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课堂隐性教学与训练之浅见
2012-08-15杨辉
杨 辉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高校篮球课堂隐性教学与训练之浅见
杨 辉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当代,高校篮球运动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为学生和教师所肯定.然而,显性教学与训练开展的较好同时,对隐性教学与训练重视程度尚有所欠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对当前高校篮球隐性教学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对策,目的是为篮球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校;篮球课堂;隐性;教学与训练
学校体育作为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体育价值观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初小阶段是对体育的初识,那么中学阶段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高校阶段则是能力的挖掘和进一步提高阶段.
篮球作为高校的选修课,受选之众常其他项目所妒嫉.剖析其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其篮球文化的渗透已无处不在.在运动场上能见到持球活跃的各种身影,上到年近花甲的老年,小到刚拾动篮球的孩童.媒体前各类篮球赛事的报道,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就近的选择场地进行篮球的运动.现象的背后是其无可争辩的本质特征,我们看到的现篮球运动的火爆,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已经接受了篮球这项运动,接受了篮球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篮球运动的开展更加让人看到对篮球运动的狂热.然而,篮球运动开展日益普及的今天,其教学与训练也不免出现许多问题,笔者从课堂隐性教学与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以期为篮球教学与训练顺利进行和获得良好的成效提供有利的参考.
1 篮球隐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
在高校的篮球选修课中,尚未出现全局性课程的改革,但部分学者时而进行课堂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不断调整,来跟上时代的需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服务.总体来看,从性质上来界定,篮球课堂教学可分为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显性教学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可以理解为视觉和听觉范围能够感触的教学,也就是说能看得见的、更加有利于进行操作的.隐性教学可以理解为在教学中视觉和听觉难以操作,而依靠的是心灵上的沟通与维系,相对难于进行操作,甚至难于启动.其中,教学方法为显性和隐性教学中所强调的重点,由于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能使学生在显性教学中得到实效,而从隐性的教学中获得心灵或习惯的感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性教学是教学中的核心部分,是教学和教育工作者想要获得的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篮球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习惯的培养、对运动的认识以及运动的能力的自我开发与提高.
2 当前高校篮球隐性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重技能而轻人文观念的培养
重技术而轻人文已成为当前学者们的共识.对高校篮球教学,也难于摆脱此种命运.在篮球运动的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学人员与学生都存在着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教学人员是影响和引导学生行为发展的主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认知和对运动习惯的认识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喜欢篮球,羡慕技术层次较好的同学,是对运动美的一种追求,在运动本身角度来看,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大多数篮球教师在教授技术的过程中,偏重技术的教学,而没有如篮球文化的讲述、技术的来源、动作攻防功用、篮球运动的道德等方面的介绍.甚至有的教员会采取分层次进行划分,忽略技术层次较差的同学,使得技术较好的同学只获得了技术的提高,而缺少人文化道德知识,技术较差的同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得不到身体的锻炼,并且心理上出现对篮球的厌烦.
2.2 强调显性文化而弱于隐性教育
追求短期效应在某些教学与训练的课堂上时有发生,没有系统性教学或缺少对学生身心双方向进行教育与教学的影响.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训练计划和精心的备课,采取随机性教学,从而使得训练效果难以得到实现.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使参与运动的学生出现伤病而难以继续进行训练.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时有此种现象发生,随机安排教学,使得课堂混乱.在进行教学与训练的同时,难于对学生施加隐性教学,或即使能够开展,也难于实现应有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仍退回原来的技术状态,回到原来的运动习惯.课堂教学与训练不能对学生起到相应的作用.从实际教学中,一直强化系统教学与周期性训练,也可能会发生此种现象,更何况放任自流,无有隐性教学意识,对运动习惯、运动知识、运动意志的有意识培养,其后果可以说更不容乐观.
2.3 教学人员观念相对滞后
大学生的认识和观念随着时代的步伐快速的改变,有着新的认知和意识.有研究认为,现在“代沟”一词的年龄差距已下降到二年,也就是说,二年之间的差距就存在了一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现行教学人员队伍老中青人员各有,但部分教学人员由于年纪与生活的原因不能及时的跟上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进行教学时不能较好的照顾到学生的身心相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影响教学效果的发生.一味的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其他相应的手段进行辅助,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篮球教学有着身体的接触,有着更多的情感的交流,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的观念与行为的应用较贴近学生实际,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可能会导致事信功半,而难以维系常态教学与训练.
