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查德·赖特《黑孩子》中的“饥饿”主题解读

2012-08-15于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赖特艾迪理查德

于萍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136000)

理查德·赖特《黑孩子》中的“饥饿”主题解读

于萍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136000)

“饥饿”是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主题之一。对理查德·赖特而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理查德·赖特;《黑孩子》;饥饿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拥有大量白人读者的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1908-1960)不但是美国左翼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推动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成熟。1945年,他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Black Boy)是继《土生子》(The Native Son)之后的又一巅峰之作,它是理查德·赖特自传小说《美国饥饿》(American Hunger)的第一部分“南方的黑夜”(Southern Night),讲述了他4-19岁(20世纪初)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南部的成长经历;1977年第二部分“恐惧和荣誉”(The Horror And The Glory)以《美国饥饿》的名字出版,讲述了他成年后在芝加哥的经历。

《黑孩子》(《美国饥饿》)描述了20世纪20-30年代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讲述了理查德及家人的贫穷而艰辛的生活。理查德出生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南方的一户贫穷黑人家庭,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弃家出走,妈妈拉扯着小理查德和弟弟,生活陷入了灾难。妈妈中风后,他们不得不接受姥姥一家的接济和照顾。书中的理查德颠沛流离,为了生存而辗转于孤儿院、麦吉姨妈家、姥姥家和克拉克舅舅家。小说中有很大篇幅描写理查德躲避和应付来自种族的、社会的、家庭的和宗教的各种麻烦。在饱尝了种种不公之后,理查德逃去了美国北方的芝加哥,继续与贫穷、种族歧视等作斗争。

《黑孩子》还是一部理查德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众多主题之中,“饥饿”主题始终贯穿整部小说。理查德总是在遭受“饥饿”的折磨,不仅是身体上的饥饿,还有精神上的“饥饿”。本文通过解读“饥饿”主题,领悟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以分析其在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的情节发展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饥饿的表面意义——身体的饥饿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暴跌,工厂关闭,大规模失业。理查德出生在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一个穷黑佃农家里。他所出生的时间、地点、家庭及肤色,使他不可避免地要挨饿。在理查德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抛弃了家庭,和别的女人生活去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小理查德和妈妈、弟弟经常受到饥饿的折磨。“饥饿悄悄向我袭来……本来是,只有在我玩耍的时候,饥饿才总是跟我有点形影不离,可是如今,夜里一觉醒来,我就看到饥饿在我床边站着,形容枯槁,瞪眼望着我。”[1]饥饿使他学会了思考,质疑他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和疾病迫使妈妈把理查德和弟弟送到孤儿院,在孤儿院里,同样要挨饿,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由于过度劳累,妈妈中风瘫痪了,姥姥把他们带回家,姥姥家早餐只有猪油玉米面粥,正餐只有猪油炒青菜,也穷得每天挨饿。在饥饿的陪伴下,理查德九年级毕业了,开始工作谋生了。但无论是在杰克逊小镇还是孟菲斯,再到后来的芝加哥,饥饿总是如影随形。身体的饥饿使他开始质疑周围的世界,从而踏上了认识自我及周围问题的智慧之旅。

二、饥饿的象征意义——精神的“饥饿”

(一)知识的“饥饿”

在所有“饥饿”中,理查德对知识的渴望是最突出的。他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快就成了万人烦了”,这使他与众不同,同时也使他的生活有了方向和意义。

在理查德一家要搭乘一条叫“凯特·亚当斯”的船去孟菲斯之前,他就问了许多有关船的问题——船的大小、汽笛、名字、颜色等,把妈妈都问烦了。他六岁时,一个送煤的人教他从一数到一百,“一个来小时的功夫,我会数到一百了,简直高兴极了。”[1]在姥姥家住时,一天埃拉老师(姥姥家房客)给理查德讲了《蓝胡子和他的七个妻子》的故事。“这故事使我感到周围的世界存在、搏动、有活力……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加深了,对事物的感受不同了……我的想象力如同火焰一样迸发了。”[1]这个故事使他的感情第一次全面爆发,正是这种感觉使他意识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从此以后,他对知识的“饥饿”开始增强,使他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八年级时他写了一个故事叫《地狱巫师的半亩田》,并在当地黑人报纸上发表了。可是除了报社的编辑,其他人都无法理解和接受他的做法——黑人家人和朋友对他表现出敌意和不屑一顾;白人老板鄙视他——使他成为作家的梦想面临挑战。理查德通过他们的反应揭露了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下,黑人忍受着多么深重的压迫。

