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2012-08-15雷家军孙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雷家军,孙彪

(1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临安311300;2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杭州310053)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复杂而艰巨的任务。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1]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重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2]我们积极探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主要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的认识基点

(一)把握实践教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必要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作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教学,它不是实践和教学逻辑的组合叠加,而是一个特指性概念,即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间接运用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当代哲学中,“实践”一词用法很多,解释各异。有的学者主张把物质的活动连同理论的、观念的都看成是实践的一种形式。而认为“实践教学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下,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利用直观鲜活的图像、案例、情境等,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4]如果从这种“实践”意义来推演实践教学,含义过于宽泛,不好区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当然,也还有其他各种宽窄不一,角度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对实践教学理解得过宽或过窄,都会与实际不符,而只能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探寻。

(二)利用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获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目标中包含着理论体系、价值认同、理想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纯理论讲授,可以构建起完备的逻辑体系,却不一定能够经得起社会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冲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从中学校园走到大学校园,缺乏必要的社会经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比较有限。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群众,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才能加深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认识到知识分子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克服自身弱点,优化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课程离开社会实践环境、社会实践基础和社会实践经验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这种思想认识的升华、政治觉悟的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教学才可以说是真正增强了实效性。

(三)掌握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师水平的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能力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师的必备条件。从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社会实践来说,一是社会实践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讲授社会实践理论和制定社会实践规划的能力;二是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的能力;三是在社会实践之后,总结社会实践经验,运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能力。这是直接的主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即为完成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而应有的能力。此外,还有潜在的、间接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在日常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条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挖掘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感受,并运用于教学;二是自己也应时刻关注社会现实,使已有的理论体系、思想观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充实鲜活的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新内容;三是与学生讨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方法,透彻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阐明科学的思想观点,化解学生的矛盾与困惑,引领学生的思想方向。这些社会实践能力,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培养起来的,不是仅仅有个人的社会实践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在经常指导和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才有可能形成,而认识的前提是把实践教学能力真正看成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师水平的必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认识和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中的一组看似清晰,实则模糊的问题。一种是习惯性的界限清楚的划分方法,即以课堂为主角,以校园为边界来划分,在校园内,在课堂内讲授的就是理论教学;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就是实践教学。一种是打破形式性的界限,以教学内容来划分,不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主要讲授理论性内容就是理论教学,主要关注实践性内容的就是实践教学。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第一种划分方法简捷明确,教学计划、经费预算、课时学分等具体问题容易落实和操作,但也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造成有声势、有投入,无效果或少效果。第二种划分思考更为深入,理论上说得通,而在实际工作中,困难较多,不易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切合实际的做法是以第一种为基础,充分考虑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将实践教学区分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集中时间,有组织地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就是之前为其奠定思想、理论和方法基础,之后为其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使优秀成果进入教学中去。虽然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理论讲解,但理论教学相对于实践教学的关系主要还是外在的。第二个层次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织并行。随着课程内容的进展,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随时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经常深入社会实际,把社会实践教学贯穿到理论课教学的始终,而不是仅仅通过一个时段的社会实践解决所有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交融进行。在理论教学中蕴含着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学生社会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社会实践教学中蕴含理论学术问题,学生带着清晰的理论问题进入社会实践过程,去印证和寻求理论问题的合理性及其解决方式。

(二)教学效果和教学条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内容涉及的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许多人对这类课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的要求一直比较高,认为既然提供了经费和条件,学生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就应该有明显的改善,结果常常是愿望和事实有差距。我们认为这里应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大家一直在关注的,直接投入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各类基地建设的费用,各种校外调研、考察、参观的费用,很多人基本认为是必要的,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效益”问题。二是大家还没有充分注意的,应该投入到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上去的经费。我们往往注重对教师理论能力的培养培训,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还远不到位,甚至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还要被部分人视为简单的游山玩水,不能够理直气壮地进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12条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6]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政策和现实要求等角度看,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条件的关系问题,需要在重视对学生投入的同时,更加关注对教师、对教育者的投入。

(三)教学单位与管理部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涉及的学生数量大、范围广,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来组织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困难很多,甚至有些问题难以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的影响也大,它关涉到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能力、教学水平和态度的评价,关涉到学生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价,在大规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评价,都会产生群体的“共振”效应。而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关系协调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不利影响也很大。我们认为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关系的协调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集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应在学校层面上召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学校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部门,统一讨论安排实践教学的主题、日程、地点,力争使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内容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任务和校园文化发展总体思路保持内在联系。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仍需各部门共同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次实践教学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分散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任课教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最好也能与有关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相关联、相协调,以便相互支撑,相互推动。因此,学校应建立统一协调的沟通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看成是整个学校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

(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列宁曾提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目的是实践的第一要素,它是实践活动的起点,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并表现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归宿。目的和主题的确定,对社会实践的成败影响很大。不同课程、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具有不同的主题。主题的确定,需要考虑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重点,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和特点,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年都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主题和近百个调研选题。

2.社会实践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这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的准备包含课程知识内容的准备和社会实践知识技能方面的理论准备。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实践与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关系,但社会实践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写作,教师还是要有针对性地特别强调或重点讲授,以便社会实践时,理论基础更为厚重,调研报告写作更为顺利。

3.制定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计划既有学校、学院层面的总体计划,还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尤其是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等,更是要把调研的题目、调研的地点、调研需要的相关资料都列入计划。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同学在正式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就有了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备、知识理论准备、材料技能准备。

(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工作

1.对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知识理论方面问题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纲要”、“概论”这样基础层面的知识或理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具体的,甚至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常常不能满足认识和分析问题的需要,老师有时也要有充分的准备,适时地给予学生以指导。

2.对社会实践中发现的新的难以化解的问题的引导。进入社会实践过程,许多学生感到,社会中反映出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化解,甚至个别同学会有所学无用、理论和现实不一致的感慨。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展开由表及里、去芜取精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抓住事物的本质,看到社会的全局,洞察问题变化的趋势。

3.对撰写调研报告所需材料收集整理的指导。

实践教学,学生是带着各自的调研任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很多学生,尤其是初次参加社会实践的低年级学生,往往忙于观景致,急于发感慨,而疏于搞调查,怠于理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收集与自己调研题目密切相关的材料,并不断地思考、分析、提炼。

(三)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后的总结提升工作

1.总结工作要到位。社会实践小分队或调研小组等的总结工作应该细致入微,既有集体的状况、特点、不足的总结,也有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表现和成果的总结,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收获、自己的变化;院、系的总结工作应尽可能突出专业的思想特点,个别典型事例,需详实真切,总结的重点需要适当向缺点和不足上倾斜,让学生认识到改进的必要;学校层面的总结要适当注重总体性、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

2.成果运用要充分。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应将社会实践工作凝结成一定的成果,既包括文字材料,也包括学生认可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这些成果对学生会自发地产生教育示范作用,但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仍是不够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把典型的调研材料、调研结论引入课堂,与理论教学内在的结合起来,让先进个人进入课堂教学,介绍社会实践的经验及其认识成果,使之为后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3.理论提升要及时。社会在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不断改进,形成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变化,如果停留在一般的经验、措施层面,实践教学就难以深化,教学研究就难以深入。社会实践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理论提升,在总结工作的过程中,把经验和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学术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这样才可能从根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上有力地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进步,而且会培养出一批教学研究的人才。

从我们了解掌握的情况和材料看,对新形势、新学科、新课程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很迫切,这一问题的研究确是任重道远。

[1][2][5][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9.419.417.534.

[3]冯契.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7.

[4]李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猜你喜欢

中国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