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庄子》的成语考察
2012-08-15马启俊
马启俊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源自《庄子》的成语考察
马启俊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庄子》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源自《庄子》的成语有500余条。这些成语的形成方式、语言结构各不相同,形成以后在使用过程中词义与《庄子》原文的同异关系也不一样。由于源自《庄子》的成语数量多,使用时间长,影响大,至今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方式、语言结构和词义变化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以便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珍贵的民族语言文化遗产。
《庄子》;成语;形成;结构;词义;考察
作为战国晚期的诸子散文著作之一,《庄子》的语言已从此前《尚书》、《国语》、《论语》等著作的古奥、质朴趋向纵恣浪漫、奇幻玄妙、形象生动、风格多样,极具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历代读者喜爱,《庄子》的语句也得到大量引用,许多绝妙好辞和精彩片段被不断提炼、组合、引申、凝固,逐渐演化成后来的成语,《庄子》遂成为一大批汉语成语的源头。
经过我们对《中华成语大辞典》[1]、《中国成语大辞典》[2]、《汉大成语大词典》[3]、《中华成语熟语辞海》[4]、《新汉语成语词典》[5]、《中国典故大辞典》[6]等10余种相关工具书的综合调查,互补遗漏,结果显示源自《庄子》的成语有500余条。
马秀恰、刘青琬的《〈庄子〉成语浅析》据李一华、吕德申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的《汉语成语辞典》统计,“源于 《庄子》的成语有163条”,又据常晓帆编、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实用成语词典》统计,“其中常用的有103条”[7]。我们认为,由于不同的成语类辞书编纂主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所收的成语词条多少就有所不同(如《汉语成语辞典》收成语10158条,而《实用成语词典》只有8300条),因此,只根据其中某一部辞书即得出某项统计结果,往往有欠准确。马秀恰、刘青琬文中统计的源自《庄子》的成语条数即因此而明显偏少。
《庄子》全书只有65000余字,即形成500余条成语,其数量之丰,比例之高,完全可以和以出成语著称的《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著作相媲美。源自《庄子》的成语,以庞大的数量、长期的运用、精练的形式、深刻的内涵、高超的语言技巧,创新了汉语的表现形式,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参照《庄子》的不同版本(本文引文均以中华书局1961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准)和后世相关文献资料,对大量源自《庄子》的成语进行认真考察、梳理,分析其形成方式、语言结构类型、词义变化和使用情况,以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为《庄子》等古代文献的解读和今天人们的语言表达提供服务。
1 源自《庄子》的成语的形成方式
源自《庄子》的成语或截取《庄子》原文而成,或在《庄子》原文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提炼概括而成,或将《庄子》词语与其他书籍或群众口语中的词语相结合而成。
1.1 截取原文型:成语的构成成分截取自《庄子》原文,或相连截取,或不相连截取(即增减词语)。如:
① 大辩不言:大辩不言,大仁不仁。(《齐物论》)
② 喙长三尺:丘愿有喙三尺。(《徐无鬼》)
③ 桑枢瓮牖: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让王》)
④ 沐雨栉风:(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天下》)
1.2 顺序颠倒型:截取原文部分相连或不相连的词语,然后颠倒其在原文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构成一个独立的成语,或与另一个顺序与原文一致、意义相同的成语成对并行于世。如:
① 一饮一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
② 不疾不徐、不徐不疾: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天道》)
1.3 词语置换型:截取原文片段,再用其他词语置换原文的某个词语而成。如:
① 螳臂挡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人间世》)
② 与时俱进: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山木》)
1.4 提炼概括型:就《庄子》某一段或某几段话,概括引申,锤炼加工,取其精华,补其大旨,用精炼简短(多为4个字)的言辞加以表达。此类成语实际上是《庄子》与后人共同创造的。如:
① 冰肌玉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逍遥游》)取原文“肌”、“冰”,配以“玉骨”,组成联合式成语。
② 华封三祝: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 ”尧曰:“辞。 ”“使圣人多男子。 ”尧曰:“辞。 ”(《天地》)华封人三祝圣人,因此概括为“华封三祝”或“华封之祝”。
1.5 化用典故型:源自《庄子》的成语有许多是由《庄子》中的典故演化而来的。由于《庄子》的典故数量众多,生动传神,被后人长期、反复引用,以至于从同一个典故、同一段文字中往往演变出一大批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词语。这是特殊的提炼概括、变化生成的成语。如:
①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庄周梦蝶和化蝶的典故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和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等思想观念,既有玄妙的哲学内涵,又有浪漫的文学意味,因此该典故的使用频率极高,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经常得到引用,用来比喻虚幻之事,迷离之梦,物我不分等。在引用中还出现了很多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词语,成语如:蝶化庄生、庄生化蝶、庄周蝴蝶、庄周梦蝶、庄周蝶梦、蘧蘧之觉、人生如梦、梦蝴蝶、蝴蝶梦、庄叟蝶、庄生蝶、庄叟梦、枕边蝶、南华蝶、栩栩园等,两音节的典故词语如:化蝶、蝶化、梦蝶、蝶梦、蝶魄、蝶魂、庄梦等。马君骅等先生编著的《汉语典故词典》[8],对源自《庄子》的成语和典故词语及其在古代诗文中的用例,有较多的罗列和征引,可参阅。
1.6 内外结合型:即成语的一部分词语和意义取自《庄子》原文,另一部分取自其他典籍,内外结合而成。如:
①跳梁小丑: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逍遥游》)《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而小丑乎?”成语“跳梁小丑”取《逍遥游》之“跳梁”与《国语》之“小丑”组合而成。
②万变不离其宗: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天下》)《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此条成语正是取《荀子》“万变”与《庄子》“不离于宗”的稍异形式重新组合而成。
1.7 引用推动型:即《庄子》引用已有成语或俗语,以推动其发展。
① 《庄子》自觉地吸收前代或同时代书面语言中的优秀成分,或直接引用,或稍加变化,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成语的成熟和定形。如 “劳而无功”:该成语在《庄子》之前即有使用,如《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墨子·号令》:“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天运》加以引用:“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② 《庄子》积极吸收民间口语中富有哲理性和表现力的野语俗谚等熟语成分,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同时也扩大了这些民间文学口语材料的影响。如《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里明确表明所引之言为“野语”,也有化引俗谚的,如《胠箧》:“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唇竭则齿寒”就是对民间俗谚“唇亡齿寒”的扩展和替换,此俗谚在先秦古籍中有记载,如《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1.8 综合构成型:即同一成语,存在着上述两种以上的形成类型,是多种构成方式的综合运用。如:
①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逍遥游》)截取原文与顺序颠倒型兼有。
②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秋水》)截取原文、顺序颠倒和词语置换型兼有。
1.9 同源异写型:由于源自《庄子》的成语形成方式多种多样,人们的表达需要和言语习惯各不相同,以及语言文化发展变化的交互影响,常常会出现出处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写法却不同的成语异写情况。由这些综合原因构成的成语家族的成员,最少的只有两个,最多的有十几个。如:
鬼斧神工、神工鬼斧(《达生》),樗栎庸材、樗栎凡材、樗栎散材(《逍遥游》),冰解冻释、冰解雪释、冰消冻释、冰消冻解(《庚桑楚》),纳屦踵决、踵决肘见、捉襟肘见、捉襟见肘、捉衿见肘、屦穿踵决(《让王》),涸辙之鲋、涸辙之鱼、涸辙之枯、涸辙枯鱼、涸辙穷鳞、涸辙穷鱼、涸鱼得水、涸鲋得水、辙鲋之急、枯鱼之肆、斗升之水、升斗之水、斗水活鳞(《外物》)等。
2 源自《庄子》的成语的语言结构
由于《庄子》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富于变化,于是形成的成语在语言结构上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1 外在语言形式上有从3个字至12个字不等的多种成语格式。如:
① 一枝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此段话还演化出另一个四字格的成语“巢林一枝”。
② 画地而趋 (《人间世》)、 附赘悬疣 (《骈拇》)等4字格成语,数量最多,不胜枚举。
③ 无何有之乡: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逍遥游》)直接截取原文,成一5字格成语。
④夏虫不可语冰: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截取原文,再省略介词“以”和“于”而成6字格成语。
⑤君子之交淡若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山木》)直接截取原文而成7字格成语,也作“君子之交淡如水”。
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天地》)截取“识其一,不知其二”并稍加变化而成8字格成语。亦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⑦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天运》)直接截取原文12个字而成,为源自《庄子》的最长的成语。
2.2 内在语法结构上同样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具体有8种类型。
① 联合结构。 如:椿庭萱堂(《逍遥游》)、朝三暮四(《齐物论》)、虫臂鼠肝(《大宗师》)、金石丝竹(《骈拇》)、心服口服(《寓言》)、摇唇鼓舌(《盗跖》)等。
② 偏正结构。 如:跳梁小丑(《逍遥游》)、六合之内(《齐物论》)、井底之蛙(《秋水》)、吞舟之鱼(《庚桑楚》)、害群之马(《徐无鬼》)、斗升之水(《外物》)等。
③ 主谓结构。 如:庖丁解牛(《养生主》)、膏火自煎(《人间世》)、直木先伐(《山木》)、祸福相生(《则阳》)、妇姑勃谿(《外物》)、能者多劳(《列御寇》)等。
④ 述宾结构。 如:不近人情(《逍遥游》)、踌躇满志(《养生主》)、蒿目时艰(《骈拇》)、权衡轻重(《胠箧》)、不为祸始(《刻意》)、投其所好(《庚桑楚》)等。
