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中人体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考

2012-08-15陈广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内经学说素问

陈广荣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经》中人体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考

陈广荣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径》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论.本文考察了《内径》有关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关的条文,从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外在环境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演变与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惟其如此,《内径》理论体系从一开始就植根于科学的范畴之内.也正是这样,使得《内径》理论成为一种带有高度推理性的思辨理论.时至今日,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它的治疗思想、治疗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内径;人体;环境;哲学

《内径》是中国古典医学专著.该书刊出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鼎盛时期,作为认识社会、改造自然的武器——哲学,给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巨大的影响.人与外在环境间的密切关系,在《内径》里阐述很多,从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演变与疾病的预防,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的辩证法.

1 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

《内径》在认识人体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中,采取了古代比类方法,比类方法的基础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自然界,尽管多种领域、各个层次的现象千差万别,尽管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又在不同的等级和范围内,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属性.《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四气调神论》也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万物不失,生命不竭”.《内径》首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强调物是“天地”宇宙的本体,生命是物质的演化“俱生”,属于物的范畴,这样就把研究人体的生命科学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现代生命科学及环境医学认为: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就是物质的交换,新陈代谢是基本的形式,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从环境中摄取,人体组织中检测到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中相应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绝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数百万年的漫长历程中,环境与人体直接与间接的物质交换及其在人类世代交替中传递的结果.所以“人以天地之气生”就把《内径》理论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的基础之上,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元素”.《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交感,而生化万物矣”.

2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人与生态环境中的其它生物不同,人并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环境,人类有认识环境和能动的改造环境的能力.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生活、生产活动已大大改变许多物质的自然环境的状态,如深埋地壳内的金属矿藏铅被挖掘,使全球空气及水体的铅含量增高,经过新陈代谢等途径使人体内铅负荷增加,影响体内一系列代谢过程,改变人体的素质.然而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往往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例如,环境中的铅水平增高,会增加人体铅负荷;再如,人类将原子能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受原子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损害的可能.应当指出,人和环境的关系中的人是起主导作用的,人类应当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顺应自然规律,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内经》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论述很多,《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灵枢·五味篇》说:“五谷有五气,其入五脏.”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五味的精气与五气相结合,称谓“宗气”其集于中,由肺所主宰、调节和输布,此气上出咽喉而行呼吸发音,下贯心脉以行四气,并能温养皮肤肌肉,生化津液和营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另一方面,《内径》又籍阴阳五行学说以说明人体与自然界事物的复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与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人体、人与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形成了中医学的辩证观与整体观,使中医理论从建立就有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内径》一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内径》首先提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并且认为这一规律是广泛存在的,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并以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等对立统一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时,《内径》又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与环境的整体观,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复杂关系的变化规律.五行学说出自《尚书·洪范》,书中提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最初强调万物由此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随着五行学说的发展,形成了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使五行学说衍变成为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思维模式.五行学说被应用到中医学中,主要是应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变化以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发展关系的变化规律,以说明多事物间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内径》还根据五行的各自特性,应用五行分类的方法把人体的生理组织与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分为五类,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使自然界与人体的相关内容相互对应,以阐发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相关组织器官的联系;并藉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用于指导诊断与治疗.这样,五行学说由原始的简单五种物质功用的概念转为朴素的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具有辩证法的观点.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使中医学具有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具有科学的内涵,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才得以指导实践,为后世所发展.

3 人与外在环境的对立统一规律

人的机体与外在环境的对立统一,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既相互对应、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只有在人类出现以后,才使生物长期依赖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剧烈的变化.人类既要适应环境,又要改造环境,往往又在破坏环境.在正常环境中,环境中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使人正常地生长、发育和从事生产劳动.相反,环境因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会引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死亡.中医就是根据这样一个机体与外在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并用这种观点预防、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升,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温不行,水下流胶月光,则为溺与气.”这就是说气候炎热,人易出汗.天气寒冷,则少汗多尿.讲的是人对自然的适应性.由于季节气候急剧变化,人对自然适应性也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的调节机能对自然界变化不能做适当的调节,便会生病.如某些季节性疾病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变化不如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也有影响,如有些疾病白天较轻,夜晚较重,就是受昼夜变化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降,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象这样人体阳气白天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的现象,也是反应了人体在昼夜阴阳的自然变化过程中,生理活动适应性的变化,这说明了自然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就治疗而言亦如此,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讲的就是治疗疾病应因时制宜.如地势高而寒凉的地带,人的奏理开多而闭少,所以病者多寒在外热在内,治疗时应表散外寒,清其内热;卑下温热的地带,其气主疏泄,人的奏理开多而闭少,所以病者多气泄于外,寒盛于中,治疗时宜收敛其气,温暖其中.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之也.”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4 结语

《内径》是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理论性著作,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中医各科的指南.特别是《内径》:“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人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唯物辩证论述,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今天,提倡以人为本,提倡绿色理念,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深刻领会《内径》的哲学思想,倡导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减少大自然所产生的次生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创建中国绿色环保的中医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3〕金志甲.内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1.

R221;R-02

A

1673-260X(2012)01-0068-02

猜你喜欢

内经学说素问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