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德育载体的主要类型分析

2012-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载体

吕 奇

新时期高校德育载体的主要类型分析

吕 奇

摘 要:新时期,社会对高校的新要求促使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平台,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所面对的环境。课程载体需认识到现代课程手段具有远程化特征,同时注意课程内容需符合时代性;管理载体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而成为高校德育载体的重要形式;文化载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是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校德育;载体;课程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

吕奇/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助教,硕士(吉林长春130118)。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载体这一名词日渐出现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视野里,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德育载体就像一个平台,凭借这个平台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经行德育教育。高校德育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常见载体形式有课程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各种载体形式有各自的特点,适合于解决不同的问题。

一、课程载体

(一)课程手段远程化的利与弊

课程载体作为最原始的一种载体形式,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并不断的发展和改变,传统的课程载体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完成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无空间上的隔绝。然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载体已经不局限于实体空间,而同样存在于虚拟空间之中,即课堂这一空间已经不是课程载体的必备要素,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同时,也因为课堂空间的虚拟化,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需要以往的面对面式的教与学,而是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空间距离,二者利用网络作为媒介来进行教与学。随着科技的进步,虽然学习者仍然是自然人,但教授者却未必是实际中的人。网络远程课程可以将自然人的课程制作成视频或者音频,然后提供到网络上,以供学习者的学习。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制作的课程提供给学习者学习。

课程手段的远程化使学习者能够便捷地学习知识,也使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选择网络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2003年报告,全球每年有超过7000万人次通过Internet来接受教育或者培训,网络教育正在成为全球性教育和培训的潮流和趋势”。但是,远程课程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远程教育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因为教授者不能直接与学习者进行沟通,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具备何种特殊性,教授者并不能掌握。由此出现以相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这并不利于教育预期效果的达成。其次,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不能作为下一阶段调整学习方法的根据。虽然远程教育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但是,学习成果却并不能得以有效的分析作为下一阶段学习者调整学习方法的有力根据。由此可见,在肯定课程手段远程化的同时,也应充分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以进行相应的完善,使远程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

课程载体以课本内容为基本的承载信息,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载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于教育内容的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原有课程内容,要在符合时代性特征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更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社会,因此,原有的知识内容不可避免的要遭遇淘汰。对于新环境下所产生的知识内容,自然要肯定其总体上的进步性,进而以新的知识取代旧的知识。对于高校德育课程而言,由于社会对德育问题的思考从未间断过,致使高校德育课程的内容也随着思考而更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而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更新理论和实践路径的做法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因此,高校德育课程也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

第二,当今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国与国之间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沟通与交往。世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此大背景之下,高校德育课程的内容便需要与世界接轨。课程内容与世界接轨,除进行经济全球化等相关内容的教授外,还应注重提倡高校学生学习好外语,掌握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同时,最为关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认清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环境,增强高校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管理载体

(一)管理载体要保证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所谓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目前,管理正因其实效性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其有效性而为众多用人单位所青睐。管理工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强制性和规范性,所以其在约束每名成员,规范成员的行为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是管理者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生表现优秀时,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奖赏;当学生表现不佳时,同样用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惩罚或教育。同时,管理工作还具有普遍性、严肃性等特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相应的管理工作都会导致混乱的产生,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高校的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时期下,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管理载体的建设和发展,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传统管理手段的变更和方法的创新。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种对象很广、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每一个人的工作。正因为是面向人的工作,所以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灵活性、独立性等特点。与此相适应,搞好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所需要利用的载体形式也应该具有这种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又要能够针对人的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对人的有效的控制、约束和规范,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管理活动的特点与德育工作要求的不谋而合,使得组织可以通过管理的方法实现对人的有效的规范和制约,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而有效的德育工作反过来又可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最终促进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活动与德育工作这种内在的联系性与相互促进作用,必然推动管理与现代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

(二)管理载体是高校德育载体的重要形式

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人的工作。“管理的对象是人、物,但归根到底,对任何事物的管理必须通过人”。所以,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实现对人的有效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了迷惘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国外各种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西方各种背离社会主义的思潮和个人主义生活方式也迅速在我国蔓延,促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有的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开会、读报、电视广播、领导讲话精神学习与讨论等方式和途径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思想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当今社会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就需要依赖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的管理活动作为手段,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普遍性和经常性;要在新时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需要利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协调与沟通人际关系的特点,实现对教育者的有效教育,保证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要保持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不变颜色,在发展中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依靠管理工作的强制性与规范性,才能有效约束大学生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新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牢牢的将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自己的热血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力量。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巨大的社会变革既迫切要求我们运用管理载体开展教育以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这一新的载体提供了历史舞台和现实条件”。

三、文化载体

(一)校园物质文化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

高校德育教育的物质文化载体,并不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它是由环境的创设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有意地创设出来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育者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经常会利用一些能够调动教育者自身和被教育者双方的载体形式,在不知不觉中给平淡的生活加上教育的色彩,使被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学校里的物质文化环境正是如此,学校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校园环境创设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出来,能够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益的物质实体,蕴含着教育主体的良苦用心和深切期望。我们所工作和生活的校园,正是这种充满了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实体所构成的美丽的学习生活画卷。这些有形的物质文化在教育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妙,感受对明天的期望,感受到奋斗对人生的意义。

可以说,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都有着自己从建立到发展的独特的成长历程。走进高校,不用过多的感受人们的精神面貌与举手投足,单是校园里的物质文化建设就足以令你发觉不同校园里所散发出来的不同的文化气息。每一尊雕像和每一栋建筑,甚至每一棵树、每一株花草都透露着各自的特色,闪耀着各自不同的人文光环,深藏着环境创设者的教育理念。尽管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只是高校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却可以让身处其中的教育主体和客体都能感受到它的人文气息,都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增长,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价值观得到升华。因此,学校物质文化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搞好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备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撑,既可以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又可以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无声的教育和美的陶冶。

(二)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

作为精神与学术的最高殿堂,高校是提升科学精神和吸收文明成果的最高体系。就内涵而言,大学文化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部分综合而成的复杂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传授知识、培育思想、塑造灵魂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莫斯科大学萨多夫尼奇校长说:“大学像一个筛子,一台特殊的机器,用它来分辨麦子与粗糠最为合适。它向生命注入了新的生机,它是社会的引路人。”一个没有进取精神,没有和谐精神,没有友爱精神的社会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一个与人性相悖论的社会,同样,一个没有向上精神,没有竞争精神,没有探索精神的民族,也将是一个逐步走向衰落的民族。而大学作为社会的引路人,民族的建设者,更是要肩负起拯救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精神文化知识,精神文化状态,精神文化心理。在高校精神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多面型人才,全方位型人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也就给高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精神文化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带头人,更应该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积极向上的,追求完美的精神状态,宣扬一种超前的,思想活跃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文化。而教师作为人民精神的建设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高校应具有开放意识,大量引进人才,加强人才交流,革新思想观念,完成思想的大解放,这样在人才的流动中带动文化的交流、思想的解放、学术的探索,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B

1671-6531(2012)12-0076-02

:姚 旺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载体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