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概论”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
2012-08-15王方根
高 璇,王方根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学科教学研究
论 “概论”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
高 璇,王方根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提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与 “概论”课之间的契合点出发,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构建了师生、学生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模式,强调在互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主导的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概论课”;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 “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对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担当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成为了教师的 “独角戏”,教学目标很难有效地达成。“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必然,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 “概论”课中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 “概论”课与互动式教学的契合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碰撞交流,从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相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向灌输和注重结果,互动式教学更强调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互动以及教学过程。在 “概论”课中采用互动式教学与 “概论”课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是相契合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与 “概论”课教学对象相契合
从教学对象上看,“概论”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个体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而心理上他们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大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活跃,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增强,喜欢对事物作出独立的思考,寻求事物的根源。对所学知识也不再仅仅满足 “是什么”,而是想要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也即是 “为什么”。再则,随着离开家门来到大学,大学生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们也开始出现一种成人感,希望能够和成年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友谊关系,并希望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能够为他人所认同和欣赏。而互动式教学所采用的这种对话与沟通的方式正好与大学生的心理相契合。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与 “概论”课教学目标相契合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概论”课是要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灵活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的 “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很难让学生去认同,甚至有时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与论辩中交流意见,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会得到加强。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与 “概论”课教学内容相契合
从教学内容上看,“概论”课教学内容较其他课程而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教学内容中涉及了现阶段的国内政策和国际环境,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在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各种摩擦也频频出现,会出现各种国际热点问题。而国内正处在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得知这些信息,使互动式讨论的内容有了基础,比如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引起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当前中国实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等,这些都是学生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也是可以做出思考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难点,可能也是学生比较疑惑的地方,比如为什么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政党制度不一样。这些难点也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础
一方面各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设计都是对 “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模式所做的扩展,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思政课的说教成分多而对之有所排斥,并认为思政课对以后的工作又不像专业课那样有用而不加以重视,之所以去上 “概论”等相关思政课程是因为国家政策规定。因此,第一次课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 “概论”课的重要性,指明“概论”课的学习一方面是掌握具体的知识,培育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其社会化。社会化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把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不仅仅是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也应是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人。通过 “概论”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且在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人生目标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相结合。另外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所采用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学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加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减少甚至破除之前对于 “概论”课的成见,为开展互动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双课堂的构建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途径
“概论”课互动教学的开展可以借助两个课堂来完成,一个是课堂教学,另一个是课外教学。
课堂教学是开展 “概论”课互动式教学的主要阵地。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是讨论式互动。讨论的类型可以有如下几种:教学难点、社会热点、精选案例。在采用讨论式互动方式时,可以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抛出教学难点或者呈现选择的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时,可以首先呈现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进行的 “千年伟人”的评选案例,让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被评选为千年伟人,并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一下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表现,学生通过相互探讨达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认识。第二是辩论式互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设计恰当的辩题,并预先将要辩论的题目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进行准备。比如在讲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可以拟定辩题 “在当代中国,稳定 (发展)问题更重要”。第三是分组竞赛式互动。教师可以选择书中合适的内容分配任务给各个班,每班挑选出一位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负责准备资料,制作PPT等,再从每个班挑选一至两名同学作为评委,对在台上讲课的同学打分。教师最后进行补充。这种互动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找资料,并且进行相互的协调配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方式对于师范类学生的帮助尤为明显。
课外教学是 “概论”课运用互动式教学的另外一种方式。具体实施方式有如下几种:第一是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制作网站,学生可以在登录后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定时上网解答,并且也可把问题提出,回帖答复,进行讨论;在条件不够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邮箱留给学生,或者建立QQ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加入其中,在群内就课程或相关内容进行研讨。第二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与 “概论”课相关的社团,定期进行讲座或者相关问题的学术沙龙,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第三是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合作,使学生能够与社会加强互动,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比如与宣传部门合作,建设好学校的报栏、黑板报等,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的形势;与团委合作,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 “三下乡”等活动,对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巩固互动式教学成果的保证
成绩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收获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方式引导着学生如何“学”,决定着 “概论”课互动式教学效果。与其他思政课一样,“概论”课既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专业课是培养其专业技能的,对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有实用性,是胜任工作的基础;而选修课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所以这两类课程,学生有内在的动力去学习。“概论”课则是公共基础理论课,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定,因为是不得不学习的必修课,内在没有学习积极性。同时 “概论”课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高中时学到过一些,通过报纸、网络接触到一些,学生认为自己都知道,进而觉得这类课程的开设是没有必要的。那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呢?这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与教学评价方式相关。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来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可以将学生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勤,另一部分是课堂表现。在课堂表现中可以用每次分组讨论后的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基础,而个人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表现则可作为其增加值。期末考试则可采用闭卷、开卷或者撰写实践论文的方式来进行。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
三 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师生间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是 “概论”课中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而双方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既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有切实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首先,互动式教学是在双方平等交流和探讨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在观念上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平等的观念,这样整个教学课堂才会有可能生动活泼起来。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出现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在对事物的价值评判上更多地开始关注物质和实际效用,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也非常大。当他们面对各种观念和选择时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况,这时教师就必须善于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引导过程中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学生既能够认识和体验到社会生活不同方面,同时又能在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是一个社会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致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教学目标的制约,教师必须控制好整个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概论”课教学由于有其特有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限定时间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用同样的时间,要根据教学目标对一些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学习,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度比较高的事件或者与当前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且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符的,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找寻其背后的原因,做到理论的活学活用,使学生意识到其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进行细致周密的设计。另外,由于双方现有知识结构不同,教师要通过长时间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一般来说对于相关问题理解上会比学生更深入,因而在学生关于一个问题的分析陷入困境时,可以适当地提示和点拨。再次,在学生对问题阐述完毕之后,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和归纳总结。因为学生在阐述后如能立刻接收到教师的评论,有利于其注意力的集中和思考的连续。所以,教师必须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倾听,适时做出评价。因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上能够应变各种突发状况。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会思考,也想要表现和表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给予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互动式教学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教师观念的转变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平等民主环境的营造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其中采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教学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记忆》就打动了无数学子的心,拉近了院士与学生的心,引发了热烈讨论[2]。所以,我们将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时必须对我们所选择的语言进行重新的审视。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甚至某些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某些网络流行语运用能够迅速拉近师生距离。这样,学生也更乐意与教师分享想法,阐述意见。其次,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和案例的选择上要因材施教。高校学生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点,但是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的专业、性别、年级不一样,其知识结构和所关注的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所以教师在准备时也需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问题和案例,找到一些能够与其知识结构有一定相关度的,易于激发其兴奋点的问题。但 “概论”课教师大多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专业,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十分有限,在设计问题时更多地会从文科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从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出发,对于非文科学生,如何设置相关问题,教师需要多做努力,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准备,主动提出问题。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需要交流和探讨的问题,最为便捷的方式就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概论”课由于其本身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疑惑的地方,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也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有疑惑,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并让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这需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或者课间来进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比如电话和邮箱留给学生,从而保证沟通的畅通。
总之,在 “概论”课中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开展 “概论”课程互动,师生就教学目标形成共识,再通过双课堂的建设来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最后由科学的评价体系巩固互动式教学的成果。
[1]赵 红.互动式教学浅论[N].解放军报,2009-03-19.
[2]]杨于泽.真情演绎魅力“根叔”[N].中国青年报,2010-0 6-2 5.
G421
A
1674-3 652(2012)08-0078-0 4
2012-07-02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11ZDXK01)。
高 璇,女,湖北荆州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方根,男,安徽芜湖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