2.4 学生自身意识较差
实际上,篮球教学不但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运动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能够注意到或意识到对自身意志或习惯的培养,教学与训练则会积极主动,而不是现行大多数体育课看到的一种被动局面.然而,在篮球课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学习,对于其他的方面的培养,自身意识上不强.只注重于是否能够过关,能够达标而获得学分.这是当前篮球中存在一大通病.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而讨厌篮球课的学习,其原因除了教学方法问题外,学生自身意识和观念也是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原因.对于篮球课的认识只限于达标或技术的学习是对篮球课学习存在的误区,篮球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意识、意志、身体素质、智能等多方面因素.另外,篮球课对于学生配合和默契的培养是其他项目无可比及的,其身体的接触频度也是较高的,对学生身心有着深刻的影响.
3 篮球隐性教学与训练操作性对策
3.1 定量强化隐性培养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但前提是能够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对症进行全面剖析,进而实现问题的处理.在篮球教学中,显性课堂是容易把握和操作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隐性教学的功用,对于学生和教学人员来说,都应该有着一定的意识或高度,尤其对于教学人员来说,更加要有意识的来对学生进行隐性教学的操作,从而引起学生的隐性课程的理解与应用.通过不同的呈现教学方法,来带动隐性教学的发生.如使学生每天进行十分钟的篮球定位投球,通过定量的指标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术.通过小的日常动作的强化,引发更持久的运动效应.事实上,学生在进行十分钟的有意识的篮球定位投球的过程中,不可能只进行十分钟的运动,可能会超过十分钟或更多,并且进行相关的其他方面的运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效果在小的定量强化中产生.
3.2 培养教学人员的学生身心双修观念
教学人员是课堂中学的核心主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已为学者们所认可.教学人员的行为和意识是教学与训练开展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和仿效的具体来源.尤其对于技术性较高的性能掌握的教学与训练课中,学生对于教学人员的信服程度是较高的.教学人员的举手投足均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一句话语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运动价值观.因此,教学人员的素养成为问题解决的首要.教学人员的观念和意识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学人员懂得学生身心双向培养的深层含义,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对学生身心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合理的影响.通过进行集体听评课,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思考如何进行实际教学来提高篮球教学人员的整体意识.通过看课和背课查找自已和同行的不足,而修正教学人员自身或同行的教学行为与方法,从而更好的为教学与训练实际而服务.
3.3 实现隐性教学与训练契合
教学与训练在高校的篮球课中是相辅相承的,二者的关系与中学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在高校中,教学与训练实质上有着一个项目两个方面的划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教学,因此,对于隐性教学来说,也应把训练贯彻其中,而不能进行割裂开来.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共同配合,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训练,以培养学生默契品质.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项目的兴趣和品质.
3.4 重视运动品质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的目的和本质均与增强体质、培养运动习惯相关,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课只是技能与习惯培养的一个特殊时期,目的是作为后续运动习惯与如何进行运动的一种培养和引导.隐性课程没有显性课程的外显性,但更加强化运动品质的深化,才能获得隐性学习的实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比赛、多人比赛使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在降低规则和无规则的情况下,对初学者进行教学,培养其对篮球学习的兴趣,为其后续学习奠定一定的心理潜质的需求.对于技术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其对其他同学进行技术传授和帮助,使学生本身成为课堂参与的主体,提高其篮球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其表现和学习后成果展示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在呈性的教学中对隐性课程进行相应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方法的拆解和运用,使学生的运动品质得到提高和运动习惯得到培养.
4 结束语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环节,良好的运动体魄和运动习惯才能为工作提供基础.因此,高校的运动项目的开展应考虑到运动习惯与身体锻炼的双方面来实施.作为高校学生的运动项目,在篮球项目的教学中,应注意到呈性与隐性教学相互辅助,隐性寄于显性之中,显性通过隐性课堂教学来加强,二者相得益彰.
〔1〕郭礼.试论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的最优化教学[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2〕肖熙然,郑华伟.体育专业篮球教学之我见[J].莆田学院学报,2005(01).
〔3〕王新华,赵继伟.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结构优化[J].体育学刊,2002(04).
〔4〕胡亚丽.论篮球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5〕鲍东毅.篮球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6〕仪名蕾.篮球教学中“一对一”教学模式探讨[J].泰山学院学报,2005(03).
G841
A
1673-260X(2012)01-0191-02