考核中,无论是课堂试卷考核,还是抽签演讲考核和辩论赛考核都体现了逻辑理论知识与逻辑思维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的有效结合。课堂考核试卷包含了基本理论知识试题、案例分析试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外抽签演讲考核的主题就是学生在课外通过查阅资料就有关逻辑学的相关争议问题所写的小论文,考查了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归纳综合、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演讲后的点评考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临场应变能力等;课外辩论赛考查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在团队中开展合作竞争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逻辑论证、反驳和思辨等能力。

总之,《逻辑学》期末考核结构是对基础理论与学术探讨的考量,是课堂考核与课外活动考核的结合,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协调统一;让学生在期末考核中释放激情、享受快乐;让期末考核不再单调乏味,让期末考核也不再孤独寂寞。

四《逻辑学》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的反思

2011年秋期,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2011级的《逻辑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此相适应,我们进行了期末考核结构改革与实践,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需要完善之处。

(一)期末考核改革与实践的成功经验

《逻辑学》期末考核改革与实践是一次大胆的成功尝试,突破了传统的一张试卷、一套试题、考核过程、考核结构相对单调的考核模式,丰富了期末课程考核的内容,优化了期末考核的结构,基本实现了从 “知识本位”考核向 “能力本位”考核的转变。改变了学生期末靠单纯背笔记、记重点的应考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以逻辑知识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分低能、分数与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期末考核也实现了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课外与课内的兼顾、教学活动与团学活动的融合。

辩论赛考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锻炼了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和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逻辑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的广度、口才、思维的反应能力、演讲能力、收集查阅资料、分析资归纳综合等能力;学生也从辩论赛中明白了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广度和深度,增强了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与对方的激烈辩论以及评委的精彩点评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在辩论赛的准备和辩论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个人单独自己的不足、力不从心,体会到团队合作的益处,从而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小组抽签演讲以及即兴点评的考核方式,考查了学生坚持真理、探究问题意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演讲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复习了逻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拓宽、加深了一些逻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制作PPT和演讲的水平;培养提高了学生查阅、分析、归纳、概括资料以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二)期末考核改革与实践存在的不足

由于《逻辑学》教学范式改革及其考核改革处于刚起步阶段,各种方法、措施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经后的改革和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弥补和完善,不过“学习和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机会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和学习奠定了基础”[4]。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辩论赛的策划组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辩论赛的会场秩序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参与学生的出勤率也不够高,还不没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对每一位学生的给分不能全方位体现差异性。关于论文的演讲与点评考核形式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大部分小组演讲的内容以课堂就讲授过的内容为主,缺乏新意和独立思考的内容,缺乏学术性。有少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配合的精神和积极性,有意孤立自己,把自己边缘化。有少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主动为小组承担责任。学生的两极分化较严重,认真、努力、主动配合的学生收获较大,进步明显,但是不主动参与的学生存在应付的思想倾向,收获较少。大部分小组学生对于演讲的点评注重形式多于内容,对形式点评较多,而很少或没有涉及演讲的内容,点评比较肤浅。

总之,无论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还是以此为基础的期末考核结构改革,都是我们以学校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为旗帜,着力优化课程教学和考核的结构、内容、方法和手段,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为接下来的深入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增强了我们进行改革和实践的信心。

[1]Robert H Ennis.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J].Education Leader-ship,1989,(4):4.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3][4][美]多拉·豪维尔.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J].王 爽译,全球教育展望,2001,(12):1、3.

猜你喜欢

逻辑学辩论赛批判性
有力的反驳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简单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