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农村老年人价值观之转变

2012-08-15肖结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观念价值观

肖结红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转型期农村老年人价值观之转变

肖结红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转型期农村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多,农村社会群体、组织、制度等实体结构的分化导致农村社会观念结构的分化,并使其呈现出多元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新的市场经济要求下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正发生着转变。本文着重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村老年人价值观转变的具体情况,以利于引导农村社会的正向分化,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转。

社会转型;农村问题;老年人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深刻变化。正是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面对着新的市场经济要求下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社会转型为什么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变化?社会转型与价值观之间有怎样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做出深入的探讨,从而对社会价值观确立的宏观社会背景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与把握。

1 价值观的内涵

所谓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些思想观念是经过人们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逐步积累起来并经过升华的具有稳定形式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形成之后将会通过作用于实践,对人们的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1](P23)。正如日常经常提到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宗教观念等都属于上述相对稳定的观念形式。价值观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具有着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

首先,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的价值关系是生产关系。所谓的价值关系主要是连接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桥梁,突出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东西的诉求和利益。而生产关系则同样是人与人之间在某种需要和利益诉求中形成的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价值观是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反映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它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价值观不但对生产关系体现出一种价值关系,同时还对诸如政治领域、法律、道德等其他社会方方面面的领域也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关系,也就是说,它要受到属于非上层建筑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等的影响。

其次,价值观带有强烈的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独立形成的,在他踏入社会之前,由于年龄、知识和阅历的欠缺,自身的成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受到周围价值观的影响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受到其它价值观的影响,并且他能够分析这些价值观并不断得吸收学习形成自我的价值观体系。一旦自我价值观趋于成熟,那么他分析判断周围世界和社会活动的思维也将逐渐有了较为固定的基本尺度,从而开始指导自己的各种社会活动。人与人之间一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为了同一利益或者目的,就会在这些群体中产生共有的观念,这些观念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或者阶级,甚至有些观念会跨出了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再次,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价值观的产生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影响,是某个时期的一个群体面对共同的社会环境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了相同的情感和态度与追求,并且这些价值观总会贯穿到这个时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之中,体现在人们的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制度体系等方面,是人们生活的灵魂,是安生立命之本。特定时代的人们正是在特定的价值观引导下去行动、去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由此可见,村民的价值观念是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都是受到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这些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对于较为封闭的农村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各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经过日积月累的影响与被影响,并且经过在社会活动中的不断实践,一些价值观念得到了积淀和内化。所以笔者把村民价值观念界定为村民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是村民在思想观念中对于所处社会生活的价值的基本判断,是村民对世俗生活的价值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主要表现为村民对世俗生活相对稳定的信念等。

社会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寿命的延长,体现了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价值包括农村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所尽的义务,承担的责任,具体表现为老年人的才能、创造力,老人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子女料理家务;利用长者地位和丰厚的学识、资历带动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既是对社会履行的一份义务,又是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

2 社会转型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变化

社会转型是我国当前最常见的一个术语,本文将社会转型主要理解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将社会转型纳入现代化过程[2](P6),认为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与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是相互重合的,认为社会转型总是伴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3](P29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产力得到了急速的发展,而由此带来的生产关系中各个利益要素业随着进行了分化与重新组合,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领域也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局面,农村老年人一些腐朽、消极的价值观难以与当前社会环境相适应,也使得这些老年人在价值观选择、评判和取舍上面临迷茫和困惑。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构建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把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致了原有社会关系的解体和新型社会关系的确立,也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无论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时,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念必然会随之发生转变。这是因为:

其一,价值主体意识的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其相左右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一般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单一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念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而伴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市场主体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也开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价值观中个体主体意识开始生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形式,这就决定了价值观中的主体意识逐渐从抽象的群体意识向现实的个体意识转移,同时它又趋向于与“真实的集体”相联系。

其二,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同样也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是通过地域或者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各类群体,单纯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基本上还没有出现,“不算不经济账,只算政治账”之类的口号,正反映了利益意识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中的淡化。而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利益关系开始逐渐成为人与人相联系的桥梁,经济利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内容。由此价值客体的利益化日益凸显。