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的学校教育时断时续,可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九年级毕业了,但理查德的求知道路并没有随着从学校毕业而结束。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后,为了摆脱杰克逊小镇的压迫环境,理查德来到了孟菲斯,并在一家眼镜店找到一个跑腿的差事。在这里他开始读任何他能弄到手的东西,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H·L·门肯的作品,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转变。通过白人同事福尔克的帮助,理查德从公共图书馆借到了门肯的书。“读完这本书(门肯的《序言集》)时,我确信自己过去是忽略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某些事情。……我渴望有书看,渴望掌握新的看问题的方法。”[1]他产生了一种新的饥饿,读书使他认识到过去所没有察觉的事情,使他了解周围的一切,“是书籍开拓了感觉和视觉的新途径”[1]。到了美国北方的芝加哥以后,理查德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并尝试写作。他对知识的追求从来没有满足过,每一点知识的增加都会使他体验到新的感觉。他渴望利用他“强烈的内在天性”写出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黑人的文章。在芝加哥,理查德加入了美国革命党,他认为通过写作可以为民众做点事情,但令他失望的是结果与他想象的相去甚远,结果退了党。理查德没有沮丧,最后,他决定要做一个和这个世界斗争的思想家、艺术家,他把写作看作帮助这个世界的责任,并利用它把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

(二)平等的“饥饿”

小时候,理查德不明白白人和黑人有什么不同,因此不会想到要区别对待白人。随着理查德的长大,这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在他找工作和干工作的过程中。理查德找到一份给一户白人家做男仆的工作,面试时,那位白人雇主问他会不会偷东西,他大笑的反应使那女人很生气。八年级前的暑假,理查德到杰克逊当地的砖厂打工,一天被白人老板的狗咬了,他去见老板,白人老板根本就没把这当回事,对他说:“叫狗咬一下是伤不着黑鬼的。”九年级毕业后,理查德所做的工作总是干不长,这时,他的同学格里斯告诉他必须放下傲气,学会在白人面前佯装谦恭而求生存,并帮他在克雷因先生的眼镜店谋了份差事。可他的白人同事皮斯和雷诺兹拒绝教他操作机器,宣称这是“白人干的活”,粗鲁地叫他黑鬼,并设计撵他走。后来,理查德来到了孟菲斯,孟菲斯眼镜店是南方种族等级制度的缩影——奥林代表白人南方种族主义者,福尔克代表同情黑人的南方白人,肖蒂代表迎合白人的黑人,搬运工代表满是怨愤的黑人,还有几个三K党成员和犹太人。在孟菲斯的眼镜店工作时,“我现在很快学会了控制我在和白人接触中所感到的紧张心情。”[1]受到奥林和另一家眼镜店白人雇员的挑拨,理查德和另一家眼镜店的黑人雇员哈里森展开了一场拳击,虽然原计划佯装打斗,结果都狠揍了对方一顿。这说明种族歧视的压迫会让人丧失理智,种族歧视和暴力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同时也说明白人压迫、虐待黑人,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巩固自身的权力。

到了所梦想的城市芝加哥后,理查德不知道怎样与白人相处,他在南方的那一套不适合北方,因此又被焦虑和不安困扰着,他开始同情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低贱的社会地位,并在精神上承受着煎熬。他也体会到有些白人对他是公正的,比如克雷因先生、福尔克先生、霍夫曼夫妇。理查德逐渐理解到种族歧视不仅影响到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到黑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种族歧视的潜在危害是理查德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他看来,种族歧视问题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之中,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得以改善。