⑤ 述补结构。 如:祸重于地(《人间世》)、相濡以沫(《大宗师》)、曳尾涂中(《秋水》)、贻笑大方(《秋水》)、瞠乎其后(《田子方》)、失之交臂(《田子方》)等。
⑥ 连动结构。 如:越俎代庖(《逍遥游》)、抱瓮出灌(《天地》)、得心应手(《天道》)、数米而炊(《庚桑楚》)、得意忘言(《外物》)、探骊得珠(《列御寇》)等。
⑦ 兼语结构。 如:使蚊负山(《应帝王》)、播糠眯目(《天运》)、咳唾成珠(《秋水》)等。
⑧ 紧缩结构。 如:存而不论(《齐物论》)、官止神行(《养生主》)、薪尽火传(《养生主》)、非愚则诬(《秋水》)、不言而信(《田子方》)、有名无实(《则阳》)等。
3 源自《庄子》的成语的词义变化
3.1 大部分保留了《庄子》原文的词义。如:
① 善始善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大宗师》)意即善于开始,也善于终结。此成语在汉代即得到运用,如司马相如《封禅文》:“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后陵迟衰微,千载亡声,岂不善始善终哉?”《史记·陈丞相世家》:“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② 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天下》)中古以后“大同小异”成为成语,表示事物大致相同,但是略有小的差异。如《洛阳伽蓝记·城北》:“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政和证类本草·滑石》引《本草图经》:“今濠州医人所供青滑石,云性微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大同小异。”朱熹《中庸章句》第十九章:“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其余如:贻笑大方(《秋水》)、送往迎来(《山木》)、数米而炊(《庚桑楚》)、祸福相生(《则阳》)、心服口服(《寓言》)、栉风沐雨(《天下》)等,不胜枚举。
3.2 也有一些源自《庄子》的成语在使用过程中词义发生了引申变化,有些甚至已和《庄子》原义相反,句式和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
①呆若木鸡: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达生》)原文说明所养斗鸡之最高境界,是外形似木鸡,无灵动之活力,但内德具备,超出常鸡,因此在斗鸡中反能取胜。“呆若木鸡”本为褒义,后来却用来形容人或动物之呆笨愚蠢或发愣的样子,如同一只木雕的鸡,表达的感情色彩发生了逆转,由褒扬肯定变为嘲讽否定,并因此而出现另一条嘲讽意味十分明显的成语“蠢若木鸡”,如 《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知北游》)章炳麟《新方言》:“‘愈况’,犹‘愈甚也’。 ”庄子本义是要说明道无所不在,因此譬况时不避寻常甚至粗俗之物,因为愈是平常卑下之物,愈能譬况道之本质,愈往低下处考察,愈能了解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亦作“愈况每下”,但是后来讹变为成语“每况愈下”,被人们用来说明情况的持续变坏或不断恶化,意义集中在“况愈下”上,这和《庄子》原义已不相干。王力先生就曾以“每下愈况”为例来说明成语的讹变问题:“某些成语因为用字深奥,很容易以讹传讹,变了样子。例如‘每下愈况’已经变成‘每况愈下’。[9]”
其余如:沉鱼落燕(《齐物论》)、相濡以沫(《大宗师》)、含哺鼓腹(《马蹄》)、盗亦有道(《胠箧》)、得心应手(《天道》)、咳唾成珠(《秋水》)、绠短汲深(《至乐》)等成语词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 源自《庄子》的成语在后世的使用情况
由于《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语言的浪漫雄奇,语词组合方式的复杂多变,以及人们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别很大,种种原因导致源自《庄子》的成语在后世的使用频率和正误上皆有所不同。
4.1 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源自《庄子》的成语有四种情况:
①使用频率极高。源自《庄子》的成语多数至今仍为大家所熟知和常用。如:栩栩如生(《齐物论》)、莫逆之交(《大宗师》)、鬼斧神工(《达生》)、似是而非(《山木》)等。
②使用频率一般。因为有其他同类成语可以替代,人们较少用到;或者因为受到成语自身用词、表义、书写的限制,使用范围局限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如:安时处顺(《养生主》)、洋洋大观(《天地》)、俯仰由人(《天运》)、非愚则诬(《秋水》)等。
③使用频率极低。多数人不解其义,甚至有人从未听过或见过此类成语,因而在表达中极少用到这些成语,甚至完全不用。在现代汉语里,这些成语基本上已被淡化、废弃。如:一枝之栖(《逍遥游》)、使蚊负山(《应帝王》)、骈拇枝指(《骈拇》)、尸居龙见(《在宥》)、自崖而反(《山木》)、抱德炀和(《徐无鬼》)、妇姑勃谿(《外物》)等。
④ 有的成语源自《庄子》同一篇文章的同一段文字,但使用频率却迥然不同。如:《天道》中轮扁以斫轮为喻,说明语言具有局限性。这段话很有哲理性和语言学史的研究价值。由这段话演化出的成语也较多,如:轮扁斫轮、斫轮老手、不徐不疾、不疾不徐、得手应心、得心应手、心手相应、心中有数、胸中有数等。其中“得心应手”最为常用,“心中有数”、“胸中有数”、“心手相应” 次之,其余使用频率最低。
4.2 从使用正误上来看,源自《庄子》的成语绝大多数都能得到正确的使用,但是遗憾地是近十几年来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被人误解和误用的现象,有的还很普遍。如: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1998年版)课文《过万重山漫想》:“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此处“不可端睨”是对源自《大宗师》的成语“不可端倪”的误用。
② 2004年10月8日《长沙晚报》文章《长痛不如短痛》:“退场——威胁裁判(要看录像改判)——电话威胁主管部门 (你不解决我罢赛)——要求重赛——暂时退出!当现代队沿着这个清晰的战术亦步亦趋时,我对中国足球认识的幼稚再次被印证。”这是对源自《田子方》的“亦步亦趋”的误解和误用。实际上这里正好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步步为营”。
