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难点与解决对策
2012-08-15王小红
王小红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难点与解决对策
王小红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变革,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努力开展企校的有效合作.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企校继续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多难点与困难,本文将着力探讨有关这些合作难点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企校双方在继续教育方面获得双赢的合作局面,推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持续稳步的发展.
企校合作;继续教育;难点;解决对策
1 前言
笔者作为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一名教师,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虽说在社会传统中占据的地位没有得到正确的认可,但是,它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不可少的一个组成分子,几乎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中一半的份额,主要承担着继续教育的重任,是大众化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办学定位,管理方式,教学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致命的弱点就在于校企合作,这是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去年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个自问自答题.袁部长认为下大工夫的来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难点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这是与我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就是要求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事实上,校企合作很好的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是重新改革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推进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虽有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企校方面的继续教育合作还存在较多的难点,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2 企校合作模式概述
企校合作模式,就是我们习惯称呼的校企合作模式,它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为了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职教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为了使得高职教育能够更好的为企业输送实际需要的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多方位合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企校合作模式旨在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联系起来,努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顺利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就是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提高高职的办学质量,增强企业的人才优势.在当今以“改革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主题的时代,高职走企校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该种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重构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职业发展模式,企校合作模式有效结合了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于一体,包含了体制层面的就业导向、市场驱动,政府导引、校企主体,多元整合、系统设计;课程层面的能力本位、过程导向,项目课程、任务载体,工作分析、课程开发;教学层面的学生主体、行动导向,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工学交替、完整体验等相关的内容.企校合作模式不是孤立的双方,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说政府的推动作用,市场的调节作用,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法律法规、行政和行业管理体制、企业生产方式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旦形成正向合力,就会促成该种模式的成功.一般来说,企校合作模式有两种主要类型,即政府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作为构成企校合作模式的四大要素,即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和市场,都会对该种模式是否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之下,我们需要构建企校合作模式的有效机制,比如说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从而才能真正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3 我国目前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难点
作为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一名教师,笔者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已然看到并体会到了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企校继续教育合作中的难点所在.具体来说:
3.1 企校继续教育合作中的企校双方继续教育合作理念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达到该种模式需要的共同合作理念和全方位合作方式,很多合作仍然停留在“各取所需”的不利层面,使得双方的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基础性前提条件.很多高职院校采取该种合作模式,只是简单的为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没有真正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企业也重在自身的利益获得,认为培养人才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仅仅提供最基本的资金资助,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方面,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
3.2 企校继续教育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化,没有摆脱学历教育的某些特性,现在最为主要的就是成人学历教育模式,其具体的培养方案基本是由学校独立完成,企业真正参与的可能性不大,使得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征无法显现出来,缺乏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基本上与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有一定的脱节,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和层次没有多样化,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学生培养质量也缺乏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对于该种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容易忽视对于学生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使得学生只重视证书而轻视真正技能和经验的获得.同时,企业对于继续教育缺乏正确的心态,过于看重自身的发展利益,认为继续教育应该跟他们关系不大,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这极大影响了校企继续教育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企校继续教育合作在产业技术战略层面缺乏长远目标、多样的形式和有效的机制,双方的目标过于短期化,合作形式过于单一,还缺乏有效的合作组织机制.这就造成了双方资源整合不足或者不到位,无法真正有效利用和共享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无法真正构建一个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今的教师资源无法真正满足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发展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合作双方尽力加快对于具有教师与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速度和力度.此外,由于企校继续教育合作主要是成人教育模式,很多学员都是在职人员,他们真正投入到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然而,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仍然采用较为单一的面授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校企之间沟通不畅、职工参加培训困难等问题的产生,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使得培训无法取得较好的实效性.
4 企校继续教育合作难点的解决对策
鉴于以上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企校继续教育合作存在的难点,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力解决这些难点,这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走向深入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国家领导和教育高层明确指出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我们要尽快改变目前校企合作的浅层次阶段,努力使得合作走向中层次和高层次,实现校企之间的更深度合作,保障高职企校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解决对策如下:
4.1 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双方要尽快转变传统的“各司其责”的培训观念,而是应该让企业积极真正的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当中来,这就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达到一致和平衡,不断的为企业和市场输送新型的符合发展需求的产品和人才来.高职院校还应该及时沟通和交流与企业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使得培养目标合理、恰当、有效,制定出真正为企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整个培训过程,明确地把自己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其他素质构成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学校,真正参与到继续教育目标的制定当中去.此外,企业还要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评价标准制定进行了解并认真参与进去,保障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2 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与企业之间的现有资源整合,以各自的优势来深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有机结合科研项目来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把企业作为继续教育实践的良好场所,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职人才培养成本,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支持,更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灵活新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这种产学研一体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对于师资、课程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力度.比如说高职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去实习来加强对于师资的背景提炼,并对相关培训建立一套严格有效的评估制度来保障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高职还要重视对于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增强办学活力.为了真正实现高职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矛盾,融合全球资源,拓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校企合作效益.
4.3 高职院校在推进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教育的公共产品特性,继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利益上的非独占性和消费中的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功能不能被抹杀掉,一定要严格防止继续教育的“产业化”趋势和异化现象的产生,否则,高职继续教育必定会只重学历教育和当前利益,而不能达到应有的继续教育效果.我们必须强化高职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选择好合作对象,明晰责权,措施到位,相互信任,精诚合作,建立健全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可以建立和完善企校继续教育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说多层次的学历型,专题型,工学交替型,研修型以及相互兼职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要共同创新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的教学模式,完善企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有效促进企校继续教育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尽可能的为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场地和时间,通过大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来给继续教育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最终使得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1〕董吉贺,刘奉越.发达国家继续工程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研究,2006(8).
〔2〕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教育与职业,2007(32).
〔3〕吕光军,陈玉华,李学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高职教育品牌[J].教育与职业,2006(33).
〔4〕宋岩丽,宋岳川.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
〔5〕孙福全,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周远强.从供求看继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继续教育,2008,(11):32-33.
G712
A
1673-260X(2012)02-0188-02
2011年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FYJY/2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