(三)关爱的“饥饿”和被认可的“饥饿”

理查德还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渴望关爱,无论是小说一开始,四岁的他把房子烧了,还是之后把可怜的流浪猫吊死了,都是想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这表明了他所生活的家庭缺乏关爱和亲情。尤其是在爸爸弃家出走后,由于妈妈中风瘫痪,他们搬到姥姥家,姥姥、艾迪姨妈(教会学校老师)、汤姆舅舅经常和理查德发生冲突,并都尽可能少接触他。与孩子应该得到的关爱正相反,理查德得到的却是辱骂和暴力。小时候因为烧了房子,差点被妈妈打死,由于和姥姥、艾迪姨妈宗教信仰冲突,使他得不到她们真心的关爱。艾迪姨妈希望别人顺从、忍让,但理查德身上没有这些东西,只有反抗。一次,艾迪误以为理查德在课堂上吃核桃而惩罚了他,回家后又因为他说了谎还想揍他,理查德用武力保护了自己。但从此以后艾迪姨妈不再和他说话,并且姥姥、姥爷、妈妈都站在艾迪一边,他们都认为理查德有问题,这使理查德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一个局外人。“要搞一次信仰复兴活动了,姥姥认为这是挽救我的最后机会了,全家人都变得善良和宽容了,但是我很明白促使他们变化的动机,而这使我在精神上和他们的距离更远了。”[1]理查德从来也无法使自己被别人认可和接受,无论是家人还是同龄人(更别提白人了),其他的黑人男孩也不明白理查德和他的想法。尽管理查德渴望融入到他们当中去,但从不退让的个性使这不可能了。

理查德在南方生活时,同南方的黑人文化作斗争。“作为一个叛逆者,赖特公然反抗他的外婆,蔑视宗教。”[2]在家里,他反抗姥姥、姥爷、艾迪姨妈、汤姆舅舅的权威;在九年级的毕业典礼上,他读了自己写的讲演稿而不是校长写的演讲稿,使他在揭露了教育腐败的同时,又一次取得了道德上的胜利。南方的文化氛围试图把他塑造成顺从、虔诚、愚昧、不思变革的黑人奴仆,但他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不能容忍外界强加给他的性格,结果使他处处碰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工作中,都不能被人认可和接受。到达芝加哥后,他先后接触到黑人文学组织、贾维主义组织、革命党组织,但他无法接受这些组织的信条,使他又成了孤家寡人。尽管无法得到家人的关爱,理查德还是渴望更好地生活,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

三、结语

理查德的《黑孩子》再现了20世纪初美国黑人的社会和经济斗争,同时超越了美国黑人文学只关注种族主义的局限性。作为一名黑人,他在美国的生活让他感到:人类的团结比面包更重要,比生存更重要。虽然理查德在《黑孩子》中列举了很多身体饥饿的例子,但他最终得出结论:身体的饥饿不如世界其他问题那么重要,他断言世界需要相互理解、需要和谐。因为,在我们所生活的纷繁的复杂世界中,无论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饥饿”。

[1]理查德·赖特.黑孩子[M].王桂岚,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4,23,40,289,292,259,127.

[2]杨朋.论理查德·赖特在《黑人男孩》中的反抗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08(7).

Abstract:“Hunger”is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in Richard Wright’s Black Boy(American Hunger).For Richard Wright,themeaning of life lies in the very act of striving to find themeaning of life.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novel better,we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theme of literal and figurative hunger.

Key words:Richard Wright;Black Boy;hunger

An Analysis of the Hunger Them e in Black Boy(Am erican Hunger)

YU Ping
(Public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I712.45

A

1008-178X(2012)10-0101-03

2012-06-13

于萍(197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赖特艾迪理查德
用蛋管住鸡
不语似无愁
不语似无愁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世界
艾迪的困惑
如何让你不杀我
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85例
弗兰克·赖特:烟雨水流,一世风流
赖特兄弟建造第一架军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