③ 2004年11月18日《燕赵都市报》第 23版《解读张艺谋——从“武侠”回到“文艺”》:“据悉,张导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尽管开机仪式比较隆重,但还是拒绝记者采访,看来来自全国的记者到时也只能望尘莫及了。”从文意来看,此处使用源自《田子方》的“望尘莫及”不当,应该使用出自《秋水》的成语“望洋兴叹”。
④ 《读书文摘》2007年第1期《茶道散记》:“庄子有云:‘得兔忘筌。’”这是混淆了《外物》最后一段话:“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应是“得鱼忘筌”,或者“得兔忘蹄”。不能将这两个成语杂糅混用成为所谓的怪胎成语。
⑤ 《苏州广播电视报》2008年第30期D03版有一篇关于苏州市商品房成交量的报道,题目是《全市周成交量价齐下跌吴中区成交量呼摇直上》,标题中的“呼摇直上”是源自《逍遥游》的“扶摇直上”之误写[10]。
⑥ 2008年3月15日的《杂文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以及学风的每况日下,我发觉班主任越来越难当了。”“每况日下”是对源自《知北游》的“每况愈下”的误解和误用,或者是“每况愈下”与“世风日下”两条成语杂糅而成。
其余如:望洋兴叹(《秋水》)、夜以继日(《至乐》)、白驹过隙(《知北游》)等源自《庄子》的成语都有被误解误用的情况。以给语言文字纠正错误而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期刊《咬文嚼字》,就经常有涉及源自《庄子》的成语使用错误的辨析文章;王凌青先生的《〈庄子〉成语释文商兑》[11]、笔者的《源自〈庄子〉的成语误用辨证三则》也有所辨析[12],可以参阅。
源自《庄子》的成语是汉民族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今人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学习工作、为人处世、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语汇;《庄子》中对“野语”之类的民俗语言的运用对后世词汇史和民俗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双重意义。因此,我们在使用源自《庄子》的成语时,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丰富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既优美又准确,既生动又规范,同时也能使成语这一重要的祖国传统语言文化资源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1]中华成语大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汉大成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
[4]唐枢.中华成语熟语辞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5]征溶,冠峰.新汉语成语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辛夷,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7]马秀恰,刘青琬.《庄子》成语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1998,(4):75-79.
[8]马君骅等.汉语典故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9]王力.汉语史稿[A].王力.王力文集(第九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770.
[10]李荣先.何来“呼摇直上”[J].咬文嚼字,2008,(12):17.
[11]王凌青.《庄子》成语释文商兑[J].湖州师专学报,1991,(3).
[12]马启俊.源自《庄子》的成语误用辨证三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2):40-44.
THE INSPECTION OF IDIOMS FROM ZHUANG-ZI
MA Qi-jun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
Zhuang-zi is one of important sources of Chinese idiom,and there are more than 500 in it.The formation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these idioms is different,and the meanings of idioms in use differ from original meaning in Zhuang-zi.The idioms from Zhuang-zi are larger number,used for long time,have great influence and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up to now,therefore we need to inspect and analyze their formation,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word meaning change 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th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Zhuang-Zi;Idiom;Formation;Structure;Word meaning;Inspection
H131
A
1672-2868(2012)02-0017-06
2011-10-20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教高[2009]9号);教学研究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00888)。
马启俊(1965-),男,安徽金寨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训诂学。
责任编辑:松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