其三,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价值观的多元化形成主要是受价值主体意识的变化而出现的,尤其是反映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之下,各种价值观的不断涌现,必然形成多元价值观。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必然使价值观的多元化呈现复杂的情况,这些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反映在不同的人和群体之间,而且反映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群体内。

3 转型期农村老年人价值观转变

当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的时候,占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具体表现为:

3.1 由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向现代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转变。在道德观念体系上,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中国近代以前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在农村条件则更为落后,许多新的技术发明往往没有应用到农村中去,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男耕女织,祈求上天风调雨顺的生产模式使得农民的生活变化迟缓。但是,另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中积极进步的因素在绝大多数当代农村老年人思想中仍占主导地位。几千年来沉淀在我们民族中的 “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见利思义”等传统美德在当代农村老年人中依然具有基本的道德约束力。

3.2 农村伦理价值观的转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剩余劳动力增多,加之迫于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农村兴起了外出打工的浪潮。大批的农民工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到城市谋生,在家中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的普遍现象。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样,都会对没有亲人陪伴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尤其是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的衰老,更会经常产生莫名的恐惧、忧虑、失望,对一点点的小事会过于敏感、患得患失,进而夸大事件的严重性,由于心理的焦躁情绪,容易使这些老人的心理上增添压力,导致心理健康受到相当大的影响。留守老人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又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3.3 消费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许多调查发现,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表现出不同于过去的诸多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奉行“勤俭节约是美德”、“晴带雨伞,饱备饥粮”、“枪打出头鸟”的传统观念,从某个角度来讲,这是对人生智慧的总结,是正确的经验之谈。然而,从促进消费的角度来看,在已经具备消费物质条件的基础下,恪守这些观念必将导致消费需求不能顺利转化为现实中的消费行为。首先,中国农村老人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日常开支计划性强,重视节约,量入而出和为后代积蓄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农村老年人基本上满足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正常的消费需求被自我压抑得不能得到释放。其次,农村老年消费者易受周围群体的影响,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对某一商品的消费多数是在他人的示范作用下,才带动自己的消费需求。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由于自身对待消费商品和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并且对于商品广告接受能力不强等原因,农村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很大程度是通过周围其他老人之间口头介绍为主,对待不熟悉的商品抵触心理较大。最后,社会转型期间,伴随着大量商品的涌入,以及受农村年轻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农村老年消费者对于保健商品和服务类商品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开始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这也与农村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照顾老年人生活,纷纷外出打工有一定关系。由于子女进城打工,出现大量留守老人,子女无暇照顾老年人生活,大多是以给老人寄钱形式为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年人开始用钱买服务,用钱买健康。消费观念产生了这样的改变,不再局限于只是对生活用品的消费,农村老年人的消费价值观开始与社会转型期间的市场经济链接,从而也催生了农村保健及生活服务消费领域的兴起。

4 结束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而传统、消极的价值观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控制而任其发展,就会不断腐蚀着整个社会理性精神的健康成长,从而阻碍社会的顺利发展。因此,加强转变农村老年人的消极价值观,并将一些优良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新体制下经过不断的充实发展,并且吸收了一些新的内容,从而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诉求,如民主法制意识、自主意识等。这些趋于开放、创新的价值观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农村老年人带着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入社会时,可能给社会注入活力,使农村社会发展呈现出无限生机。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新的消极价值观同样也影响到了农村老年人价值观的发展,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农村老年人的价值体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使农村老年人继续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念,乐观充实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另一方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农村老年人克服消极的价值观,抵制消极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新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

[1]陈新汉.论转型时期中国价值观的研究[J].哲学动态,2002,(7):23.

[2]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6.

[3]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90.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CHANGE OF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TRANSITION ERA

XIAO Jie-hong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Nowadays the rural society of China is in the transition era,the social structure is rapidly differentiating and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eople has a fast growing in rural society.The entity structure such as groups,organizations and regime in rural society leads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social′s concept structure,and concept structure presents a feature of geographical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the power of traditional value has been challenged,in the new market economy the concept of value and ethics has been changed.This paper analyzes seriously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value change of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aims to help the rural society to forward differentiate,promotes the rural society to healthy operate.

Social transformation;rural society problem;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people

C913.6

A

1672-2868(2012)02-0037-04

2011-11-08

安徽省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SK491)

肖结红(1974-),女,安徽安庆人。巢湖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学。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价值观念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